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材(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引论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三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教学难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经济学》十六版萨缪尔逊华夏出版社1999《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曼斯费尔德著,人民大学出版社《微观经济学》平狄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一、西方经济学的含义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课程教材、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著作、报章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分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三类:第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这类主题着重使用运筹学、数理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研究经营企事业的有效手段和总结企事业的营运经验。例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车间生产流程布局等。这类内容是否牵涉到或在多大的程度上牵涉到经济理论,取决于被研究的问题的性质。例如,行情研究与经济理论具有轻微程度的关系,而车间生产流程布局则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与经济理论完全无关。总之,这一方面的内容偏重于企业管理的纯技术分析,较少涉及经济理论。第二,某一经济部门或领域或问题这类主题的研究对象关系到经济生活中的某一特定部门或领域。例如,石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对税收、财政、通货膨胀问题的论述等。在这一类别中,纯技术分析比第一类少,经济理论的成分比第一类增大。对于一个部门或问题的全面研究不能局限于对该部门或问题的纯技术的论述,而必须涉及它与整个社会经济的联系以及管理它的经济政策。例如,石油经济学考察世界石油的资源、市场、成本、利润、开采技术、面临的问题等。其不能单纯论述石油的资源分布、开采等技术事项,还必须对国际石油市场、各国的石油政策作出理论分析。因此,这一方面的内容是经济理论第三,经济理论这类主题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经济理论以及根据经济理论而制订的经济政策和有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与上述第一类、第二类相比,这一类别在理论上具有更大比重,纯技术的成分则相对微小,仅限于一些分析的概念、方法以及某些具体的论点。总之,这一方面的内容是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与意识形态密切有关。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现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这四个阶段。一、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以流通领域为研究中心,主张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的原则,以保证货币流入国内的目的。二、古典经济学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问世,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出现。研究中心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国际分工应当按照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的商品。英国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一国应当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来参加国际分工,即“两权相遇择其厚,两害相遇择其轻”。三、庸俗经济学(传统经济学)1830年后,资产经济经济学进入了庸俗经济学阶段。形成了一整套论证如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微观经济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虽然这三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因此,将它们统称为边际效用学派。西方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的发现及由此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边际革命”。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将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构成了一个折衷理论体系。以马歇尔的折衷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产品生产上的分配、资源的报酬等问题。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被解释为最好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传统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第一次修改和补充是关于垄断问题。虽然资本主义已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进入垄断阶段,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传统经济学仍然把垄断当作“例外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张伯伦和罗宾逊于1933年对垄断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次修改和补充是凯恩斯主义。由于西方国家处于1929年后的大萧条状态,西方国家日益为甚地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以便保证政治上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为了提供国家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标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根据,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提出:资本主义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解决失业问题。这次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改和补充,无论在范围上和程度上都最重要。第三次修改和补充是序数效用论。传统经济学的马歇尔的价值论被称为基数效用论,有两个不利的假设条件,即:效用量是可以衡量的和边际效用量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把作为主观心理状态的效用说成可以衡量的很难令人信服。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货币的边际效用必须也是递减的。因为富人持有的货币收入大于穷人,同样一元钱对穷人的效用要大于对富人的效用,这样,如果将货币从富人“转移支付”给穷人,整个社会的福利就会增加。这种“转移支付”显然不利于资产阶级。1939年,希克斯出版了《价值与资本》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可以在形式上避免基数效用论的两个不利的假设条件,同时又能得到马歇尔用基数效用论所得到的需求曲线。因此,序数效用论逐渐代替了基数效用论。四、庸俗经济学后(现代经济学)以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西方经济学体系内部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调和之处。有鉴于此,新古典综合派逐渐确立。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该学派把包括第一和第三次修补的传统经济学作为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第二次修补的凯恩斯主义称为研究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前者是以充分就业为分析的前提,后者则着重研究各种不同水平的就业量的情况,因此,两种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被纳入同一体系中,而传统的自由放任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代表同一理论体系所涉及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给新古典综合派以沉重打击。新古典综合派不仅无法解释滞胀的存在,而且也提不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可能并存,同时据其理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时会带来自相矛盾的后果。许多西方经济学中的其他派别纷纷对该学派进行抨击和责难,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已经放弃了“新古典综合”的名称,自称为现代经济学或现代主流经济学。他们除了维持原有的基本观点外,还尽量吸纳其他派别的论点,特别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这样,现代经济学成为缺乏统一理论体系的各派学说的混合物。第三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分为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分为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微观经济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作为前提的,至少有两个基本假设条件:一是合乎理性的人(“经济人”)。“经济人”被规定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完全信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上述两个假设条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实,是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而设立的。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一)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如图所示,图中的左、右两个方框各表示公众(消费者)和企业(厂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图中的上、下两个椭圆各表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图中的实线、虚线各表示需求关系和供给关系。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如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土地等,以取得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进而在消费中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厂商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生产要素,如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等,以进行生产,进而通过商品的出售获得最大的利润。按照以上介绍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将教学内容作如下安排:1.供求理论:第二章2.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三章3.生产者行为理论:第四章、第五章4.市场理论:第六章、第七章5.分配理论:第八章第二章至第七章所涉及的领域都是产品市场,第八章所涉及的领域是生产要素市场。第二章供求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因此,供求理论通常被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弹性理论;蛛网理论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讨论。第一节需求理论一、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分析:根据定义,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缺少这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算作需求,而只是潜在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它们各自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如下:商品的自身价格(P)。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消费者的收入(I)。对于多数正常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品价格Px,替代品价格Py)。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相关商品包括互补品和替代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相反,价格降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例如:当照相机的价格不变而胶卷的价格上升时,胶卷的需求量会减少,照相机的需求量也会因此而减少。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

1 / 1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