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青春,拒绝欺凌讲座逐字稿同学们好,欢迎参加本次讲座,这次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拒绝校园欺凌”。根据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报告显示:全球有32%的学生近一个月内,至少一次被学校的同龄人欺凌,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曾遭受过同学的欺凌。校园欺凌仅仅只是在身体上受到创伤吗?根据央视新闻发布研究报告:每个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中,校园欺凌致死占比高达11.59%,31%受到重伤,38%受到轻伤。根据央视新闻发布研究报告:每个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中,校园欺凌致死占比高达11.59%,31%受到重伤,38%受到轻伤。近期,不断有各类校园欺凌的相关报道见诸网络,每一个欺凌事件的背后都揭开了校园隐秘角落里隐藏的黑暗。#北京十六岁男孩遭霸凌#;#河北5名儿童遭校园暴力#;#张家界13岁女孩遭校园霸凌跳河身亡#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却因为“欺凌”而让不让学生的心头蒙上了阴影。本次讲座,我们要了解这些: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性质和特征有哪些?校园欺凌会给参与这带来哪些持续性的身心伤害?如何防范校园欺凌?遭遇欺凌时,如何维护自身的安全和权益?请一起走进本次讲座《阳光青春,拒绝欺凌!》。第一部分:认识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影视混剪提到校园欺凌,有两部影视作品不断被提及《少年的你》和《悲伤逆流成河》,片中的中学生陈念和易遥遭受各种严重的校园欺凌,几乎成为校园欺凌的代名词。观影问心:你看到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可能是这场欺凌事件中的哪个角色?你会做些什么?欺凌事件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可能是什么?如果遇到欺凌事件,你应该怎么做?(观看视频后,询问在场学生对于欺凌和校园欺凌的看法,了解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识程度和态度。)校园欺凌时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性行为。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的,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是集体欺负一人。欺凌行为会对被伤害方造成身体,心理,财产的损害。只看定义可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明辨是非:请大家想一想,这些是校园欺凌吗?事例一:楠楠不小心碰掉了了小华的书,小华气冲冲地对楠楠说“你眼瞎啊!”A.不是,只是同学之间的口角B.是的,偶尔的一次性伤害可能给被人带来羞辱感和不安事例二:小杰比较胖,经常被班上的同学起各种外号,“猩猩”、“猪哥”、“杰哥”......A.不是,同学只是开玩笑而已B.是的,给对方起侮辱性的绰号就是欺凌行为小敏刚进班就听到班上的同学在议论她,“长得那么丑,还早恋呢!”A.不是,同学们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B.是的,制造传播谣言,中伤和诋毁别人就是欺凌事例三:小安发现班上同学最近都不跟自己说话了,他从别人身边经过,其他人纷纷捂着鼻子躲开,还说“真臭”。A.不是,小安自己不讲卫生,同学们当然不喜欢他B.是的,孤立、排斥别人就是欺凌事例四:瘦弱的小锐每天都要带10块钱“孝敬”邻班的一个大个头的男生,以获得他的“保护”,还得帮这个男生写完所有的作业才能回家。A.不是,小锐自己乐意的,不能怪别人B.是的,向别人索要财务,胁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就是欺凌新闻报道:某校初二学生小张,被5名同学围堵在学校男厕所内殴打,致使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且身上多处皮下淤血。A.不是,只是一打架事件B.是的,伤害别人的身体是非常严重的暴力欺凌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以上几个事例都是校园欺凌,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具体认识。)明辨是非:玩笑还是欺凌?老师看到,一群学生在哈哈大笑,其中一个学生默不作声,低头哭泣。老师询问他们怎么回事,其中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几个只是开了个玩笑而已,并没有欺负他。”到底是玩笑还是欺凌?是调侃还是嘲弄呢?(询问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了解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其实,无论是明目张胆的还是狡猾含蓄的,无论是突发的还是蓄谋已久的,无论是现实中的还是网络上的,无论是个体实施的,还是群体行为,分辨是玩笑还是欺凌,是调笑还是嘲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判断:1.双方力量不对等,这是产生欺凌的主要要素之一。欺凌双方通常在身体力量,人际关系,影响力,财物持有程度等方面存在差距。这使得欺凌一方恃强凌弱,而被欺凌一方在遭遇欺凌时不敢或者不能有效保护自己。2.重复性实施故意伤害。欺凌者往往是有意图地对受害者进行排斥,嘲弄,凌辱,殴打等伤害性的行为,而且会多次重复发生,乃至造成伤害的进一步升级。3.给受害者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和伤害。受害者因欺凌而造成身体,心理,精神,财物等的损害。4.给对方造成巨大耻辱感和羞辱感的是嘲弄,也是一种欺凌行为。调侃是发生在对等的关系,以取乐和调笑的方式,进行的,双方可以互换角色,主观上都没有恶意性,当一方感到不适时,另一方会及时中止。而嘲弄是单方有意图地对别人施加伤害性性行为,当对方表示明显拒绝时,不但不会中止,还会变本加厉。当然,有时候,同学们在交往的时候没有把握好分寸,或者因为意见不同而引起的争执,不经意间说出的脏话,或者一般性的冲突,并不能认定为是欺凌。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校园欺凌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语言暴力:使用语言直接对被欺凌者进行伤害。言语欺凌是欺凌者使用语言直接对被欺凌者进行伤害。比如:恶意评论和议论他人的外表、穿着、身体缺陷,甚至对他人的行为举止、家庭环境、兴趣受好、父母工作等进行语言攻击。具体表现为:冲他人大声叫骂、诅咒或嘲笑他人,当面或者背后说他人坏话、起外号、甚至在墙上写一些侮辱性的词语等。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欺凌形式,占到了欺凌行为的三分之一。言语欺凌大都具有隐蔽性、持续性等特点。言语欺凌会给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对自尊心强、十分敏感、细腻、脆弱的同学来说,很可能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在心中留下灰色的印记。请那些自以为是的欺凌者收敛你的跋扈,不要以“开玩笑”等理由解释自己的不良行为。你必须认识到,以讽刺、挖苦、揭短、让同学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同学进行语言暴力,很可能使被欺凌者心理长期压抑、扭曲,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社交孤立:通过拉拢“小团体”达到壮大自己,孤立,排斥他人的目的。在校园生活中,你碰到过有人故意疏远、不让我们参加某项活动的事情吗?其实,这就是一种欺凌,定义为社交欺凌或者关系欺凌。社交欺凌是指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被一些人故意离间破坏,从而造成当事人社交上的孤立。例如:几个人相约故意不理他人,通过散布、制造谣言疏远他人,阻止某人加入社团或参加社会活动等。社交欺凌会使受害者感觉到非常孤独和无助,常常对自己的一些正常行为产生怀疑,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打击。与此相反,欺凌者们孤立某一同学后,会得到一时的、并且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满足感。社交欺凌可能没有激烈的攻击行为,但是这种一个群体对某一个体进行的“围攻”,产生的影响和危害更为复杂和深刻,会使被欺凌的人感觉没有朋友,甚至长期怀疑自己的存在。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不要自我怀疑和否定,但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不合群”的行为举止。之后,积极交朋友,摆脱负能量,以阳光健康的形象做好自己的事情。相信只要做好自己,社交欺凌自然会远离我们,我们也不会缺少朋友。身体伤害:对受害者的身体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或者性侵害。如果有人不小心推搡、拍打你,对你开善意的玩笑、或者只是下意识的行为,这些不是欺凌。如果他们采取一定手段进行恐吓、伤害,使我们产生恐惧的情绪,包括相互碰撞、踢踹、拉扯、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其他工具攻击我们,冲我们吐口水、挡路、扔东西,抢夺、破坏我们的物品,迫使我们听从他们的指挥,这些行为就是身体欺凌。身体欺凌是极其恶劣的伤害行为,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极大,有的甚至留下一生的阴影。但是,身体欺凌事件中,施暴者也会受到“惩罚”,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慢慢偏离正确的轨道,身边正直的朋友迟早会离开他们,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终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曾经的不当行为和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而感到深深的不安和羞耻。性欺凌是发生在同学之间,或者一些容易接近我们的成年人身上,表现为性语言攻击、有意制造身体触碰等,甚至有强迫脱衣,被迫亲吻等行为。这类欺凌者通过使用与性相关的语言、动作或其他方式,使被欺凌者感觉到恐惧、羞耻。性欺凌包括散布他人不愿意公开的恋爱行为、性生活谣言,与对方故意产生身体接触,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被欺凌者暴露的照片、视频等行为。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多起性欺凌事件中,都给被欺凌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伤害。一些被害者由于不想公开隐私,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使欺凌者更加得寸进尺。而且,性欺凌中不仅女生容易受到伤害,也有男生受到严重的侮辱。注意:《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即使达不到刑事责任年龄,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也会进行治安处罚,必要时政府会进行收容教育。校园欺凌中的暴力伤害行为,很容易触犯国家相关法律,其当事人也会受到刑事处罚。财物损毁(索要):通过损坏别人的个人物品达到羞辱,恐吓的目的。财物欺凌主要是指通过强行破坏、索要同学的财物,达到占有被欺凌者财物或者使被欺凌者屈服的行为。比如,有人通过抢夺、打骂、恐吓等手段,使其他同学交出或为自己购买学习用具、香烟、零食等物品;或通过强行索要钱财,使其他同学的财产受到损失。在以占有为目的的财物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往往是比较强壮的学生,或者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一般表现为恃强凌弱。面对力量强大的对方,有人受到恐吓后无奈地将身上的财物交出。其中大部分人会天真地认为对方会就此收手,以后不会再找自己的麻烦。恰恰相反,欺凌者尝到第一次“甜头”后,肯定会伺机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索要,他们的胃口填不饱。威胁恐吓:对力量较弱者采取恐吓,胁迫等方式,让其听命于自己。比如让被欺凌者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让其听命于自己,成为自己的帮凶等等。网络侵害:通过社交网络对他人进行反复地骚扰,取笑,羞辱等。你收到过非常糟糕的微信或是在微信群里被故意伤害过吗?你在论坛、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里看到过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吗?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欺凌现象日益严重,其产生的影响持续性更长、范围更大。网络欺凌是指有人故意利用现代网络交往方式或媒介,通过社交媒体等网络途径,对他人进行反复地骚扰、取笑或者侮辱。可是,大家要知道,欺凌就是欺凌,不管它发生在哪里。网络欺凌行为包括恐吓、威胁、跟踪、嘲弄、羞辱、讥讽和散布谣言。比如,利用手机、电子邮件、网页、微信、微博、QQ群、直播平台、网络游戏交流空间等途径,发送下流的话语、低俗的照片等,网络欺凌还包括人肉搜索、网络诋毁等行为。(演讲者可根据需要展示一些不同类型欺凌的具体事例)同学们觉得那种欺凌方式在捏生活中发生的最多,你希望得到解决的是那种欺凌形式?(了解学生在现实中遭遇的欺凌情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校园欺凌中的各种角色校园欺凌中的各种角色关于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角色”,一般认为有欺凌者、被欺凌者、协助者。其实,还有一些极易被大家忽视的角色——悄然走开的旁观者、附和者、反抗者等。他们都是欺凌行为的参与者,他们直接或者间接、有意或者无意参与到了欺凌行为之中。欺凌者:发动欺凌行为,带领其他人参与其中。被欺凌者:被欺负的受害者。协助者:通过放哨,压制被欺凌者等协助欺凌者。附和者:通过大笑,起哄,呐喊助威等方式怂恿和鼓励欺凌行为的发生。旁观者:或远或近目睹了欺凌事件的发生,却以远离事端的心态不做任何反应。反抗者:具有正义者,试着安慰及支持被欺凌者,或尝试制止欺凌行为。扪心自问:各种角色会发生怎样的反转?社会学家认为,在每一起欺凌事件之中,欺凌过程都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和变化过程。我们放大整个欺凌事件的事实和时空,可以清楚地发现欺凌行为存在着角色之间的转换。即,通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在心理、人格、动机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在一定条件和因素促使下,欺凌者往往可能成为被欺凌者,被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附和者也很可能成为欺凌者或是被欺凌者,那些悄然走开的旁观者,也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心灵冲击,而长时间留下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