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一、2003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和任务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四个基本目标。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它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人均收人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第二,增加就业。扩大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使居民收人的普遍增长。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重财政负担,失业率过高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在我国,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量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但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第三,稳定物价。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而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带来对价格预期的紊乱,扭曲资源配置,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特别注意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使之与经济增涨速度相匹配。另外,长期的财政预算不平衡和国际收支逆差也会导致币值不稳。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和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和逆差都需引起重视和警觉。长期的经常项目逆差会影响币值稳定,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会大量消耗国际储备,出现资本外逃,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国家抵抗经济风险力,甚至可能会出现经济危机。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国际收支这四个经济总量指标往往相互联系而又此消彼长。总的来讲,这四个经济总量指标往往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因此,宏观经济调控可以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等多种手段恰当处理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寻求一个平衡点。在此基础上,2003年3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十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2003年经济宏观调控目标。主要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率达到百分之七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八百万个以上,城镇登记事业率百分之四点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百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百分之七。曾培炎提出,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如下十项工作:——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发挥国债资金的带动作用,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取向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其中,“新增就业”首次列为国家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对严峻就业形势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莫荣研究员说:“在国家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新增就业指标还是首次,这标志着政府工作的一大转变,从以往追求经济增长率为主转向经济增长和就业两者并重,”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杨宜勇注意到,政府今年只提出四大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就业目标不仅位列其中,而且排在紧随“经济增长率7%”之后的醒目位置。中国曾长期实行福利性的“全民就业”政策,与之相伴的是企业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缺乏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经济结构实行重大调整,“失业”、“下岗”等词汇渐为中国人熟悉。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到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百分之七到八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就业压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成了严重挑战,亟需国家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控。03年1月以前,中国政府为扩大就业制订的十大配套政策已全部出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官员透露说,今年解决就业的重点是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长期失业贫困人员,就业方向主要是三产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此外,农民收入增长过缓一直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今年中国将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续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并主张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面铺开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包括计划手段、财政政策和货政策,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和协调配合构成了宏观调控体系。1).计划手段计划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手段。计划手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于重大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例如“青藏铁路”工程。二是对经济发展的区域部署,合理布局生产力,通过计划手段来创造条件,突破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三是建设开发资源、缓解瓶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项目,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3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结构优化等方面担负重要任务。财政政策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支持经济增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下滑,需求不足,中央在1998年作出了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决策。通过扩大内需,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出口需求的不足,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稳健运用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曾经五次降息,两次下降存款准备金率,并取消了贷款规模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等。二是通过人民币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三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最近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已经成为货币政策日常运作的主要工具。四是强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通过一系列改革,扭转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上升的趋势。二、当前国内经济热点问题(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业问题在当前中国,主要是考虑怎么加快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问题。农村问题,非常重要的是怎么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的教育、医疗等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而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和收入问题。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对解决三农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讲得是非常清楚的,概括起来“三个一”,即一个重大判断: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一个重大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以及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政策。1.目前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拉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90年代农民收入增幅最大的是41996年,增收幅度达到9%,主要是由于农副产品提价。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滑,1997年为4.6%,1998年4.3%,1999年3.8%,2000年仅2.1%,2001年4.2%,2002年4.8%,收入达到2476元。而现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1,这一比率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现在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是37.9%,基本进入小康,但农村是47.7%,不少农民的生活还处在基本温饱或温饱有余的水平。除此以外,城乡在社会事业发展、科学文化、文教卫生方面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2.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从根本上讲,解决三农问题,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着重解决好几个问题。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解决好农业自身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因地制宜、面向市场、依靠科学技术、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原则,至少包括了几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农业种植的结构调整。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优化品种、改进技术来提高质量,以此来增加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个层面,调整产业结构。更多地发展养殖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使得农产品通过养殖业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第三个层面,调整布局结构。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之间,农业的自然资源是区域化,应当努力保证每个区域的农业都能发挥比较优势,使整个国家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第四个层面,通过发展对农产品的加工业,同时给市场提供多样化的品种,引导广大消费市场。第五个层面,城乡要统筹考虑,也就是只调整农村内部的结构,还不能从根本上或者完全解决农村自身的问题。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之间农村人口的合理分布。通过这几个层面的调整,逐步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2).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在目前存在大量农村富裕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还极不成熟,应当对其培育、支持和指导。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根本方法。各省政府都应出面组织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城务工,为民工联系工作,并解决各种纠纷,保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接近37%,比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造成农民太多,农产品市场狭小。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几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现在城乡储蓄超过10万亿,其中,4.2亿城镇居民存了7万亿,8亿农民只存了不到3万亿;社会商品零售额农村只有37%,即每卖100元的东西,70%的农民消费不到40元;GDP贡献率,二、三产业是85.5%,农业是14.5%,即每100元GDP中,占人口70%的农民每年只拿15元,占30%的城镇人却拿85元。可见农民收入低,即使有消费需求,也没有消费能力。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靠现有的大中城市难以大规模吸纳。况且我国现有的一些大中城市已经面临种种问题,比较而言,我国多数小5城市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城市的条件。小城镇具有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小城镇也将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为将来大中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发展城镇化,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中国城镇化必然要经过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农民工,就是要善待农民工。主要强调三句话,“减负、服务、留退路”。减负,就是不要搞那么多证,收那么多费;服务有三项:“劳动信息,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就是要帮助农民工就业,并做好维权工作;留退路,就是不要急于收他的承包地。城里工作不顺心,还可以回家种田,进退无后顾之忧。这是我国降低城镇化成本,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好办法。3).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具体来讲,稳定政策主要是稳定农村的土地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农民问题在当前就是土地间题、负担问题、农民工问题。土地对农民来说,具有双层功能。第一层功能,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关系到农民就业。第二层功能,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存保证。我国在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同时,也必须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因为规模太小,没有效益。土地的规模化,要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