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经济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起源的特点:⑴原是经济从采集经济像种植经济发展而来;⑵多元交汇:最早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呈现地域差别,北方粟麦为主,南方水稻为主。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㈠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十二生肖)㈡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1.必要性:人少地多,自耕农经济的存在。2.可能性: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完善。⑴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原始社会:木、石、骨、蚌等为材料的打磨工具;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工具,但仍以木、石、骨、蚌为主要材料,耒、耜为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普及,推动牛耕在战国开始出现。西汉时期:铁犁牛耕推广,到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牛耕技术广泛推广,称作二牛一人犁耕法,这是农用动力的革命。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灌溉工具翻车(靠人力)唐朝: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这时还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水力),这是农用动力的又一次革命。归纳总结:农业工具的演变特点:材料方面:由最初的木、石、骨、蚌到青铜、铁制的金属农具。制造工艺方面:由打磨到冶炼。动力方面:由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⑵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芍陂(淮河)、都江堰(岷江)、郑国渠(黄河)。西汉时期:漕渠(黄河)、白渠(黄河)、坎儿井(西域)。东汉时期: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㈢农业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⑴演变过程: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⑵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⑶特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据家庭手工业结合。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落后性、保守性、分散性。③脆弱性(简单的性别分工、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天灾人祸战乱等、人口的增长)。⑷评价:积极: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据家庭手工业结合。②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③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消极:①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因素之一。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原因之一。三.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生产力方面: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关系方面:由大规模简单协作的集体耕作到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耕、四.对现代农业的启示:大力兴修水利;减少农民的赋税压力,取消农业税;减赋增收;提高耕作技术;控制人口增长;种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加强城乡联系,减少发展差距;发展科技,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要有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机制,加强对自然的利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1.定义: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公田和私田。二.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鉄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私有土地的出现)⑴耕田制的崩溃,表现:①大量“公田”被抛荒;②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⑵春秋税制改革,加速耕田制的瓦解,其实质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合法化。(齐鲁)⑶战国商鞅变法,意义是①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使得土地私有制有了全面肯定。②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2.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3.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重要途径:土地兼并(主要)和土地买卖。⑴危害:①(对农民)失去土地,遭受剥削,经济状态恶化,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经济发展。②(对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财政状况恶化,被迫改革,缓解矛盾。⑵封建政府的解决措施:均田、限田(屯田)。(均田:土地国有。)结果: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兼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⑶宋代以来土地兼并使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预演愈烈。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三.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经营方式的变化:1.自耕农土地私有制:继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自耕农经营方式。2.地主土地私有制: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发展历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式经营进一步发展。原因:①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加剧。②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繁荣,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③人口数量增加,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土地少,农民愿意租种,地主在租金被抬高情况下,有利可图。④农民斗争(抗租、减租)取得永久租佃土地。影响:①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取得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力,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业:1.冶铜业:⑴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⑵商周时期:铸造技术最成熟发达。2.冶铁和冶钢业(铁器时代):⑴冶铁冶钢技术:春秋时期发明冶生铁和冶钢技术(作用: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手工工具制造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⑵冶铁燃料:①煤冶铁:从汉代开始到北宋时期相当普遍②焦炭冶铁:从南宋开始使用,到明朝流行(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二.纺织业(三大古代手工业领先于世界,其中丝织业和制瓷业对西方影响最大)1.丝织业上古时代:已经开始养蚕缫丝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已有“丝国”美誉唐代:出现缂丝技术2.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革新内地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是江苏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棉纺织业开始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原因:①物美价廉,可以御寒。②棉纺织技术成熟。③植棉区扩大,原料充足。④统治重视鼓励支持。三.烧陶制瓷(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唐代瓷窑遍布南北。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宋代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明清: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制瓷工业,瓷器丝绸共同成为出口产品。另外,从唐代开始,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四.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经营形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作用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统一管理,工匠职业世袭,强制服役,超经济剥削②宋代后,由征役制改为雇募制原料产品官府指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仅供官府贵族消费明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站古代手工业的主导优:①为细密分工协作创造了条件②有利于手工业技艺提高弊:①引起服役工匠不满②缺乏竞争,不与市场联系,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私营手工业唐宋前,家庭小作坊,唐宋后特别是明清,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并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从事商品生产,并大量进入市场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手工业个体农产的副业多仅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阻碍了新经济因素成长五.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不断增强。3.历史悠久,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体现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4.随着经济中心南移,手工业中心分布地区也相应发生变化。5.随着手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变化。6.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7.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从属地位。六.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原因1.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3.技术的创新,经验的积累。4.环境的相对稳定,相对统一。5.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西周:工商食官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春秋战国:私商出现,并逐步取代官商,成为主体,出现大的都会隋唐时期:交通: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你那北方的经济联系。同时,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兴盛。商业贸易: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往来频繁。宋元:古代商业步入高峰期。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集市和夜市兴盛。元代纸币在更大范围内流通。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④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大商帮。⑤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⑥区域性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二.城市的繁荣1.发展历程从周秦到唐代:⑴县治以上的城市才可以设市,官府统一管理。⑵有明显的坊市限制和时间空间限制。⑶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从宋代到明清:⑴县治一下的地方也可以设市。⑵坊市界限被打破,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晓市、夜市、草市等。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城市。2.中国古代的三类城市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交通要低,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三.重农抑商——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政策1.原因:⑴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⑵其他原因:商人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与战国时期强调耕站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⑶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2.表现:⑴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⑵汉代:打压。⑶中唐以来:有所松动。⑷明清时期:强化。3.评价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在封建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起到了稳定小农经济,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稳定,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期:消极作用为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活跃,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违背了经济规律,越来越压制、束缚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四.中国古代商业特点1.起源早,历史悠久2.货币流通领域发达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4.贸易发达5.交通发达6.市场形式多样7.商人群体活跃8.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始终未占主导,长期作为农耕经济的辅助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4.社会需求的扩大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近代前夜的发展㈠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1.表现:⑴工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传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⑵农业方面: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广泛植棉,使人们的衣料发生变化。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使原来的“一条鞭法”演变成“摊丁入亩”。⑶手工业方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⑷商业方面:①商品流通扩大,白银被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活跃。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③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入市场,商品经济发展。④区域性和专业性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大量出现。⑤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手工业产品、工商业市镇和原料集散地。2.影响:㈡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1.原因条件: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2.本质特征:是为增值利润,满足生产需要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手工工场。3.比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资本主义萌芽传统官办家庭生产目的为增值利润,满足生产需要进行的商品生产只供官府、贵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