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社会总需求•本章主要内容:•凯恩斯经济学中,有效需求的理论。•总需求的概念及其表示曲线。•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总需求的各部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的概念,性质,影响因素。•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失业严重,资本大量过剩。•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社会的总供给是完全有弹性的,即无论社会有多大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注:在凯恩斯时期,还不曾有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概念,但从内容的实质上,应用这两个概念)•凯恩斯假设的图型表示如下:横轴为物价,纵轴为社会均衡产出,在总供给曲线为水平的情况下,均衡产出的大小不考虑供给,只考虑需求。•总需求的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1)消费需求。有关消费理论简介。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第一,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的绝对水平(通常称之为绝对收入假说;)第二,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第三,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大而减小。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一般为C=a+bY(a0,1b0);如下图纵轴为消费,横轴为收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a表示自主消费水平,即0收入时都是必须的;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得到横截面消费函数的证明。所谓横截面消费函数,是截取某一特定时期各个家庭收支材料按大小分组考察相应的消费支出。观察结果表明,高收入家庭消费高,但消费的增加不比收入的增加高,并且收入越大,收入增量中消费的增量越少。需要指出的是横截面消费函数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不同的,将同一时期的收入差别用于不同时期的收入变动至少有两个问题:总和问题和收入差别同时间序列的换算问题。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通过对一个经济周期内的消费进行研究,发现,消费具有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特点即c=a十bY的形式.但将研究时期扩大时,尤其扩大到两个以上的经济周期时,消费函数则呈现为C=bY的形式,称此为长期消费函数.关于消费所取决的收入,除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外,还有以下几种观点.相对收入假说。人的消费行为具有强烈的模仿和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倾向,因此消费具有能上不能下的“棘轮效应”,所以消费函数呈现出C=bY的形式。恒常收入假说.个人收入可以分为暂时的收入和恒常收入,暂时收入的变化不会影响消费,消费与恒常收入有关。即发奖金不会使消费增加,但加工资会使消费上升。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研究消费对社会产出的影响。假设社会只有两部门,家庭部门和生产部门,没有政府和国外部门。产出=消费,即Y:C-a+bY。例:a=100,b=O.8,得Y=500。用图解法,45度线与消费曲线的交点为均衡产出。•结论:为增大均衡产出可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或增大自主消费倾向。(2)投资需求。古典投资理论是对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利率和均衡时的资本数量,因此资本市场是出清的,即不存在过剩资本供给,也不存在资本短缺。利率是被决定的,并且通过利率的变动使资本供求一致.(见下图)•资本的供给即储蓄随利率上升而增大,资本的需求则相反,最终杜会的储蓄总会转化为投资。•凯恩斯认为,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投资存在‘流动性陷阱”,这时候,利率再降低也不能使投资增加,即储蓄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凯恩斯的投资与利率的关系见下图。说明传统的自由调节的货币理论在大萧条的条件下是无用的.•解释“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有三个动机:第一,交易动机,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交易量加大,因此而持有的货币量加大;第二,预防动机.由于未曾预料的支出或购买而需要的货币,如生病付医药费或有利的购买机会;第三,投机动机,即持有货币作为投机性债券买卖之用,这种动机与债券的利率有关。当利率高时,债券价格低,人们将减少货币持有需要.相反,当利率低时,债券的价格高,人们认为债券价格只会下跌,将不会购买,持有货币观望。•流动性陷阱(liquiditytrap),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了,即债券的价格只会下跌,这时候,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中收购债券的货币将完全被人们持有,货币的供应量因为人们的货币投机动机而无法增加,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说明了采取货币政策在经济危机时的无效性。•‘流动性陷阱”可以用下面的图说明。•而下图则说明了利率的下降到一定后,投资不再增加。•三部门的宏观经济流程见下图。对于银行来说,传统的理论认为它使储蓄与投资平衡,使收入流出重新流入。但凯恩斯理论则反对这一点。所以,产出=消费+投资。有了扩大均衡产出,除了增加消费外,可以增加投资。•储蓄对经济的作用.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储蓄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建立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这一前提下的。当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途径不“畅通”时(例如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银行‘借贷”)过多的储蓄只意味着过少的消费(收入=消费+储蓄)这对于一国的经济产出是不利的。(3)政府需要。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结论是自由投资的经济避免不了经济的衰退和萧条,他主张政府扩大支出,从而使社会经济保持有效需求。当加入政府部门后,经济流程如下。(银行部门略去)当存在政府部门时,产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扩大能够产生扩张效应,使社合经济产出扩大。但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crowdout)?所谓“挤出效应”指政府的支出扩大,挤占了私人的支出,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只是发生转移,而没有扩大.首先,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需求随收入扩大的比例小于1,因此将家庭的收入以税收形式转移到政府部门时,家庭消费的减少小于收入的减少。(收入减少Y,消费减少bY),而此时如果政府的需求相应扩大,则社会总需求扩大(1-b)Y.其次,在社会大萧条阶段,政府收入来源不是家庭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收入,而是用于储蓄的收入,由于银行在此时不能使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所以政府的支出不会发生“挤出效应”。例:家庭收入为Y,消费为1000+0.8Y,此时的均衡产出了Y=1000+0.8Y,Y=5000。假设政府征税,税收为200,并且税收全部转化为政府购买,此时均衡产出Y=1000+200+(Y-200)×0.8,Y=5800。•由此可见,政府支出的扩大有利于经济产出的增加。•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政府的税收是比例税,即T=Y的百分比。这样,就会发生如下情况,当经济好时,社会产出和家庭收入扩大,政府税收增加,政府的支出也会扩大;而相反情况下,政府的支出也会随政府税收的减少而减少。因此,凯恩斯对传统的平衡财政政策给于批评。传统的财政政策认为政府应当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凯恩斯以为这样的财政政策会引起经济的过热(在经济好转时)或者加大经济的衰退(在经济下滑时)。他建议财政政策应当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即功能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时,减少政府支出,产生的财政盈余可以在经济衰退时用来扩大政府支出,从而刺激经济。•总之,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后提出的解决、避免经济危机方法的理论。其理论的基础是批评并抛弃传统的放任自流的经济理论,抛弃个人理性至上主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政府的宏观调节,用政府在需求中的调节作用来解决由于宏观经济需求不足产生的危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中的隐藏假设是,政府是完全有效(即政府在从税收到政府支出的转移过程中没有交易费用),并且是理性的。•凯恩斯的经济学在战后获得广泛的认同,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随之而来的是各国政府规模的扩大。结果证明,一方面,这种理论对于避免由于需求带来的经济危机是有效的,而另一方面,它的假设则越来越被证明是值得怀疑的。政府在支出过程中的无效是远远大于私人的。而且随着政府的扩大,政府的行为也越来越无理性,政府的投资行为更多的控制于利益集团。实际上,政府的税收且政府由此而来的购买越来越成为利益集团对国民的-种超经济的控制和“剥削”.•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抛弃了凯恩斯思想(尽管,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凯恩斯的工作仍然是开创性的)尤其是迷信政府的思想。但凯恩斯的经济实践理论正悄悄转变为专制国家加强政府统治的理论。专制国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凯恩斯的理论所证明。•简单介绍西方国家在战后的国有化浪潮和非国有化运动。(4)国外需求。进口和出口使一国的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将国外部门加入后的经济流程为。(国内流程略去)一国的出口形成了对本国商品的有效需求,而进口则替代了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所以当具有外国部门时,总需求=消费+投资十政府需求+(出口-进口).•出口的扩大使一国的产出增加,而进口的增加使一国的产出减少。所以现代的国家为了使经济产出扩大总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进口形成了国外部门的收入。这是国外部门进口的基础,因此在理代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与国的经济是联系的,往往一国的经济衰退会引起进口的减少。这又会对出口国的经济产生影响,使该国经济退。•东南亚经济危机不仅直接减少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同时这些国家货币贬值,替代了我国对西方国家的部分出口,这使我国经济的国外需求受到双重影响。•日本经济近几年的持续疲软,对我国几年来的经济也有着重要的负面影响。•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国外需求,当考虑价格因素后,将社会物价平均水平作为变量,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关系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与商品需求曲线类似,向下倾斜,但原因是不同的。(商品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1)财富效应。人们的财富因为物价水平的下降而增大,所以引起消费需求扩大。(2)国际比价效应。本国商品价格的下降对于净出口的增加起了正面作用。•本讲的复习提纲。c1)总需求的概念。(2)总需求的组成部分。(3)凯恩斯的消费需求函数及其特点。(4)解释:相对收入假说,恒常收入假说。(5)古典经济学的投资和储蓄的关系。(6)凯恩斯理论中的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什么是“挤出效应”,为什么政府支出不会发生“挤出效应”?(8)传统的财政理论和凯恩斯的财政理论有何不同?9)一国的进口和出口对一国经济的产出有何影响?(10)总需求曲践向下倾斜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