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鱼我所欲也》教案【精选8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62023年《鱼我所欲也》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2023年《鱼我所欲也》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一篇】11月16日(星期三上午第3节)知识:1、积累文言词语。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2/36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二、研习1、2段。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所欲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故不为苟得所恶患如使得生者何不用使何不为由是则生是故非独是心勿丧耳呼尔与之蹴尔不屑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4、问题探究: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3/365、讨论并归纳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③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④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⑥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6、教师小结: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4/36失。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三、作业布置p209思考练习二黄超文《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二篇】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二、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5/36(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6/36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提问:这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讨论。成果展示: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7/36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的气势和论辩力量。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8/36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章。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1,500字左右。9/36《鱼我所欲也》教案【第三篇】《鱼我所欲也》是1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1、导入新课: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平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2、整体把握: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10/36够做到舍生取义。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3、重点难点突破: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这样正反对比就显示出义的重要。作者强调有人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因为没有丧失本心,这个本心在孟子看来就是指人善的天性,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上是道理论证。⑵二、三节是事例论证,两种事例形成一种对比。虽然是一箪食,一豆羹,但很重要,决定着生死,但有人却不受。而万钟虽多,只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重要,但有人却接受了。前者重义,后者不辨礼义,根本原因是一个保持了本心,而另一个丧失了本心。由此可见本心的重要,有了本心,人们就会重义,社会才能安定。四、拓展延伸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名言或故事。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2、在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孟子所讲的礼义与仁的区别。11/36《鱼我所欲也》教案【第四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⑶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⑷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比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