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现实问题与政策建议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就是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筑牢农业强国的两大物质根基。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政府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食为政首,“地”为粮基;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这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最直接指向,也是在新发展阶段上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决策和政策部署。相关研究表明,耕地保护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安全保障,新时代保障粮食安全要抓好耕地保护和核心种源两个根本。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要通过耕地资源的严格保护、高效利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物质根基;要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种业生态圈,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科技根基,从而促进并实现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权益安全的有机协同。可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首要的就是解决好耕地和种子问题,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鉴此,本文基于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视角,阐释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的重要性,分析粮食安全下耕地保护和种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政策建议。01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1.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与首要任务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繁荣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始终是发展的基础和强国的根本。从国际经验看,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是世界农业强国的首要特征,世界上现代化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粮食安全的强力保障。在任何时期、任何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要性评判标准。世界农业强国也是世界粮食强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要强,粮食必须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把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首要的任务就是毫不松懈地处理好粮食安全问题,首要的目标必须是绝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是新时代最为迫切、最为本质的要求。1.2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就是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筑牢农业强国的两大物质根基古人云“牵牛要牵牛鼻子”。只有抓住要害,破题而入,才能有的放矢。耕地是发展粮食生产、建设农业强国的“命根”,种子是“芯片”。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是保障粮食永续安全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抓住这“两个要害”,就等于抓住了粮食安全、农业强国的根本,就是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筑牢农业强国的两大物质根基。1.2.1改革开放以来的耕地保护利用、种业创新与振兴发展,强力支撑了粮食安全保障与农业增长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不断飞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粮食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分别由1980年的3.206亿t和0.145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896亿t和8.634万亿元,再增长到2021年的6.829亿t和7.834万亿元;2022年粮食总产量达6.866亿t,粮食生产自2008年以来实现“十九连丰”,自2015年突破6.5亿t以来连续8年稳定在6.5亿t以上。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耕地的严格保护和集约利用。近年来,我国数量保护、质量建设和生态维护都得到了极大加强和提升,形成了“三位一体”耕地资源综合保护利用体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量12798.18万hm2,守住了并高于“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超额完成666.67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实现了6666.67万hm2高标准农田累计建设目标;实施了553.33万hm2保护性耕作面积;化肥农药利用率、畜禽粪污利用率、秸秆利用率、农膜利用率分别超过了41%、78%、88%和80%。我国实施的严格保护耕地制度,使得农村土地释放了巨大的粮食生产空间和农业增长潜力,用不到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这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也为有效维护全球粮食价格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得益于粮食等农作物品种的持续更新换代。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与举措,并经历了承认育种者权利、推进种业商业化改革、推动种业做大做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等阶段,实现了农作物矮秆化、杂交化和优质化的三次重大跨越。相关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繁育农作物新品种7万多个,其中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经历了3~7次品种更新换代,带动我国粮食作物单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提高了4.6倍,粮食总产量提高了5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大豆生产用种全部实现自主选育,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0%,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5%,基本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实现了用“中国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1.2.2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建设粮食强国和农业强国,要求切实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为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这是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促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安排。过去的经验证明,“稳住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是巩固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的两大法宝。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6.5亿t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提升粮食产能,让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和更大的效益,一是要靠增加或者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二是要靠提高粮食单产。前者要求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资源作为基础,后者则要求必须有良田、良种作保障,即较好的耕地质量和粮食作物种子作保障。展望未来,虽然我国耕地面积难以增加,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必须牢牢守住,否则势必会影响粮食产量和粮食供给,给粮食安全保障造成很大威胁。通过农田连片平整、宜机化改造、灌排能力和土壤养分提高等,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性利用大有空间。耕地质量的持续改良和不断提升,提高粮食作物种子的单产水平,是最大程度挖掘和释放粮食作物良种增产潜能的根本保障。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良种攻关的力量没有明确的上限边界,一直处于持续提高和不断突破的过程中,对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全面的重要作用(包括增加产量、提升质量、节约成本、保护生态等),是提高粮食产能的本源性和持续性动力所在。综上所述,粮食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和持续性的系统工程,短期看是粮食供给数量安全,长期看则是粮食产能安全。保障长期的粮食产能安全,必须以良田、良种作基础和支撑。由此,抓住“耕地”这个要害就是要通过加强耕地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向良田多要粮、要好粮;抓住“种子”这个要害,就是要通过种业振兴向科技、向良种要单产、要收益,用高质量的良田和现代化的良种来强化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的基础支撑。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建设粮食强国和农业强国,必须切实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唯有如此,方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筑牢农业强国的基础。02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面临的现实问题2.1夯实粮食安全“耕地”根基面临的现实问题2.1.1耕地总量少,可动员的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一是耕地减少导致总量不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耕地面积总量由1980年的9930.53万hm2增加至2019年的12786.19万hm2。但在分阶段上,耕地面积净减少量呈增长趋势,1980—1995年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28.70万hm2;1996—2008年耕地面积年均净减少69.36万hm2。尤其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2009—2019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753.33万hm2,年均减少75.33万hm2,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快、幅度大。在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人口总量已从2000年的12.67亿人增长到了2022年的14.12亿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由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的0.106hm2/人减少到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的0.101hm2/人,再减少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0.091hm2/人,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二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16年12月公布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现有的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535.28万hm2,比前一次调查减少近200万hm2。其中,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516.18万hm2,占比96.43%;可复垦耕地后备资源19.10万hm2,占比3.57%。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188.81万hm2,仅占35.27%。受水资源利用限制,近期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仅为220.48万hm2,仅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41.19%。2.1.2优质耕地占比低,耕地基础地力退化趋势难扭转、质量仍趋下降一是优质耕地面积少。《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数据显示,以2017年全国13486.67万hm2耕地为基础,2019年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评价等级为一等至三等的基础地力较高的高等地(即优质耕地)面积4213.33万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评价等级为四等至六等的基础地力适中的耕地面积6313.34万hm2,七等至十等的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的耕地面积2960万hm2,四等至十等的中低等耕地面积占比达68.76%。目前我国耕地以中等产田为主,耕地基础地力有限、障碍因素明显甚至突出。水利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6913.33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780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33.33万hm2,分别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9.56%和18.25%,高质量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明显不足。二是耕地基础地力退化,质量下降。一方面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导致耕地基础地力的退化现象较为严重,粮食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下降,由1991—2000年的56.10%下降到2012—2019年的50%左右;另一方面,以往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投入品过度投入导致耕地生态风险问题突出,包括全国性的土壤酸化、东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大幅下降和黑土层的持续变薄、西北地区的农膜白色污染、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据《经济日报》2022年“耕地问题调查”数据,近几年全国强酸化耕地增加了70%以上,盐碱化耕地增加了30%,东北地区厚度不足20厘米的黑土地占50%左右。《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9.27万km2,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6.70%;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达261.16万km2和172.12万km2。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