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循环经济模型研究姓名:于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指导教师:丁乐群20060301循环经济模型研究作者:于捷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陈式龙科学发展观指导与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2008科学发展观将江西资源供需矛盾放到了首位,使循环经济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研究企业行为的四种驱动力,用新的经济观来总结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城乡差距,新的视角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理论。2.学位论文徐健我国循环经济及立法的相关制度研究2006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对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从90年代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十分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都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也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也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外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阐述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同时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及完善有助于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就立法性质而言,目前发达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可称之为污染预防型,如美国等国,将资源的回收利用纳入污染预防的法律范畴,属于广义上的环境法;另一种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如德国1994年公布实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日本2000年公布实施的《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将整个社会活动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环境法的范畴。不论是哪种立法模式,在循环经济立法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法律并未对循环经济直接做出规定,只是个别法律附带的起到了一些循环经济的效果,是不全面、不系统,因而也是不科学、在实践中无法被认可的。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循环经济立法,以保障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根据我国特有的法律体系结构和立法传统,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应当在加快制定出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同时,制定和修改我国现有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形成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来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和节约型社会的实现。3.会议论文王媛.闫尚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2007自从我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以来,对于循环经济作用的研究大多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就是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但循环经济的影响是很广泛的,不仅局限于自然环境的改善,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企业与社会和谐的影响。1.说明社会约束条件的改变要求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要求企业要善待员工、善待环境、节约资源、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使人类有一个好的生存空间以及好的生活质量,即企业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2.着重论述了企业要推进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与社会和谐应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与企业领导人利益及企业的社会地位挂钩等,即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3.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4.学位论文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2005作为一种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循环经济提出了一种强调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是重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体现。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物的低排放,核心是3R化,即废物减量化(Reduce),资源的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利用(Recycle)。其目的是: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相吻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双赢”。本研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研究入手,深刻剖析了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指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表现形式,循环经济应当在经济方面不断创造新价值;在环境保护方面维持生态平衡;在社会层面上不断创造新的产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了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日本国家物质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在国内首次对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物质流及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据此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本论文的结构是:第一章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循环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定义;提出了循环经济的五大特点及其与传统经济的五个区别。第二章研究了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运行模式的实践,对小循环(清洁生产)、中循环、大循环和资源再利用产业的循环模式及其所取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三章从法律、经济、宣传教育、技术和市场等5个方面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对日本和德国的法规体系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剖析。第四章分析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国家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其任务。第五章论述了物质流分析法;通过对日本等国家的实例剖析,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第六章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的特点,研究了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规划原则和建设方法,提出了我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实施对策和建议。5.学位论文邓志茹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工业主导产业研究2006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发展观的基本路径。它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理念,又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相对传统经济模式是一次巨大变革。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结果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效益。本文在借鉴相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如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概括,提出了黑龙江省要发展,要改变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的现状,就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对黑龙江省主导产业进行现状分析。包括黑龙江省主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主导产业对黑龙江省经济、环境、资源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用循环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必要性。再次,结合循环经济的部分指标,用主成份分析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确定目前黑龙江省的主导产业。提出以目前的优势,黑龙江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要依靠石油、煤炭等资源型产业以及食品加工、化学工业等污染严重的行业为主导产业。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指导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最后,根据上文的分析,论文提出了黑龙江省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以及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发展主导产业的对策。6.学位论文赵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激励机制研究2006随着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目标,人们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技术和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而忽视环境自己的承受阈值;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人类破坏环境的一面,而看不到人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过程中改造环境的能动性作用;在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只有选择为我们提供最后唯一的生存机会之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生态系统进行补偿和清洁生产方式建立开采、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流程反馈系统,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和无害化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一、基本框架和内容本文是在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时期,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的首选经济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之下,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相关成果,利用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和比较经济学的方法,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含义、特征、结构、绩效和激励机制等作了系统地分析。试图对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否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优越性,中国目前是否有条件发展循环经济以及面临的困难会是什么,如何设计激励机制并做出相的制度安排等问题分五章予以讨论。引言包括三节,首先分析了循环经济诞生的背景。第二节从古代和当代两个方向上归纳整理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第三节对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的内含、特征、原则、措施与建议以及方法论,并分析了目前国内对循环经济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一章“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主要介绍了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和作用,并分析了它们分别对循环经济的影响和理论贡献。第二章“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第一节在过去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对循环经济的含义做出新的说明。第二节主要分析循环经济的原则,它不仅包括清洁生产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原则(3R原则),而且还包括无害化原则和再投资原则,循环经济五原则系统地起着作用,最终是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第三节讨论循环经济的特征:新的伦理观、技术性特征和系统性特征。第四节分析了它的结构,主要由实践结构和系统结构两部分组成,实践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内部小循环;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循环;区域层面上的大循环。系统结构是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系统要素以及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系统包括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就是各系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而取得的动态平衡。第三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绩效分析”。第一节通过对循环经济、线性经济和末端治理三种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试图说明循环经济比线性经济和末端治理更加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节分析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公平问题,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通过两个模型分析了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实现条件和机制,并证明了循环经济的5原则较好地反映了公平性。第三节分析循环经济的效率问题,效率包括生态经济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三方面的效率,从而达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第四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分为两节。第一节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分析实施循环经济的可2行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清洁生产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循环经济己获得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我国具备实施循环经济的基本实力。第二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