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教案【实用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十三岁的际遇教案【实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十三岁的际遇教案【实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第一篇】学习目标1、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浓厚的感情。学习重点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学习方法自主、讨论、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整体感知(一)速读测试。快速读完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参考资料,少熬夜!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二)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联系课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际遇;尘缘;穹隆;呜咽;迷离;涉足;徜徉;絮语。犀利;古朴;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似曾相识。白驹过隙;茫然若失。二、探究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3、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4、阅读6—6段,请理清“我“对北大图书馆的感表线索。(明确:近乎绝望——激动不安的探寻——沉静,愉悦,安详—四个“开始”、三个“渴望”。)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方面来写自己的人生际遇?(写板书)(明确:北大的图书馆为“我”打开神奇的真理之窗,引领“我”知识的殿堂;北大的人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感受到精神魅力的感召。)6、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1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三、巩固检测1、文章按照、、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之情以及的感情。2、作者在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3、作者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4、自由诵读第11段,体会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岁的际遇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2、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教学设想参考资料,少熬夜!一课时,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教学过程一、导入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要求学生默记要点)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二、默读全文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一、七至十六岁的生活七岁时的十岁时的十三岁时的十六岁时的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北大的图书馆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5、朗读10、11段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参考资料,少熬夜!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赞颂北大、抒发深情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小结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五、练习:制作词语卡片1、讲授词语卡片制作要领注音,解释,例句,写话2、例示六、布置作业将“自读提示”中的词语做成词语卡片。(在练习本上)《十三岁的际遇》教案【第三篇】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5、学会比较阅读学习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参考资料,少熬夜!学习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2)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解释题意《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二、把握情感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参考资料,少熬夜!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三、延伸拓展: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参考资料,少熬夜!明确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四.当堂检测默写《拟行路难》五.学习反思2、推荐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