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如何让距离产生美?1.教学背景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包括本节内容在教材的上下位联系)、学情分析等心理气泡是指人们日常活动时,其周围总有一个心理场,就像随身携带着无形的弹性气泡,以便与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初中时期学生的交往重心转为同伴交往,刚步入初一年级的学生,面临着适应环境的压力,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友谊支持系统来帮助自己融入环境,但在建立友谊的过程中,由于心理气泡的存在会导致交往时出现一些误会和不愉快,了解心理气泡的存在,以及学会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气泡,让交往更舒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环境。2.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所需预备知识等【教学重点】了解心理气泡的概念,以及觉察自己的心理气泡【教学难点】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气泡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什么是心理气泡和刺猬效应,学会爱护彼此的心理气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冥想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心理气泡,通过心理小剧场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并引导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气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彼此的气泡(距离);4.目标实现路径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明白,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距离实际存在,学会觉察和调整自己的心理气泡可以帮助自己与他人交往更舒适。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感受,尊重他人。通过心理实验站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距离在人际交往中的存在,并由此引出课题。通过绘制人际数轴,让学生觉察自己的“距离圈”引出心理气泡,再次通过冥想让学生感受心理气泡,借用气球演绎故事,由此引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彼此的心理气泡带来困扰时如何调整,并介绍刺猬效应,让学生明白心理气泡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必须的存在。5.教学活动流程设计一、热身导入:心理实验站(5分钟)目的:人际距离是心理距离的直观展示。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能够接受的和关系亲密程度不一样同学的人际距离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入课题。程序:按照自愿原则选择一名同学上台,他再另外选择一名同伴,这名同学站在原地,他的同伴站在另一端,然后同伴走向对面的那一名同学,站在原地的同学可以在同伴走过来的任何一个距离点喊停,不能是刚开始就喊。然后教师再选一名异性和一名同学与第一位同学进行同样的活动。提问:刚刚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总结过渡语:刚刚有同学发现同性之间和异性之间的距离不一样,关系好的同学之间和关系一般的同学之间的距离也不一样,并且不论怎么样,距离都会客观存在于你我之间,会随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距离中生活得更美好呢?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交流的话题:距离如何产生美?二、工作阶段(8分钟)绘制人际数轴:设计意图:通过绘制人际数轴,直接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在面对不同的人时距离的变化,引出霍尔的研究以及心理气泡的概念。如果用一条数轴来表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的话,原点代表我们自己,不同的数字代表我们所能够接受的与不同个体的距离,不是一个具体的距离,只是说2肯定比1离你的距离远,请同学们画一下,在你们的人际距离轴上,不同的人分别处于哪个位置。总结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分享,会发现一般关系越亲密我们所能够接受的距离就会越短,其实刚刚同学们绘制的人际数轴分类和一位人类学家的研究非常符合。人类学家霍尔指出了四种人际距离: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和公共的。亲密距离(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交往的距离);个人距离(朋友或熟人之间的交往距离);社会距离(一般认识者之间交往的距离);公共距离(陌生人之间、上下级之间交往的距离)。心理气泡:一段段不同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个无形的球,将我们包裹在其中,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一个个心理气泡我们的心理气泡时时刻刻存在,并会变化着,但是可能平时没有那么明显的感受到,接下来就伴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指导语一起进入冥想。指导语:请同学们亲亲的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声音的指导一起进入想象,当老师说123睁开眼睛的时候才能睁开。好,噔噔蹬,现在是早上6点15,你带着你的透明的心理气泡起床了,洗漱完毕,准备下楼晨跑。打开房门,你发现,貌似自己身上的气泡貌似又大了一点点。你往楼下走着,发现,身边来来往往的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心理气泡在行动,他们的心理气泡或大或小形状颜色各异。你继续往前走着,一不小心,有人碰到了你的气泡,但是没关系,我们的气泡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伤害。跑完步,吃完早餐,你来到了教室,低头观察一下,发现自己的气泡缩小了一点点,你转了转头,和同学们的气泡问了一声好,然后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你伸出了自己的手,你摸到了自己的心理气泡,在心里也轻轻的说了一声:你好,我的心理气泡。你感受到它了吗?现在123请睁开你的眼睛。三、转换阶段:心理气泡剧场(23分钟)设计目的:通过小剧场演绎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调整自己气泡的节奏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矛盾就是这么产生的,引发思考与讨论,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理气泡以及如何面对他人的心理气泡。活动设计:两个气球分别代表两个人的心理气泡,将气球吹至大小一致,两个人关系状态不一样时,彼此气泡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学生调整自己手里气球的大小。由于两个手同时控制,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大一个小的情况,由此引出,在与他人交往时,彼此节奏不一致怎么办?故事情节:开学第一天,小李和小王第一次见面,他们发现彼此的气泡都很大,第一节课上,班主任让同学们进行了自我介绍,小李和小王知道了彼此的姓名,排座位的时候,两人成为了同桌,上课的时候也会一起讨论问题,课下也经常一起玩,慢慢的两人逐渐熟悉了起来。提问: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彼此节奏不一致时,该怎么办?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总结出处理方法:保持觉察,调整速度,多多沟通提问:在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是不是就会像气球一样,到最后会把自己所有的气都放掉,变得没有距离是最好的,彼此亲密无间更好?刺猬效应:其实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刺猬效应”也许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们先一起跟着视频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刺猬效应。“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人人之间也是,我们不能拔掉自己的刺,让自己满目疮痍,也不能远离他人,一个人在角落瑟瑟发抖,在适当距离内的相互靠近,才是对双方最好的保护。四、结束阶段(2分钟)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气泡,与人交往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我们需要尊重这个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既不能刻意隔绝也不能毫无保护,要善于通过交流和沟通来调整彼此的距离,让大家都舒服。距离如何产生美?距离只有在彼此舒服的状态才能够让双方状态更美。6.作业与板书布置作业:板书设计:3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