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步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步伐广东省农调队2003-09-2914:34:58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大约是广东省陆地面积的2.4倍,海岸线长达3368.1公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广东的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仍较低,海洋经济资源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缺乏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和平台。因此,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势在必行。通过建立这个载体和平台对广东的海洋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把广东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加快广东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步伐。一、渔港经济区域现状(一)渔港经济区域的范围与现状根据渔港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广东目前的渔港经济区域包括沿海地区的193个乡镇,占全省乡镇个数1584的12.2%;乡镇行政区域面积198.87万公顷,占10.9%;耕地面积37.85万公顷,占16.8%;乡镇户数237.58万户,乡镇人口1230.70万人,分别占15.0%和17.2%。乡镇从业人员686.86万人,占18.5%。近年来,渔港经济区域的乡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基本上改变了过去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信息不灵的局面。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各项事业获得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总的来看,渔港经济区域的乡镇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在全省乡镇平均水平之上,但生活设施略落后于全省乡镇平均水平。(二)渔港经济区域的特点与存在问题1、特点。(1)经济发展有广阔的空间。广东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及海水养殖、增殖资源和沿海城市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但目前水产品的加工只占水产品产量的30%,出售初级产品占了70%,提高水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供海水养殖的面积巨大,据测算广东可供海水养殖的面积达53万公顷,可供海水养殖的滩涂面积有12万公顷。目前,海水养殖的面积大约是20万公顷,只占可供养殖面积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可供利用。(2)外向型程度高。广东省农副产品出口中水产品出口的比例较大。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省水产品出口29.95万吨,比2001年增长27.51%,出口金额8.5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3.7%,创出广东水产品出口的历史新高,居全国各省的第二位,比全省外贸出口增幅高9.51个百分点;广东水产品出口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7%。比2001年26%提高4.7个百分点。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农副产品的出口中,水产品的出口具有更强的竞争力。2002年广东农产品出口总额比2001年增加3.36亿美元,其中水产品出口金额增加2.15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增加额的64%。(3)产出率高。对农业来说,每亩耕地的净产值一般是500—3000元,水产养殖每亩的净产值一般在5000元以上,水产养殖产出率远远高于农业。2、存在问题(1)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各地渔民反映,南海著名的万山渔汛、甲子渔汛、汕尾渔汛、清澜渔汛、昌化渔汛、北部湾渔汛等六大渔汛已基本消失,大亚湾、大鹏湾等近海鱼类的“幼儿园”近年亦消失得无影无踪,过去出海几海里下网就有鱼捕,现在出海十几海里仍无鱼可捕。渔业资源衰退主要表现为:一是渔船单产大幅度下降。据资源监测船调查分析,在万山群岛海域,1982年围网船(79千瓦)最高网产池鱼、鲐鱼、沙丁鱼20吨,2000年围网船(221千瓦)最高网产只有3吨;在台山沿海,1982年拖网船(184千瓦)最高网产梅童鱼、马鲚15吨,2000年相同马力渔船最高网产仅1.5吨;潮阳市拖网船(400马力)1990年平均时产108公斤,至1998年该船平均时产仅为29公斤,下降了73%。二是渔获中优质鱼比例明显减少,如大黄鱼、马鲛、白鲳、梅童鱼、海鲶、凤鲚、黄鲫、鳓鱼、门鳝、鲨鱼等品种,现已未能形成渔汛,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三是捕捞对象小型化。渔民普遍反映,渔获个体明显偏小,渔获质量差,下杂鱼比例高达70-80%。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成因有:(1)海捕渔船、功率急剧扩增,捕捞能力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据调查统计显示,1980年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为7015艘(58.7万马力),而2000年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增长到48423艘(295.14万马力),同比增长了5.90倍(4.03倍)。其中对资源损害极大的拖网渔船和功率同比增长4.4倍和5.1倍。1980年惠来县拥有机动渔船180艘、8971千瓦,至2000年全县投产机动渔船1753艘、98265千瓦,分别增长了8.7倍、10倍。(2)海洋环境污染加剧,近海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陆地污染物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海水变质,赤潮频发,严重影响鱼虾贝类的繁殖生长。据了解,珠江口海域原来是200多种海洋鱼类的产孵场和培育场,现在已鱼不成汛,种不成群,鱼类品种已减少至50多个,且品质极低。(3)电炸毒鱼等违规作业屡禁不止,-40米等深线以内禁止底拖网作业区管理力不从心。近年来,我省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靠各种规费及罚没款收支,客观上难以根治各种灭绝性捕捞。(4)渔具渔法盲目更新,加剧酷渔滥捕,加速资源衰退。我省渔业面临最大的难点,就是渔船太多,捕捞强度过大,超过了水产资源的良性再生能力,渔船盲目增长的势头至今未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全省共有机动渔船72646艘,其中海洋捕捞渔船49132艘。而1978年,全省机动渔船只6547艘,其中海洋捕捞渔船4349艘,海洋捕捞渔船过度增长,造成过度捕捞导致水产资源严重衰退。1978—2002年海洋捕捞渔船平均每年增长11%。主要经济鱼种明显减少,资源系统严重退化,现已基本没有明显的鱼汛,广东南海著名的八大鱼汛已有十多年未见出现。过去提的口号“变淡季为旺季”,不考虑生物的生产规律,对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2)渔区经济渔业产业化经济水平低。据统计,2000年我省海洋渔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比为72:17:11。水产品加工还普遍存在“三低”、“三少”,即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水产品名牌少、名优品种少、龙头企业少。我省海产品大多数仍停留在腌制、晒干、烘烤切片等简单加工状态,且规模小,成品档次低,难以带动当地海洋捕捞及相关产业发展,致使水产品价格一跌再跌,特别是每年休渔开捕后,渔区经常出现“卖鱼难、鱼贱伤渔”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渔民增收。2000年全省渔民劳均收入增长幅度已由1993年的36%下降到3.6%左右,回落了32个百分点。(3)渔港的基础设施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启动的渔港建设议案项目,是根据当时的渔港现状和渔业生产发展水平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受当时资金的限制,规模和档次总体显得很低,只解决了渔船的停泊,而渔港的建设目标与国家的规定还有很大的差距,难以适应现代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码头泊位少,增加鱼货及物资上下的难度,加重了渔业生产的成本;防波堤建设标准低,25年一遇且越浪的标准,导致可供停泊和安全避风的水域不足,渔船停靠的安全距离不足;绝大多数渔港没有配备消防船,消防设施缺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道路、环境等不适应渔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现代渔港的要求。(4)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只有30%左右,低于同等人均GDP国家平均水平12-21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45%低1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低,人口聚集规模就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因为人口聚集规模大,资源利用率就越高。如水、电、道路、桥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时资金投入巨大,但使用时边际成本很小。共同分享基础设施,使用成本自然降低。一般而言,人口越集中,产品需求量越多,促使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庞大的产业链。人口与企业的聚集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二、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的作用与意义现代渔港经济区是以渔港为中心、以渔业产业为基础、辐射和带动的经济区域。集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集散与加工、休闲渔业和滨海旅游、集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为一体。是渔区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渔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平台。(一)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广东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提升渔业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广东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农村,农村的难点在山区和渔区。渔区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水平一直以来相对高于山区,有条件也有必要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目前,海洋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整体素质不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海洋传统产业提升力度和产业升级换代能力不够,新兴产业在整个海洋产业中所占比重小,海洋药物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部分海洋产业仍处于以粗放型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珠三角洲等沿海市发展较快,粤东、粤西两翼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业捕捞能力大大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渔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陆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海洋恶性事故时有发生,赤潮频发。近年来,广东以加快发展海洋渔业和推进海洋综合开发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突破口,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仍较低,与山东、浙江等省相比,差距也较明显,海洋经济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仍未发挥出来。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全省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的海洋开发综合性载体和平台,资源、环境、区位、资金、科技等各种优势未能有效整合和挖掘,开发项目与具体措施存在小、散、乱的状况,集聚效应不明显。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以渔港建设带动港区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其它第三产业设施的建设。随着港区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其它第三产业设施的建设,渔业产业化也随着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促进水产业生产的发展。渔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港区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其它第三产业设施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依存。一旦港区建设与渔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渔业的竞争力将不断的增强。通过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构建广东海洋开发综合性载体和平台,对广东的海洋资源、环境、区位、资金、科技进行有效整合和挖掘,更好地发挥广东的海洋优势,可以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推进广东经济的发展。随着广东海洋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将逐步提高,小康水平的生活将指日可待。(二)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我国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太多,捕捞强度过大,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已实行了几年海洋捕捞负增长,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取得较好的效果。要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减轻捕捞强度,让渔业资源能够再生。当前,捕捞问题比较严重,捕捞效益显著下降,渔民收入减少,部分渔民生活困难,渔民为了增加收入,只有千方百计多捕捞,造成捕捞过度。在保护资源能够再生持续利用的情况下,要渔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迫切需要一部分渔民转产转业,减少从事捕捞生产的渔民人数,才能让留下的渔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有利于渔业养殖业的发展,并为渔业调整养、捕结构,让渔民转产创造条件。捕捞渔民能够真正转产转业,从事捕捞生产的渔民人数就真正能够的减少,水产资源就能够逐步恢复,使捕捞与资源再生能够相适应,实现水产资源与捕捞进入良性再生循环。所以,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是渔民转产转业脱贫奔康的必由之路。据调查,全省14个沿海市,拥有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家庭24.97万户、117.71万人,其中低于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的渔民家庭3.75万户、14.85万人;低于1500元的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