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作者:肖忠海,XIAOZhong-hai作者单位: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59刊名:安徽农业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SCIENCES年,卷(期):2009,37(34)被引用次数:37次参考文献(56条)1.DAVIDWPEARCE.KERRYTURNERREconomicsofnatural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19902.李康循环经济理论思索[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2007(01)3.段宁赶不上定理及其循环经济理论意义[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2007(03)4.冯之浚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思考[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07(07)5.程启智.向宏桥.徐楷循环经济的均衡模型与发展路径分析[期刊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5)6.孙广生.田海峰面向供应链的环境治理组织模式研究-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考察[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6(11)7.刘鸿亮.曹凤中21世纪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全新思维模式的建立[期刊论文]-环境科学研究2006(04)8.高洪深.常泽鲲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6)9.叶敏.万后芬基于循环经济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期刊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03)10.王虹.叶逊生态工业园中企业的动力机制分析[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5(07)11.黄建军.刘建新.陈雪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及其发展途径[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5)12.赵玮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期刊论文]-科研管理2005(02)13.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两大基本经济原理[期刊论文]-软科学2006(06)14.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与制度设计[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6(08)15.牛桂敏循环经济理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突破[期刊论文]-天津社会科学2007(01)16.王海龙.赵光洲循环经济对资源环境外部性的作用及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7(02)17.程启智.向宏桥.徐楷循环经济的均衡模型与发展路径分析[期刊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5)18.李慧明.王军锋物质代谢、产业代谢和物质经济代谢---代谢与循环经济理论2007(06)19.刘志坚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2007(07)20.向宏桥论循环经济产权制度体系的构建2007(05)21.孙广生.王雁循环经济的微观组织模式:基于供应链的分析2007(01)22.李昆.魏晓平基于耗散理论的生态工业发展机制研究[期刊论文]-软科学2006(05)23.冯之浚制定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园规划的若干思考[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6)24.孙勇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期刊论文]-学习与探索2005(02)25.赵绘宇欧盟环境法中的循环经济趋势谈2006(01)26.吴广谋.黄佳需求特征对供应链中企业资源再利用的影响分析2007(z2)27.ZHOUM.XIAOZHOptimizationofsafetyproductionsupervisionmodeofcoalminingenterprises2005(04)28.周敏.肖忠海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效能的博弈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01)29.张华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与技术创新2007(09)30.郭蕾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研究[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7(11)31.朱庆华反倾销公共利益评价比较与启示[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07(01)32.来有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及解决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发展观察2007(01)33.肖华茂.彭剑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期刊论文]-科学管理研究2007(06)34.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004(05)35.孙振清.赵秀生.刘滨钢铁生产环境影响的ECECA方法2007(09)36.肖忠海.袁虹徐州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2008(06)37.陈春明.金大伟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协同问题--以循环经济为视角2007(06)38.AYRESBRADEN.RICHARDSDJThegreeningofindustrialecosystems199639.王兆华.尹建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我国工业园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期刊论文]-科学管理研究2007(05)40.王兆华.尹建华基于循环经济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与资源化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2006(12)41.喻宏伟.齐振宏.徐为基于生态价值链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探析[期刊论文]-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05)42.唐晓华.王广凤.马小平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7(11)43.佘崇林市郊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刍议--山东鲁北企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启示[期刊论文]-山东社会科学2007(11)44.于成学.武春友.王文璋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选择[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07(06)45.潘丽燕.陈伟琪.陈锋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养殖模式探讨与典型案例分析2007(z1)46.王余.蒋志明化工主导产业链高级化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2007(01)47.贺传皎.李江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2007(02)48.秦书生循环经济的生态系统观探析[期刊论文]-科学管理研究2007(06)49.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200350.杨慧民循环经济视野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期刊论文]-理论探讨2007(01)51.田永坡.和川.于月芳人力资本投资软环境研究:基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2006(05)52.薛冰.陈兴鹏.伍俊辉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2007(01)53.韩传峰.廖少纲.刘惠敏基于循环经济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2)54.赵景来综合配套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述略2008(03)55.诸大建.邱寿丰城市循环经济规划的分析工具及其应用--以上海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7(03)56.WANGLDevelopmentpatternofcirculareconomyinJiangsucoastland2009(01)相似文献(1条)1.学位论文秦丽杰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2008工业文明使人类摆脱了刀耕火种的时代,生产力水平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同时人们又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威胁和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工业系统“线性”生产模式已经很难继续维持,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以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基于自然循环理念的工业生态学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付诸实践。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学在实践上的重要应用领域。生态工业园是根据清洁生产要求、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质流或能量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循环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工业园区成为世界工业园区发展的主题,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也在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生态工业园建设是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体现。吉林省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是吉林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区域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全面分析吉林省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采用清洁生产评价、生命周期评价、工业代谢、系统工程、景观生态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以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评价系统为标准,进行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本文探讨了吉林省汽车产业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石油化工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农产品加工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现代中药和生物药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及通化张家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虚实结合,构建生态工业链网。通过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构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降低材料消耗,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和原材料、能源的供给不足的矛盾,使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取得双赢,开拓出一条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最终解决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吉林省生态工业园的布局应以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核心,构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空间体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其示范性和带动性的效应,确定适宜的产业类型和规模,合理布局,不宜过多过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在区域内建立之后,除拥有核心企业及关系密切、布局邻近的企业外,同时应拥有一批松散型的、在地理上远离园区、但能深入被园区带动的其他区域,以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工业园的管理,保证园区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方面:(1)在省域范围内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与产业优势,采用典型实例研究与基本理论、技术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的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业的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进行探讨。(2)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生态工业共生网络,探讨跨地区的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共生网络的建立模式与方法,突破单一生态工业园中工业生态链的研究模式。(3)提出省域内实体生态工业园与虚拟生态工业园的优化布局。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中国地质大学(zgdzdx),授权号:7c56575a-9733-4f55-ae92-9ddb00bae8b0下载时间:2010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