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读书班上的发言材料(调查研究方面)同志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一书辑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的重要报告、讲话、文章和批示。在书中,他强调,要注重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不仅要重调查,更要重分析研究,能够综合提炼、见微知著、管窥全豹;并指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指明了方向。调查研究是一门大学问,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既要做实调查这一“前半篇”基础性工程,更要把研究这一“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好,把分析研判、解决问题和分享反馈三个环节做到位做出彩。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谈几点体会,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调查研究深不深,首要在于有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研判。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分析研判就没有建议权。如果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流于形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缺少分析研判的调查研究无益于推动工作、指导实践。推动调查研究往深里走,需要做好精准分析研判,陈云同志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交换”就是要集体讨论、大家交换意见,尤其要互相交换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相反的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足,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是达到全面认识的重要方法。“比较”是对调研情况从横向、纵向进行比对,如果是特别重大的问题,还要善于从历史周期、行业规律、发展趋势等多维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现象进行系统性梳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和资料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方向路径以及前瞻性思路。通过多方面比较,可以把情况弄得更清楚,判断得更精准。“反复”是指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多谋善断。要对调研得出的结论再“看一看”“想一想”,在此基础上,理清楚调研看到、听到的现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重点分析哪些问题是体制机制类弊病,哪些问题是工作责任没有落实或工作条件没达到造成的,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得出正确结论。总之,通过交换、比较、反复的分析研判,才能对事物的发展有全景式、系统性概览,这是调查研究的2.0阶段,必须做实做好。调查研究实不实,关键在于有没有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调查研究实不实,关键要看有没有帮助基层、群众、企业等调研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在于既要把调查研究当成为基层、群众、企业纾困解难的过程,又要将调查研究当成一次给基层、群众、企业传经送宝、送教上门的服务,让群众得实惠、企业获实利。实际工作中,有些调研在调查时聊得热火朝天,让基层、群众、企业充满期待,回去后却偃旗息鼓、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就会让基层、群众、企业对调研失去信心。因此,大兴调查研究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实际解决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提出实用管用的解决方案,切实通过资金、政策或者项目等方式解决调研对象急难愁盼问题。要做到前瞻性和建设性有机统一,善于发现带有规律性、本质性、苗头性的问题,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提供建设性解决思路。比如,很多企业对融资政策、产业规划等方面问题了解不够,调研中如果能及时把金融机构的最新信贷政策以及有关部门的产业政策规划解释清楚,并能“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就对企业的融资需求做到了真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准不准,重点在于调研成果有没有得到分享反馈。调研要善于举一反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调研、多头调研、无效调研,不给基层添负担,还能进一步检验调研的精准度。要善于进行分享,用好调研成果,不能把调研成果捂在自己手里、停在自己脑里,应积极主动把调研的所思所获向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汇报分享。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一”: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举办一次大范围的调研分享讲座、组织一次高效率的调研反馈会。要加强统筹协调,避免相近主题多头调研或同一主题重复调研,善于从过去相近或者当前同一调研主题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及时发现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调研。要坚持持续调研,建立长期调研模式,及时发现和分析形势变化,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当下改”和“长久治”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解决,后续的调研要跟进观察前期调研的问题解决成效,使调查研究成果持续发挥效用,形成“蹲点调研”和“督查调研”的多倍成效。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扎实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就要努力做到综合提炼、见微知著、管窥全豹,对解决问题这个终端做到“有的放矢”,让调查研究“不挂空挡”“不放空炮”“不走过场”,切实推动调查研究成为作风工程、能力工程和民心工程。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