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110240024杨婷1110240033孙天宇LOGO人口年龄结构1.概念2.划分标准3.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人口转变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1.劳动力供给2.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变化3.技术进步人口年龄结构概念: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分布状态,以按年岁顺序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的度量和划分指标:①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一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②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0—14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③老少比——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④年龄中位数——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也称中位年龄或中数年龄。⑤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⑥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增长型(年轻型)稳定型(成年型)缩减型(老年型)定义:按人口年龄和性别表示人口分布的特种塔状条形图,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横列式条形图,人口金字塔图反映了过去人口的情况,目前人口的结构,以及今后人口可能出现的趋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类型0岁~14岁人口比例(%)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岁)年轻型40541520成年型30~405~104~715~3020~30老年型301073030人口转变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应工业化发展的前后阶段,根据人口转变理论,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大致经历三个主要阶段。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类型在第二阶段转变到第三阶段的过程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在时间上存在继起性特点,因而通常情况下又会形成年龄结构的三个阶段性变化,且这三个阶段依次具有高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高老年抚养比的特征。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ACB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变化会导致人口经济负担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开始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形状,人口抚养比构成以少儿抚养比为主,人口的经济负担较重;在第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呈现典型的橄榄形状,总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大幅上升,虽然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也在逐步上升,但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所以人口的经济负担不断减轻;在第三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呈现倒金字塔形状,大量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进入退休年龄,导致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化,人口的经济负担开始加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在一个依赖劳动力数量投入的经济增长中,劳动年龄人口不足或老年人口比重过高,都会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当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最富有生产性的时期中,劳动力供给充足以及高储蓄率就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额外的源泉,即所谓的人口红利;而当人口转变超过了这一时期,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并且在总体上不再富于生产性时,那么这种额外的经济增长源泉——人口红利便会丧失。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主要借由三条渠道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经济增长。1.劳动力供给2.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变化3.技术进步(1)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人口转变会导致总人口中劳动力数量的相对改变:在劳动力数量方面:1990—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1.39%;2000年以后年平均每年增长1.27%。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缓慢增长的转变。总人口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峰值,届时中国人口为14.62亿,而在此之前,15-64岁的劳动人口将于2015年达到峰值,总量在9.98亿。随着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慢,能够投入到市场的劳动力数量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因此,在一定的时间点,两者将达到平衡;之后,前者将越来越落后于后者,出现落差。劳动力供给趋缓是“民工荒”现象产生的一个深层原因。2004年以来率先在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这是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一个最初信号。这是自从1989年首次出现“民工潮”以来前所未有过的。可以说,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已经处于拐点。☆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概念是由西方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指的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非常丰富,不用增加工资,就可以源源不断地雇到劳动力。在劳动力供给质量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伴随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而可能出现的对其身体健康、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影响。30-44岁中年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最高,15-29岁青年劳动力和45-64岁老年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年劳动力低。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会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削弱我国经济竞争力,甚至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2)从消费与储蓄比例角度看在社会上,不同年龄人口的产出、储蓄及消费行为都存在系统差异,若某一部分人群占据总人口的主要比重时,该年龄段人群的行为就会明显影响到经济发展情况。倘若总人口中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比较大,那么该部分人口的个人储蓄之和将对提高储蓄率有利;再加上,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比相对较低,也就意味着他们承担抚育、赡养等经济负担较轻,这些会有助于减少家庭支出,而进一步提高家庭储蓄的比例。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的揭示,一个人处于未成年和老年两个时期的消费均高于收入,因而是进行负储蓄;而在成年时期,个人消费会低于收入,进行正储蓄。可见,若一国劳动人口比重上升,则总储蓄率也应上升;反之,当儿童和退休人口与劳动人口之比上升时,则总储蓄率下降。当劳动人口逐渐减少时,如果社会为每个人配备的资本存量不变,那么由劳动人口减少而节约的投资可以转化为消费,从而人均消费水平上升。(3)从科技进步速度角度看在一个社会中,人口的老龄化会导致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的速度降低,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此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还会导致人力资本积累模式的改变。当死亡率下降时,家庭会更倾向于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在显著增加劳动力市场回报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经济长期增长。总结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是存在的。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口的年龄结构对经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为此现阶段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力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更要着眼于长期,采取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措施,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迄今所加以利用的人口红利仍然有其发掘潜力。如果我们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比重高,因而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形成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优势称作第一次人口红利,那么,目前第一次人口红利尚未发掘殆尽。第二次人口红利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把未来伴随着老年人口比重提高可能产生新的储蓄动机和新的人力资本供给称作第二次人口红利.一个逐渐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只要具备必要的制度条件,同样可以具有人口的优势,即提供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是来自养老保障需求和制度供给。建立起一个不是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养老保障制度。第二是来自教育资源的扩大。随着少年儿童人口规模缩小和比重降低,劳动年龄人口供养在学人口的能力相对提高,这意味着通过扩大教育和培训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机遇。第三是来自劳动参与率的扩大。延缓退休是扩大劳动力供给、缓解养老负担的重要途径。LOG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