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一章凯恩斯的经济学凯恩斯的经济学(theEconomicsofKeynes)主要指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的经济理论,不包括凯恩斯追随者补充和发展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凯恩斯的生平概况及思想进程1933年,《走向繁荣之路》,标志着凯恩斯在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方面取得了理论上的较大进展,把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1935年,发表《一个自由调节的经济制度?》一文,说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不可能实现自我调节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是一本从假设前提开始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致命打击的著作,是一本确立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结构的著作,凯恩斯因此有“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的称誉。二、“凯恩斯革命”的含义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最早属于英国剑桥派,信奉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效性,以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著称。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使他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否定了以英国剑桥学派为主要代表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和谐均衡状况的理论主张和信条,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的办法,来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萧条。《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二、“凯恩斯革命”的含义“凯恩斯革命”:经济学界认为凯恩斯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对于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主要经济思想倾向和政策主张的“革命”。三、“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动机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困境迫切要求得到解脱,但是,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从理论和政策方面给予解释,提出解脱困境的办法——由斯密在《国富论》中奠定的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信念是,在充分自由竞争条件下,追求个人最大限度利益的当事人各行其是的理性经济活动,会自然而然地使社会经济生活处于最好的有序状态。——这种信念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由新古典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具体化为“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原则。——当这样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也无法克服经济大萧条时,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理论危机就出现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学术渊源(《通论》第23章)1、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重商主义从流通领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提出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重商主义者认为,利润只在流通领域产生,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垄断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凯恩斯认为,重商主义有科学成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比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政策高明。三、“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动机2、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他在研究人口理论的过程中,承认了商品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指出生产过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在论著中大量引证了马尔萨斯的理论观点。三、“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动机3、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寓言孟德维尔(1670-1733),英国作家和经济学家。他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高消费促进繁荣的经济思想。这个寓言表明,一群蜜蜂在高消费和生活奢侈时,社会富裕而繁荣;在高储蓄和生活节俭时,社会则走向贫穷和衰弱。三、“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动机4、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经济萧条的学说霍布森(1858-1940),英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帝国主义和有效需求学说而闻名。霍布森认为,经济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人人储蓄造成储蓄过度,储蓄过度造成消费不足,结果导致经济萧条。因此,他反对新古典经济学颂扬节俭的理论信条。三、“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动机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新古典经济学是以1871年—1874年“边际革命”为起点;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完成的标志:1871年,英国,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卡尔·门格尔出版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作;同年,瑞士,莱昂·瓦尔拉斯,从不同角度论述相同理论体系和观点;19世纪末,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出版。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要点:——1、“萨伊定律”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供给总是能创造自己的需求”;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的一个论断。萨伊认为,人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人们将自己生产的商品送到市场上,只是为了交换其他商品,因而“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萨伊还认为,在商品经济或货币经济中,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克服交易困难、方便交易的一种手段,“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易过程实质是“商品—商品”。一种商品生产出来就是为另一种商品开辟了销路,即供给创造了它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供给表示有更多的需求,总供给=总需求,不存在需求不足,不会出现普遍生产过剩和大量失业。暂时的、局部的问题是由于其他产品的生产不足。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2、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并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和功能;在一般情况下,经济中的充分就业应该是一种常态,即便偶尔出现失业或失衡,也会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自动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3、利息率是货币市场的调节手段;利息率可以引导人们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二者达到相等的状态,由此决定了货币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4、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机制;工资可以使劳动的供给和需求自动达到相等,由此也决定了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5、货币对实际经济活动完全不起作用;货币只会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和产量,也就是说货币是中性的,这种观点就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二分法”的观点。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6、政府应该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货币供给除外)采取自由放任态度,不要加以干预。只要市场机制可以在充分竞争下发挥作用,经济就会维持在理想的均衡水平上,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中的任何波动和失衡都是暂时的。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凯恩斯革命”是针对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从研究方法、理论和政策三个方面进行变革。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上,——强调总量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谈到经济学的性质时,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定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在马歇尔看来,经济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所说的人是一种个体的人。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马歇尔写道:“经济学家研究个人,主要是将他当做社会组织的一分子”。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分析单个消费者行为和单个生产者行为,探讨两类行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不同市场结构和不同产业组织结构中的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针对这种微观的个量分析方法,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创立了一套衡量宏观经济活动的指标体系和总量分析方法。凯恩斯在《通论》中从总体上为分析经济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通论》的第一编“引论”(共3章)主要是说明《通论》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通论》的理论体系是从第二编(4-6章)开始展开的。在第二编,凯恩斯试图解决三个疑难问题:第一,选择什么样的衡量单位来对总体经济进行数量研究;第二,预期在经济分析中究竟起什么作用;第三,如何定义国民收入。在第4章,凯恩斯解决了如何区分经济总量中的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问题,如名义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名义资本存量和实际资本存量。在第6章,凯恩斯提出了衡量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衡量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1)销售收入(A)减去使用者成本(U)法国民收入=∑(A-U)(2)支出法:国民收入=消费(C)+投资(I)(3)收入法:国民收入=付给生产要素的总值+企业家的收入(即净利润)在第6章,凯恩斯还区分了总(国民)收入,定义了消费、储蓄、投资这些总量以及它们与(国民)收入的数量关系。我们认为,这些总量概念的定义和它们与(国民)收入之间数量关系的界定是宏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在《通论》中,凯恩斯将经济学明确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克服传统“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分为一方面是研究单个行业或厂商的理论,分析既定数量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分配和报酬理论,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强调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还运用短期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我认为,把经济学的内容区分为作为其价值论、分配论的一个部分和作为其价格论的另一个部分是错误的方法,我所建议的正确的二分法应该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的理论以及关于既定数量的资源在不同使用上的报酬和分配;另一个方面为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理论上,1、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充分就业均衡,是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论》的出发点则是非充分就业,认为这应该是经济中的常态,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是特殊情况;2、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价格(值)决定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学则主要是国民收入(总产出)决定理论;价格(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则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与新古典经济学派强调供给分析不同,凯恩斯强调的是需求分析;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供给约束,凯恩斯关注的是需求约束。凯恩斯认为就业量的大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要从决定总需求的诸因素中去寻找原因。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理论上,3、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只充当交易媒介,它不影响产出和就业,“货币中性”;凯恩斯则试图把货币理论变成一种总产量理论,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易媒介,更是一种能够带来实际经济效应的资产,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进而影响投资,最终影响到就业和产量。在凯恩斯看来,“使用货币的经济制度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制度,在其中,对将来看法的改变不仅可以影响就业的方向,而且可以影响就业的数量”。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政策上,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助长“自由放任”、“无为而治”,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政府的干预行为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主张国家通过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特别强调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的作用,主张用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凯恩斯《通论》的主要思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作用尽管可以使储蓄和投资达到相等,使经济达到均衡,但是,却未必可以达到和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恰恰相反,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中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因此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均衡是经济的常态,这个理论就是“通论”;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情况,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主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去调节经济,甚至可以通过增加政府直接投资来推动就业的扩大并克服经济危机。六、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1、充分就业的含义——凯恩斯之前,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充分就业是常态,否认普遍失业的可能,对经济萧条时失业的传统解释是“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暂时或偶然的供需失衡而产生的失业(生产的季节变化、劳动者的迁徙或职业变换、产业结构调整等);——自愿性失业:指有工作能力的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产生的失业;——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即工人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凯恩斯认为只要消灭了“非自愿性失业”,即使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也可以视为“充分就业”。六、凯恩斯的主要经济理论2、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其基本思路是,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非充分就业状态意味着社会上的有效需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