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通识课_当代中国经济笔记_陈享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经济第一章、中国改革制度第一讲一、增量资源分配的影响因素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2、国民收入支出结构:购买消费品还是购买投资品?理论上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使得增量资源在政府部门这么多,在非政府部门这么多,从而保证了国民收入是最优的,也就是最大的。这就是增量改革的核心任务。二、我们与俄罗斯改革的区别1、我们是对增量资源进行调整。而俄罗斯是对存量资源直接进行私有化调整。2、存量资源的配置上,理论上也是像增量资源那样进行配置。3、在现有所有所有制形式下面,都有其适用范围,在其适用范围中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弱点。所有制的问题,就是涉及到谁控制这些增量资源,谁是资源的主人。4、国有非国有具有绝对优越性,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只有在适用范围内,才有其比较优势。5、国家所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可以应对市场失灵。京九线都是经过欠发达区域,带有扶贫效应。有货流不足和客流不足的缺陷,但有两个好处新的纵观南北的产业带的行程,第二讲一、国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以京九铁路为例)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受益的部门不会交给产生外部效应的部门2、发展或增长极:增长极效应二、国有制的局限性:经济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1、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导致活力不足2、效果体现在:它产生的效益和他的收入脱节。三、是否实行国有制1、产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受益与激励约束不足带来的可能损失相比较,来决定是否实行国有制2、没有外部效应时,国有制扩展需要谨慎。3、强外部效应时,应采用国有制四、国家控制的增量、存量的资源范围的大小,或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的大小的影响因素1、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直接关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面临任务和约束条件是不同的2、与非国有资本实力或进入障碍有关:国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国家进入非国有不容易进入的五、以资本主义二战后发展为例1、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都经历了国有资本的扩张和收缩的阶段,前三十年总体上扩展阶段,后三十年(上世界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收缩。撒切尔夫人终止了国有化,世界上掀起了非国有化的浪潮。2、很多人认为:八十年代后,私有化的兴起源于国有化的错误,这其实是错误的。1976年之前国有规模扩张导致了黄金时期。3、资本主义前三十年国有化原因:私人资本进入障碍。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上私人资本不愿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私人企业无法进入,比如载人航天飞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使部分企业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改为就业最大化目标,为达到此目的,政府改变企业性质。4、后三十年进行私有化的原因基础设施建立完成了,但私人部门经营有效率。非国有资本进入的障碍减少了:私人经济甚至富可敌国,经济全球化解决了人才不足,进入障碍与领域减少了。过度强调就业最大化的目标。5、调节的实质,是寻找存量资源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分配的均衡点。6、中国工业化任务需要国有和非国有资本的共同推动。7、中国的非国有资本在货币资本数量上可能非常大,但是产业很低端8、退出论:私人资本可以保证最优的供给,竞争性领域退出,非竞争性领域加强缺点:过于强调西方经济学理论,过于意识形态。9、有选择的退出:六、两个约束来确定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比例效率约束,机会成本约束。来确定增量和存量资源分配的比例。七、均衡分配均衡点1、有一个能够保证其达到最优配置的体制,如果偏离均衡点,则借助政策手段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比如朱镕基政府中,部门不能利用的资源:借助国家债务,使其变成国家控制,进入私人部门不愿进入的领域,比如机场,高速公路等等。第二章、创新制度激励,使得蛋糕做大八、制度创新(第四讲):使两条线向上移动1、制度决定激励结构和激励的有效性2、变革一共有以下几部分:(与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变,不涉及基本制度的改变)改变分配结构,向个人进行倾斜:国有经济创造的财富会给私有经济和政府,因此私人经济发展会很快。私有经济成为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合法私人财产制度(中国私有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中国私有化的结果,而是分配结构的变化)(国并不是将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对立起来。)与时俱进:私人老板能不能入党,不能以有产或者无产为标准。而是以能不能承认党章,政治立场为标准。3、基本制度的创新和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九、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创新(第五讲)1、传统公有制理论的问题:范围和形式的问题。公有制有无优越性的问题中:优越性的范围:优越性还是十亿人的优越性?有效的共同占有。共同占有的范围是多少优越性得以发挥的形式:2、范围和实现的形式与什么有关:社会化程度有关(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采用集体公有制)占有的主体能不能适应占有范围的变化,不能超过社会分工的限制。(社会分工:旧分工使得人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体力劳动者无法从事脑力劳动)科学技术形式不同导致有效占有的范围也不同,比如铁路范围要大,修鞋匠要小中国公有制的改革需要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比如现在的基金所有制:社会所有3、公有制在实践中的矛盾:一方面生产社会化要求公有占有范围的扩大,而旧分工对占有主体的限制。有效共同占有的范围和边界要由发展的程度,劳动者受旧分工的限制情况来确定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七讲)(1)占有形式的不同,有效占有范围内进行直接占有,其他范围内间接占有或叫授权占有:多层次授权:(2)最高权限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国务院及其行政系统管理企业,因此国务院拥有行政权和所有权,因此政企无法分开),解决方式,成立国资委来管理国有企业(3)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源于旧的制度安排和观念意识形态的东西中国先进行思想解放:一方面是自上而下,两一方面是自下而上,重新对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再认识。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农村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创新。(A、中国农村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承包责任制,承包期短,农民掠夺性开发土地,延长承包期,不强制性推行承包责任制,个别地方发现有更好的形式,可以因地制宜进行探索。)B、同时也允许自上而下的改革,除了基本制度之外的方面,给地方自发改革的机会和条件。重大的、目标性的、战略性由中央来掌控,来避免改革的失控和摩擦。C、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制度的变新和改革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存在着制度短缺的问题。因此存在制度的短缺。因为自己进行改革的成本很大,然后很容易被模仿。自上而下的改革则可以克服这个问题。D、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避免由集权到分权过程中改革失控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反应社会理性。(由于个人理性的结果可能导致社会的非理性)中国既有体制性改革也有制度性改革(4)中国的改革创新是在非均衡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力图寻找一种适应于这种非均衡的改革方式A、地区发展的非均衡B、经济体制的非均衡:传统体制的影响力、支配力和控制力是不一样的。城市受传统的体制影响更大,因此中国改革要想从城市率先突破是不现实的。农村先改革,然后城市采用重点突破整体配合进行改革。(5)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A、问题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创造效率创造经济发展,还要创造社会的稳定。B、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并不一定要求政治的多元化(分权,多党制)与此相配合。我们本来以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然而事实上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在这些变革领域中产生累积了新的矛盾。(比如劳资关系矛盾、贫富差距问题)这些矛盾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C、中国进行两个分权的同时,没有进行政治性分权的改革(第十讲)两个分权:经济性分权:经济性决策权的重新划分行政性分权:给各地方政府以行政权力没有经济政治性分权:应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横向:政党之间行政分权;纵向:政党与选民之间政治权力的划分,政党的权利来自于选民的授权因为经济性和政治性分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强调了地方的权利,但是避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相抵抗的方向,避免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和宗教问题严重的问题。中国宗教自主,不允许外国控制。D、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会创造政治改革的条件,会创造自主、竞争、独立、开放的意识,为民主化政治创造条件,先摆脱经济依附和精神依附。经济改革形成多个利益主体、利益集团相互制约的条件。进一步形成政治竞争的条件。E、我们虽然不进行经济政治性分权,但可以不断地改进。比如人大权利可以不断强大。F、多政党的前提: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在发展中国家很难执行。多政党会存在多数人暴力,多数人民族欺负少数民族(6)西方人提出的,中国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第十一讲)A、越是不发达的地方,非正式制度(习俗)对人们的约束越强。B、我们重视其正式制度的改革、创新,我们对非正式制度的改革创新还不够。正式制度的变革很快,并且具有可移植性。C、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不协调地方:市场经济中的平等自由人权的观念与等级制度的冲突。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商业道德的缺乏:利与义、利与德个体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失败时反社会,反政府倾向对平等的传统的理解与正常收入差距的扩大的混淆对资本的传统理解和人们积累资本愿望中国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关系(乡村中人际关系:熟人关系(不讲原则)和陌生人关系(原则当头)),因此人们通过一切可能办法,将陌生人关系转变成熟人关系,将助长不正之风。领导者的熟人关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规则面前的不公平。市场交易中的熟人关系中国对人情关系的改革:属地审判原则到异地审判原则;第三章:将蛋糕分好。十、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第十二讲)1、现在有哪些分配问题A、可以从统计材料中看出的问题:两个比重偏低: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偏低,个人和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偏低,并向下走。城乡差距扩大:不包涵保障性隐形收入,已经达到1:3.3东中西部差距扩大: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也呈现扩大趋势: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高达1:8~1:102、传统体制下的收入分配:A、不是平均主义,工人、农民、干部之间并不是平均主义分配原则B、带有浓厚的身份制和等级制色彩:按职业特点进行了划分,比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叫农民非农业产业体力劳动者叫工人,除当兵和其他两类之外叫干部(大学毕业生)。这种分工的基础上很多东西与这种身份相联系:比如农民实现工分制:不享受商品粮,没有福利型分房,没有实质性社会保障,只是通过土地来保障,享受国家的公共产品较少。这种分配使简单的劳动分工变成了特殊身份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低价购买商品粮,国家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电房租等非常低,公费医疗,子女就业国家统一安排;干部实行级别制:大学毕业23级,副排级待遇;干部向行政级别上靠拢C、不同的身份与制度安排相联系(第十三讲)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上没有差别,但从分配制度上有身份的差别。身份制包涵着等级制在里面D、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行政系统组织起来的系统,按照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显著性的级别,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得不同行政系统上有了行政性等级差别,比如处级单位,科级单位,股级,四分之一科级,行政级别对应地位和权利,以及获得的报酬和收入。E、地区也有等级差别:北京:享受特供上海:八类地区,工资高3、我们对传统分配体制的问题认识不足,导致的问题A、民工:城市工人比农民工获得工资高出一倍,还不包括社会福利。并不是市场因素,而是身份制在作怪。农民工不享受市民待遇,B、打破我们的身份制和等级制要比平均主义要困难得多C、产业性的歧视:学农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没有多少在研究农业第一线4、收入分配的标准和方式(第十四讲)A、中国的脑体倒挂问题:其实有问题。不能划定体力劳动者一定是低收入。根植于等级制度,导致收入分配标准的扭曲。B、收入分配或产品分配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生产条件是指:包涵生产的客观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生产主观条件(劳动力资源)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条件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谁拥有这个生产条件就可以以生产条件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分配)(劳动力的生产条件的归属问题,奴隶不拥有劳动力这一生产条件,工人拥有了人生自由,才有了劳动力的支配权)、C、生产条件借助于什么样的方式在不同生产领域进行分配。(市场方式: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方式与生产条件不能够脱离。收入分配方式根据生产条件的多少来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