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渝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研究姓名:陈吕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张明举20090401成渝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作者:陈吕帅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洪燕.李刚战略(规划)环评当中的环境承载力与资源环境安全性问题的探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4)目前国家正在极力的推进战略环评的开展,对于战略环评来讲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做好战略环评的基础,并且在战略环评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认可.但是在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局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不能完整的表述区域开发活动的限制因素,对区域开发活动的影响更多的将是资源环境的安全问题.2.学位论文刘晓丽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2009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一定的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水平下,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城市群,通过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地区的水、土、大气等资源环境条件对城市群范围内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研究城市群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丰富和完善人地关系理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促进城市群地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鉴于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突出矛盾,本文在国内外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评价的基础上,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若干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进行总体评述,认为目前针对城市群地区特征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十分有限,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综合要素承载力研究欠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尚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未来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点为:从综合多要素角度加强城市群开放系统承载力研究;充分重视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注重科技进步、管理能力等人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加强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方法研究等。(2)通过对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特点,分析认为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受社会经济集聚程度、资源支撑能力、环境承受能力、空间整合能力和文化进化能力5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源支撑能力是承载基础,社会经济集聚规模是承载主体,环境承受能力是约束条件,空间整合能力和文化进化能力作为调控因素,促使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提高。依据发展的Logistic理论,结合城市群形成发育的基本规律,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划分为初步发展、优化提升和持续发展三人阶段,其中初步发展阶段历时较长又分为前期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3)通过对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综合测度研究,分析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承载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研究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构建了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借鉴生物免疫学原理建立了综合测度模型,并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最后,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十余年来中原城市群基本为资源环境低承载状态: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部分年份属于中压,近年来压力升高:资源环境承载饱和度不同年份差别较大,2003年之后由较强载逐渐趋于饱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容乐观,2000年以后基本为不可持续状态。(4)通过对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度研究,提出了综合测算和系统预景两种方法。在综合测算方法中分别建立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的测算模型,然后根据“木桶原理”,构建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测算模型,按照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最优化原则,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经济承载力对比分析,确定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适度承载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系统预景方法通过构建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景的SD模型,设定不同的发展方案,在VensimPLE5.4软件中输入模型参数进行情景模拟。(5)通过对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和预景分析,结果表明,按照综合测算方法,2020年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适度承载人口规模为4562万人,适度承载经济规模为22598亿元。通过预景分析认为,保护资源环境条件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推动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模式。按照这一发展模式预测,中原城市群2020年的适度发展人口规模为4280万人,适度发展经济规模为22055亿元。这一预测结果与上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结果以及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确定规模基本一致。(6)通过对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度结果分析,发现1996-2020年间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研究期内基本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将经历由缓慢发展转向加速发展的发展过程。为促进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结合预景分析结果,分析了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调控机制。最后,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包括:适度提高城市群紧凑度;逐步实施循环经济、轻型化和区域一体化经济战略;允许一定规模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以及加强城市群资源环境政策体制软环境建设等。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城市群3.会议论文秘明杰论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平衡2007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然而,这种发展在逐渐增强人类开发能力的同时,却日益加剧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环境承载力遭受空前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科技观所决定的。为此,必须科学明确二者间关系,即环境承载力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前提,科技发展是环境承载力得以保持的关键因素,二者协调平衡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和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4.期刊论文张燕.徐建华.曾刚.胡青.ZHANGYan.XUJianhua.ZENGGang.HUQing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资源科学2009,31(8)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栽力的空间联系测度上表现并不十分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低发展潜力地区所起的制约效应比高发展潜力地区要大得多.5.期刊论文李胜芬.刘斐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1)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6.学位论文吴良兴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2009大型煤矿矿区生态系统是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煤炭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将带来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增加生态系统的压力。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于维持大型煤矿矿区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某煤炭矿区为研究区域,在系统分析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以综合评价法为手段,通过分析研究区的资源、环境现状,构建了大型煤矿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了其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针对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增强煤矿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的对策。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在系统分析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特点,提出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煤矿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2)根据生态学、系统理论,以大型煤矿矿区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表达式及评定指标分值。(3)根据构建的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某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①煤矿矿区的资源承载力为低负荷水平(承压度为0.95,<1)。其中矿产资源承载力为低负荷水平(承压度为0.78,<1);但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均处于超负荷水平(二者的承压度分别为1.11、1.03,均>1)。主要原因是煤矿矿区内的人口数量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较少,人均占有量较低,利用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已成为矿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②煤矿矿区的环境承载力为低负荷水平(承压度为0.65,<1),表明矿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抗干扰能力较强。但其中大气环境压力指数较大,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大,煤矿矿区的环境容量较小。③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为低负荷水平(承压度为0.81,<1),表明煤矿矿区资源环境处于可承载状态,但从煤矿矿区可持续发展考虑,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增大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逐渐增加。(4)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结果,针对研究区域存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增强煤矿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水资源利用方式,开展节水活动,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调整农业用地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推广洁净燃煤技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7.期刊论文王超.龚新蜀.许文倩.WANGChao.GONGXin-shu.XUWen-qian新疆各地、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资源与产业2009,11(1)本文在构建新疆各地、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赋权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求算出新疆各地、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值.然后进行排名,从而科学比较和评价新疆各地、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指出各地、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劣的原因.8.学位论文王岩基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辽宁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008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承载力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完善,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当今经济发展中最受关注的两大主题是资源与环境,由于辽宁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辽宁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保持辽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一定要清楚了解辽宁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及发展趋势,因此,研究辽宁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辽宁省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环保措施、规划产业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