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转型倒逼人口均衡人口均衡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建设一个新的方向。“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从人口均衡发展的角度看,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再只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的素质、结构、分布等都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特别是努力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人口学界关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讨论引起多方关注。其中一个焦点锁定人口政策既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与时俱进,遵循总体稳定、分类指导、平稳过渡的原则,逐步加以完善。也有学者建议,可以在某些地区试点进行人口政策微调。比如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区、县以上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始得再生育一个子女”,调整为只要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经申请批准便可生育二胎。新人口方略选择根据中国人口学会提供的数据,“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继续“惯性增长”,其间出生人口数量预计多于“十一五”时期。到“十二五”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乡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到201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38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总体来看,我国人口面临素质总体不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流动人口数量庞大、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艾滋病等流行病迅速蔓延等难题,失业人口对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压力、人口社会分层对社会承受能力的压力、老龄人口对养老保障承受能力的压力、人的行为对环境承载力的压力、人口规模对环境承载力的压力持续增加。中国人口学会秘书长解振明如是概括人口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严峻的挑战。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除了人口数量膨胀造成的空前的人口负担和资源消耗外,人口质量问题,即人口的结构、素质等,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出生人口的素质是未来的总起点,因为未来的发展,靠的是高素质劳动力。近年来,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将越来越小,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对人口均衡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课题,就是在数量目标之外,应该更多关注人口的结构问题。比如招工难,就要求我们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相应地转变人口发展方式,解决现有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中国人口在量和质上日渐暴露出双重问题,呼唤新的人口方略。2008年3月,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要推进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人口学界专家于“十二五”前夕,明确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三型”社会。一枚硬币的“三面”到底什么是“人口均衡型社会”?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中实现了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前者为内部均衡,后者为外部均衡。应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看人口均衡发展:从狭义的角度看,人口均衡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各要素及其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是使人口的再生产、质量、结构和分布向更高级均衡状态发展的过程。而广义的人口均衡发展,还扩展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向更高级均衡状态发展的过程。同样也应该从两个层面理解人口均衡。第一是人口自身的均衡发展,第二是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从第一层面看,人口均衡发展要求我们不仅重视数量目标,还应关注结构和素质目标,形成统筹协调、多目标并重的政策取向。人口学界普遍认为,人口均衡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人口状态和长期目标,而且是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实的迫切要求。因此,应该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执行方案,使我国的人口走上均衡发展之路,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事实上,人口均衡型社会虽然是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提出的,但仍然体现出我国人口政策的内在延续。中国人口相继经历了生存型、增长型和发展型三个均衡发展阶段,几个阶段可谓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作为对过去方略的一种提升,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继承性特征明显。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正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正是通过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改变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失衡的现象。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正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需求。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5‰左右,并将持续下降到本世纪30年代初,其后将转为负增长。可以说,人口增量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已经消除,但我国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却与日俱增。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庞大的人口规模,二是人口城市化。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比其他国家走得更为艰辛。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人口均衡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硬币”来表示。这枚硬币代表可持续发展,而硬币的两面分别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间则为人口均衡型社会。“三型社会”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其中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主体,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据解振明介绍,如果从人口与资源环境这个角度去衡量,人口均衡型社会包括人口与生态系统、人口与环境污染、人口与资源和能源、人口与气候变化四个要素。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减少或者降低,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能源得到节约,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得以减少。运筹人力资源综合开发尽管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概念是新近提出来的,但是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却是早已有之。或者说,正是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实践,催生了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贵州省毕节地区于1988年设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把人口、生态、环境、资源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改革试验,围绕群众的具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来制定实施改革试验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踏上良性循环的轨道。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省武汉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尽管当时未明确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目标,但是在其基本要求和根本目标中都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珠海市,早在设立经济特区以后,就明确提出严格控制人口、严格控制土地、严格控制环境的方针。2010年,珠海又将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今后30年的发展目标。辽宁、吉林、江苏、湖南等省,也将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融入到自己的“十二五”规划中。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需要把握一些关键环节。宏观地看,在观念上,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口均衡型社会理论体系,加大宣传倡导力度,使人口均衡型社会的价值观念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发展战略上,把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予以整体推进,在集中精力搞好内部均衡的同时,大力促进外部均衡。在工作体制上,要建立人口工作机制,健全人口信息管理体系,掌握以全员、综合、即时、共享、权威为特点的人口信息,构建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拓展为人口发展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提升人口问题的综合协调和统筹解决能力。在工作重点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必须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当不能即时阻遏人口老龄化趋势时,仍可以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力量,使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从而避免和化解年龄结构失衡带来的危机。而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实施人力资本综合开发,优先投资于人,把更多的资源优先配置到与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更是在人口学界形成广泛共识。当前的“招工难”暴露出我国技能型劳动力的供给满足不了社会经济转型和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要改善现有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一个主要途径是对现有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也就是要对人进行投资。这包括提高人口素质,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和改善职业技术培训,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推行灵活和具有弹性的就业制度和退休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