高级宏观经济学论文论文题目: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均衡假定的反思——从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恒等于储蓄说起专业:政治经济学年级:2009级姓名:王蒙蒙摘要:本文从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恒等于储蓄”假定为例来说明其在逻辑上存在的矛盾和与常识的冲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反思以均衡假定为理论基础的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科学性,进而希望对推崇进行宏观需求管理政策的政府和推崇在均衡假定基础上构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者有所启发。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均衡假定需求管理政策一、均衡假定的逻辑错误和与常识的冲突纵观凯恩斯理论构建,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市场能够自动实现均衡。但是,正是这个假设将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引入了歧途,对于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哈罗德—多马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索洛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而言,它都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硬伤。分析这个问题,要从凯恩斯在其《通论》中对投资I和储蓄S的定义说起。凯恩斯认为:“所得等于本期产品之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那一部分产品之价值,储蓄等于所得减去消费,只要大家同意这些用法(这些既与常识不悖,又与传统相符的用法),则投资与储蓄自然相等”。上述关系用公式表示为:所得=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所得-消费;故储蓄=投资(即I=S)。这三个等式就是著名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方程。不管是后来希克斯和汉森建立的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古典综合派的AD-AS(总供求)模型,还是哈罗德—多马建立的C=的经济增长理论、索洛建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都隐含了这个假定。而且这个命题被后人称为是一个恒等的公理,表示为I≡S。可见,凯恩斯的思想影响之深远。在凯恩斯看来,“所得等于本期产品之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那一部分产品之价值,储蓄等于所得减去消费”既与常识不悖又与传统相符,故将这几个命题作为他的理论基石,其推导的结果是“投资与储蓄自然相等”。但在凯恩斯的这个逻辑推理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错误:第一,把市场不出清这个问题给假定掉了。“所得等于本期产品之价值”中的“本期产品之价值”与“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中的“本期产品”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从实际市场价值——即成交价格的角度来说的,后者是从实物的角度来说的。二者当量不同,不能比较,更不要说相等了。当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时,其预期的市场价值显然没有得到实现,从价值量的角度讲,本期产品之价值就妥小于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差值就是存货的预期市场价值,即:存货的预期市场价值=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本期产品之(实际市场)价值。凯恩斯在此显然将“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和“本期产品之(实际市场)价值”等同起来了。这实际上等于假定: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预期价值都能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产品没有过剩——即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社会也就能相应地得到多少收入。这其实就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市场不出清——生产过剩这个问题给假定掉了。如果没有产品(包括劳动力和资本)的过剩,如果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社会就能得到多少收入,那么宏观经济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凯恩斯在此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第二,把消费品和资本品混为一谈、偷换了必要的存货储备与过剩的存货之间的概念。“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那一部分产品之价值”中的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构成,根据常识用数学等式可以表示为:本期产品(的预期市场价值)二本期投资(的资本品的市场价值)+消费晶(的市场价值)+存货(的预期市场价值)。凯恩斯武断地认为,“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按照我们对投资和消费的常识,本期产品中没有被消费的产品包括本期的资本品(其中包括有过剩的资本品,即资本品存货)和本期过剩的消费品(即消费品存货)。凯恩斯的这一论断意味着存货也是已作投资的资本品,即过剩的消费品和其价值未得到实现的资本品都是投资品。凯恩斯将资本品与消费品混为一谈并偷换了为了正常经营的需要而作的必要的存货储备(这是一种投资)与过剩的存货之间的概念,没有投人预期价值能带来增殖的生产的资本品存货是不能算作投资品的。这一论断的错误之处可以用以下算术式之间的矛盾来说明:凯恩斯认为,“本期产品中未作消费之用者”(凯恩斯认为就是投资)等于“所得减去消费”(凯恩斯认为就是储蓄),即投资=储蓄(1)。投资=本期产品-未作消费之用者(凯恩斯的观点)=过剩的消费品+资本品(常识)=过剩的消费品+过剩的资本品+已作投资用的资本品(常识),即投资=过剩的消费品+过剩的资本品+已作投资用的资本品(恒等变形)(2)储蓄=所得-消费(凯恩斯的观点)=已售本期产品市场价值-已售消费品的市场价值(常识)=已作投资用的资本品的市场价值(常识),即储蓄=已作投资用的资本品的市场价值(恒等变形)(3)由(2)式和(3)式得投资≠储蓄(4),则(1)式和(4)式矛盾。凯恩斯在其通论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矛盾,正是在于他混淆了资本品与消费品之间的区别、偷换概念。如果存货都成了投资用的资本品,那么当经济出现过剩导致经济危机时,政府和企业就不必紧张,也不会出现凯恩斯所担心的需求不足(包括投资需求不足),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扩大政府支出以拉动投资的政策建议就是多此一举。第三,武断地假定收入获得者只有消费和储蓄两种经济行为。“储蓄等于所得减去消费”意味着对收入获得者而言,只有储蓄和消费两种经济行为,没有投资行为。这完全漠视现实中还有部分收入者的投资行为,而只看到收入水平在温饱线左右的低收人群体的经济行为,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二、对以均衡假定为理论前提的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讨论。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市场不能出清是由于工资的刚性。但在其宏观经济理论大厦中,工资刚性除了在谈到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时出现过以外,在他的政策建议中却没有看到它身影,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致命的均衡假定,它把市场不出清的问题都假定掉了,市场不出清的原因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需求管理理论里自然找不到它的位置了。这说明,“投资恒等于储蓄”不仅在其推导过程中存在逻辑错误和与常识的冲突,而且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在逻辑上不能自洽。而正是他不自觉地引用了古典主义的均衡假定,使得他并没有能够在现实上真正地与以均衡分析为基本方法的古典主义决裂。萨缪尔森力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投资区分为计划(或意愿)投资和非计划(或非意愿)投资——即存货或者说过剩,通过模糊“过剩”与为了正常经营所做的“必要储备”之间的区别,从而为这个恒等式(或市场出清)的成立辩解,仍然没有逃脱上文所述的凯恩斯所犯的错误——偷换概念、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假定掉了。新凯恩斯主义虽然承认凯恩斯主义(原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存在很大的问题、并被普遍认为弥补了许多原凯恩斯主义所缺乏的微观基础,但是仍然在以均衡假定为前提下推导出的IS—LM和AD—AS模型下讨论宏观经济问题,仍然没有意识到均衡假定对其理论框架造成的致命缺陷而与均衡分析方法决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作为古典主义的新版本,更是在均衡假定下构建其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均衡的框架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如果单纯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讲——即不考虑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理论或者假说只要在逻辑上自洽,那么,该理论就是成立的”这种说法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经济学不是哲学和数学等形而上学,而是一门以研究人类个体行为规律和社会运动规律为对象、并最终为人类个体或者社会集体进行经济抉择时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信息,从而减少人类因为信息的不充分带来的效率损失(或者错误)的学科。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研究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形而上的思辨,而是为了能为现实的经济抉择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这就要求经济学者们在作假定时,可以简化但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再美妙的逻辑推理和表达形式也对我们的现实选择无益。三、结论当我们在研究方法上都错了(或者是在某个特殊的目的下故意如此)时,一个学科能否健康发展就让人怀疑和担心了,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以来的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鲜活的案例,在错误的工具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在以均衡假定为前提下构建宏观经济学理论,不管凯恩斯的后人如何竭尽全力地弥补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引人多么复杂、先进的分析工具,始终无法改变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远离现实的命运(虽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任何全面的否定或肯定都是不可取的)。而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推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家和为此理论体系、为此方法耗费了许多美好时光的经济学人却非常的不幸。参考文献:[1]汪浩瀚,从微观基础到宏观基础看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J],经济评论,2003年04期[2]王耀中、童文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演进[J],经济学动态,2003年06期[3]胡建渊,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演变途径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