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排头兵湖北宜都工业园区管委会湖北宜都工业园区是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公告的全国第五批省级开发区。园区成立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融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和“一带两圈”战略,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综合竞争力、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目前园区规模企业达到10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5家。今年上半年,园区规模企业实现产值87.5亿元,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90%以上,园区在市域经济结构中已处于绝对支撑地位。今年荣获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完善体制求突破,激活发展内动力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在定位上,确定园区是招商引资的平台,而不是行政区域。管委会是政府派出机构,行使政府指定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规划管理职能,不负责社会事务管理。其次在机构设置上,不搞上下对口,政府职能部门在园区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第三在开发模式上,管委会兼具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职能,管委会领导与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交叉兼职。第四在管理职能上,管委会负责园区总规和分规的编制和执行工作。同时利用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和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等融资和担保平台,进行融资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另设财政体系。第五在人事管理上,推行全员聘用制、任期目标制、风险抵押制,实行企业化工资分配制度。二是积极搭建园区发展平台。为完善园区功能,专门出台了工业园区优惠政策,规定园区内城市建设维护税及工商税收新增部分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的土地征用与税额挂钩,将本级财政留税部分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组建了国通投资公司,投资公司与担保公司、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建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到有效保障。到2008年底,已投资9.34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上半年,园区对外融资就达3.65亿元,为23家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4990万元。目前,园区给排水、道路、电力、邮政、通信、天然气、有线电视、宽带网等都已畅通。三是不断完善服务职能。园区坚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多方争取政策积极为项目建设服务,几年来累计争取开发用地800公顷。同时把规划工作作为园区建设的基础工作。相继编制完成面积76平方公里的《湖北宜都工业园总体规划》、研究范围100平方公里的《宜都市沿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面积为2平方公里的《陆城城西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五个规划。二、围绕产业求突破,提升园区聚集力一是在产业布局上,让“五区一园”次第摆开。我们按照“精一、壮二、活三”的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统一规划沿江区域以发展新型工业、现代物流为主,安排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大型投资项目向沿江沿路沿线摆放,打造沿江百里经济走廊,使沿江区域成为现代工业的聚集区、经济发展的增长区。46公里的长江沿线,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五区一园”次第摆开,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东阳光片区,着重发展医化和电子及电子材料产业;枝城化工建材片区,以宜化楚星、兴发集团、华新水泥、鄂中化工等企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行业;陆城纺织工业片区,以湖北清河纺织和宜都南清纺织为龙头,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业;沿江绿色产业片区,以丰岛集团、银河食品、中宜绿等企业为龙头,加速建成沿江绿色产业带;陆城陶瓷工业片区,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主动承接沿海陶瓷产业转移;中小企业创业园,定位为“孵化园”、“育苗园”,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实现培植——发展——壮大的目标。二是在产业聚集上,让关联企业“扎堆抱团”。在园区建设中,我们遵循“起点高、集约化、大循环、生态好”的原则,不断优化和调整园区产业带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企业内部循环、区域内企业间的循环、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等4大体系,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促进了沿江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与此同时按照产业链、产业群招商的思路,积极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促进沿江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评价机制、财税收入利益分配机制,发展“异地招商”、“飞地经济”,鼓励山区乡镇投资项目、腹地企业向园区、沿江核心区集聚。2006年以来,沿江区域月平均引进过亿元项目2个以上,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其中已落户企业不断追加投资近100亿元,规模企业数量是2006年的3倍。三是在产业升级上,创新锻造核心实力。我们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和品牌兴企战略,通过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传统企业的上档升级。政府每年拿出2500万元资金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企业科技投入近4亿元,共孵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有59家企业与62所院校开展了技术合作,创建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个,建立技术创新机构56个、科研新成果中试基地5个。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22亿元,增加值达到8.1亿元,分别占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的27%和32.4%。科技创新也使园区拥有了众多“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科技新成果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大环内酯原料药生产基地;国内唯一的军科奥韦生产基地(达菲);国内最大的密闭法电石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磷酸一铵生产基地……近两年,全市共开发新产品、新工艺285项,累计新增产值28.9亿元,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169项,形成了红霉素原料药、紫外线吸收剂、化成箔、PTC电子元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群。三、优化环境求突破,增强园区竞争力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优越的硬环境是“筑巢引凤”、吸引投资的首要条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争事实。园区管委会把项目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来抓,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工作,突出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着力营造设施齐全、整洁优美的园区环境,增强承载功能,塑造良好形象。一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适应长期的发展需求,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适度超前抓好园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因资金制约降低建设标准。二是梯度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园制宜、量力而行、滚动发展。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建设一块就建好一块,不贪大求全、盲目开发。紧紧依托项目建设园区,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科学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空地、白地,防止开而不发,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落落开发”行为,谨防土地资源浪费,谨防开发成本加大。2008年,园区共受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9个,总投资1.23亿元,当年竣工项目12个。今年,总投资5269.67万元的城河大道、园林大道、杨守敬大道延伸段路基年底可全线贯通,东阳光项目杨华路即将交付使用,园区9号路路基已完成,浙商一号路也正在抓紧建设,园区三纵三横的交通主干道框架已经成型。(二)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拓展投资空间。在推动园区持续快速发展方面,我们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法则,进行科学经营管理。近年来,我们创新经营模式,采用BT等方式,将园区内的部分基础设施项目由原本的园区包揽建设改为园区管委会和投资者合作建设,目前已通过BT方式正在修建滨江大道、杨守敬大道、园林大道延伸段工程。2008年,经政府批准,我们引进武汉江城乐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宜都市绿叶投资公司,开发建设浙商工业城项目,主要负责工业城区域内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采取自主招商和政府配合招商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项目落户。截止目前,已有7家企业先后落户浙商工业城,其中4家已经开始基础建设。(三)完善项目协调机制,强化投资服务。园区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服务职能。尤其在项目落户和建设过程中,强化重点项目协调服务责任制。通过建立项目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项目建设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矛盾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对园区项目坚持提速办、主动协办、跟踪督办,大力实施马上办、上门办、主动办、变通办。实行专班协调“一体化”,对项目实行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一对一”服务。近年来,先后有东阳光自备热电厂、兴发集团、西孚石油机械、林森矿业、鑫鸿华太阳能、瑞谷电器、启明生物等10多家企业和项目落户园区,其中一批企业已经建成投产。其中总投资30亿元的东阳光自备热电厂项目从去年3月动工,到今年6月,已完成投资21亿元。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预计10月底可竣工投产。总投资50亿元的兴发集团宜都公司,去年12月开始征地,6个月时间,完成了征地亩,拆迁房屋栋,确保了项目顺利进展,7月底将开始厂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