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向死而生附教学设计(PPT教育模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向死而生生命教育系列之——美国某医院闲置房间内的尸袋棺材一、团体开始阶段:时事图片导入意大利某教堂放置的棺材讣告国外某报纸上讣告数据二、团体转换阶段:关于微信遗嘱遗嘱2自我情境他人微信遗嘱的内容有女儿对妈妈说出感激:“作为母女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彼此有共同语言,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只要是方向正确的事你从来不会阻拦我,爱你哦。顺便说一句,我那些专辑、海报、各种周边都是限量的,千万别误扔。”也有人写下对爱人的依恋:“愿余生身体健康,万事随心,所有的烦恼都与你无关,所有的疾病都能痊愈。如果有来世,但愿依旧可以一起。”一位在社区工作的妈妈给孩子留言:“宝宝,妈妈永远爱你,因为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妈妈作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必须冲在前面,为居民们做好预防的一线工作,很辛苦,但回家有你等着我,我就不累了。妈妈希望你健康,平安和乐!这些留遗嘱的人,都选择了在死之前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激祝福和一些后事安排,你看了后有什么感受?说实话,你害怕死亡吗?能说说你面对死亡到底在害怕什么吗?死后的未知未了的遗憾分离的痛苦身体的痛苦思考与分享:第一种:如果我(或者某个亲人朋友)死了,就会很遗憾。心理机制:未完成情结。第二种:如果我死了,就没人会记得我。心理机制:投射了当前的被忽视的恐惧。第三种: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心理机制:把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内疚变成过多的担心投射给了亲人。三、团体工作阶段:探讨生命意义(一)死亡恐惧应对讨论:你觉得我们做点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去面对死亡的恐惧呢?第一种:如果我(或者某个亲人朋友)死了,就会很遗憾。心理机制:未完成情结。言外之意:我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体验人生,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想去的地方没有去。参考答案:赶紧去想和做那些我和他/她(某个亲人朋友)之间还有哪些想做但没有做的事......三、团体工作阶段:探讨生命意义(一)死亡恐惧应对讨论:你觉得我们做点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去面对死亡的恐惧呢?第二种:如果我死了,就没人会记得我。心理机制:投射了当前的被忽视的恐惧。言外之意:我认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是个不太重要的人。参考答案:你现在就可以做个决定,去找一个人,可以是你的父母,或者是你的同学,或者是你的朋友,又或者是你的老师,跟他们去沟通感情,去确认你对他们来说,你的重要性。从当下开始,寻找自己的重要感。只有你认为并且坚信你是重要的,别人才会看得到你的重要。三、团体工作阶段:探讨生命意义(一)死亡恐惧应对讨论:你觉得我们做点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去面对死亡的恐惧呢?第三种: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心理机制:把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内疚变成过多的担心投射给了亲人。言外之意:万一哪天我离开了人世,想要对父母做的一切都来不及了。参考答案:既然你如此渴望照顾好父母,何不趁现在?想想你现在每天有帮助家里分担应该分担的家务了吗?你有每个星期找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好好地与父母聊一聊你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吗?既然你如此在乎你的家人们,那你何不趁现在,多一些问候和关心,少一些计较和埋怨呢?三、团体工作阶段:探讨生命意义(一)死亡恐惧应对讨论:你觉得我们做点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去面对死亡的恐惧呢?自我情境(二)我的心愿清单他人电影《遗愿清单》里的卡特问爱德华两个问题:“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过快乐?你这一生,有没有给别人带去过快乐?”基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他们一共列出了9个遗愿:1、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2、笑到流眼泪;3、亲眼目睹奇迹;4、开一次跑车;5、跳伞;6、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7、纹身;8、开一次枪;9、杀一只狮子。假如你的生命只有两年的时间,请你来理一理你最在意的人和事,写出并分享你的心愿清单。四、团体结束阶段:分享本课感悟在死亡面前,我们对死亡的抗拒,是因为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意义没有认真去实现。找到意义的人,就能超越死亡。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士们,他们人生的意义,就是救死扶伤,保家卫国。他们活在自己生命意义的道路上,超越了死亡。为了孩子、家人可以牺牲掉自己的人,他们爱孩子爱家人的心,也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活在当下,找出你活着的意义来,让它清晰。从现在就开始去实现,而非一直等待。死亡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们从来没有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活过。人生再苦再短,于你我而言,每天都当盛装以待。真正地活过,就一定会影响到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世界!谢谢参与和分享!向死而生(初中心理课)教学对象:初高中时间:40分钟道具:PPT、心愿清单[设计意图]两年多来,新冠疫情持续漫延,面对死亡威胁,一方面,全国上下全民动员,万众一心,积极开展互救及自救行动,比以往更多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与此同时,在我们的身边,却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抑郁、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关于青少年自杀自残的新闻报道也层出不穷,帮助青少年寻找生命的意义感成为我们每一位学校心理工作者的重中之重。而这项工作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开展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开发死亡教育课程,只有了解死亡,了解生命的真相,才能够更好地活着。[辅导理念]当代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他的著作《直视骄阳》中提出“波动影响”这样的概念。“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影响力就像投入池塘中的小石子,一圈一圈散去涟漪,影响到周围的人。本节课旨在通过“微信遗嘱分享、死亡焦虑应对、拟写心愿清单”等活动的设计,帮助我们真正去体验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去做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有益的事情,这样,我们就能活出自己的价值并且对这个世界产生足够好的影响力。[辅导目标]1、了解与理解:认识到死亡的客观存在,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如何去面对死亡,理解“只有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的深刻含义。2、尝试与学会:理清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和事,学习拟写“心愿清单”,明白活在当下的正确打开方式。3、体验与感悟:领悟到面对死亡最好的方式就是寻找并实现生命的意义,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转变为人生的财富。[辅导过程]一、团体开始阶段:时事图片导入出示以下图片:美国某医院闲置房间内的尸袋、意大利某教堂放置的棺材、国外某报纸上讣告、全球疫情实时追踪。(活动意图:可以以图片导入的形式迅速直接进入本课关于死亡的主题。)二、团体转换阶段:关于微信遗嘱(过渡语)疫情当前,新冠病毒疯狂肆虐,每天都有因此而死去的人。这已不是电影,而是距离我们非常之近每天都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实。面对生命的不测风云,陈凯于2013年3月21日成立了一个《中华微信遗嘱库》,开通了一个很特别的微信功能,可以在上面写下你的遗嘱,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这个活动,其中不乏90后、95后的年青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在写些什么呢:(1)有女儿对妈妈说出感激:“作为母女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彼此有共同语言,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只要是方向正确的事你从来不会阻拦我,爱你哦。顺便说一句,我那些专辑、海报、各种周边都是限量的,千万别误扔。”(2)也有人写下对爱人的依恋:“愿余生身体健康,万事随心,所有的烦恼都与你无关,所有的疾病都能痊愈。如果有来世,但愿依旧可以一起。”(3)一位在社区工作的妈妈给孩子留言:“宝宝,妈妈永远爱你,因为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妈妈作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必须冲在前面,为居民们做好预防的一线工作,很辛苦,但回家有你等着我,我就不累了。妈妈希望你健康,平安和乐,因为疫情的关系,我很害怕,所以决定立个遗嘱,不能去中华遗嘱库,就用微信记录一下。如果有一天妈妈遭遇不测,妈妈名下的房子,转到你名下,归你所有,其他的就由你爸爸处理好了。”(4)一対老夫妻在登记中心一起写“幸福留言”,老阿姨偷看到老伴笔下的称呼,就哭到不行,“他一辈子从来没叫过我亲爱的”。讨论:这些留遗嘱的人,都选择了在死之前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激祝福和一些后事安排,你看了后有什么感受?说实话,你害怕死亡吗?能说说你面对死亡到底在害怕什么吗?参考答案:未了的遗憾、死后的未知、分离的痛苦、身体的痛苦……(活动意图:用热点话题“微信遗嘱”引起大家对人类害怕死亡的具体原因的探索。)三、团体工作阶段:探讨生命意义(一)死亡恐惧应对讨论:我们收集了人们对于死亡最害怕的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些恐惧背后的一些心理机制,你们觉得怎么做才不会心存遗憾、能够被人记住、也不会过多地担心亲人无法照顾自己呢?第一种:如果我(或者某个亲人朋友)死了,就会很遗憾。心理机制:未完成情结。言外之意:我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体验人生,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想去的地方没有去。参考答案:赶紧去想和做那些我和他/她(某个亲人朋友)之间还有哪些想做但没有做的事......第二种:如果我死了,就没人会记得我。心理机制:投射了当前的被忽视的恐惧。言外之意:我认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是个不太重要的人。参考答案:你现在就可以做个决定,去找一个人,可以是你的父母,或者是你的同学,或者是你的朋友,又或者是你的老师,跟他们去沟通感情,去确认你对他们来说,你的重要性。从当下开始,寻找自己的重要感。只有你认为并且坚信你是重要的,别人才会看得到你的重要。第三种:如果我死了,我的父母怎么办?谁来照顾他们?心理机制:把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内疚变成过多的担心投射给了亲人。言外之意:万一哪天我离开了人世,想要对父母做的一切都来不及了。参考答案:既然你如此渴望照顾好父母,何不趁现在?想想你现在每天有帮助家里分担应该分担的家务了吗?你有每个星期找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好好地与父母聊一聊你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吗?既然你如此在乎你的家人们,那你何不趁现在,多一些问候和关心,少一些计较和埋怨呢?(活动意图:通过找到死亡恐惧的应对方法,把生命的意义具体化为落实在每一天的关心他人,呵护自己,关注世界的行动里面。)(二)我的心愿清单电影《遗愿清单》讲述了两位身患癌症的病人,机缘巧合之下相识成为好朋友。二人决定在余下的日子里,完成他们内心所想的“遗愿清单”的故事。卡特问爱德华两个问题:“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过快乐?你这一生,有没有给别人带去过快乐?”基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他们一共列出了9个遗愿:1、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2、笑到流眼泪;3、亲眼目睹奇迹;4、开一次跑车;5、跳伞;6、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7、纹身;8、开一次枪;9、杀一只狮子。假如你的生命只有两年的时间,请你来理一理你最在意的人和事,写出并分享你的心愿清单。(活动意图: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真正明白,活在当下不仅仅是一个念头,而是可以做、正在做、应该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以此来勇敢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四、团体结束阶段:分享本课感悟《寻梦环游记》是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动画长片大奖的得主,电影中人们认为: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么从生物的角度来看,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那么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死亡并不是真正的告别,忘却才是。在死亡面前,我们对死亡的抗拒,是因为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意义没有认真去实现。找到意义的人,就能超越死亡。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士们,他们人生的意义,就是救死扶伤,保家卫国。他们活在自己生命意义的道路上,超越了死亡。为了孩子、家人可以牺牲掉自己的人,他们爱孩子爱家人的心,也可以超越自己的生命。活在当下,找出你活着的意义来,让它清晰。从现在就开始去实现,而非一直等待。死亡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们从来没有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活过。结束语:人生再苦再短,于你我而言,每天都当盛装以待。真正地活过,就一定会影响到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世界!课堂反思:(陈丽洲)生命教育系列课程当中,如何利用40分钟做好一堂相对完整的死亡教育课,是最为艰难的一个环节,也最为考验老师的功力,从铺垫、渲染,到死亡话题的出现,悲伤和恐惧的处理,再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及重建,需要相对安全的空间,需要足够的时间反应,需要一步一步的带领,没有两节课的时间,是很难完成整一个流程的。所以我们放弃了经典的“划去生命中重要五人”的这个活动设计,因为开放的教室不一定安全,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处理悲伤;原本课程活动是设计让大家拟写微信遗嘱,又发现遗嘱更多的重点是放在对亲人表达不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