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7篇通用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网友分享的“2023年小学数学教案7篇通用4篇”,欢迎参考下载分享,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小学数学教案7【第一篇】一、创设问题情境,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要研究的内容.活动1纸币问题小明手头有12张面额分别是1元、2元、5元的纸币,共计22元,其中1元纸币的数量是2元纸币数量的4倍.求1元、2元、5元的纸币各多少张?学生活动设计:设1元2元分别为x张、y张,如何列方程组?用什么消元法比较好呢?只设一个未知数,用一元一次方程能否求解?(能,但不方便。对未知量较多的问题,所设的未知数越少,方程往往越难列。其实题中有三个未知量我们就设三个未知数来解决。)自然想法是,设1元、2元、5元的纸币分别是x张、y张、z张,根据题意可以得到下列三个方程:2/14x+y+z=12,x+2y+5z=22,x=4y.这个问题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因此可以把三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适时给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激发学生探究其解法的热情.板书:三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三个相同的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活动2讨论如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我们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那么能否用同样的思路,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或两个未知数,把它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呢?观察方程组:①②③仿照前面学过的代入法,可以把③分别代入①②,得到两个只含y,z的方程:4y+y+z=124y+2y+5z=22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就不难求出y和z的值,进而可以求出x了.(问题: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消元法吗?比较一下哪3/14种方法较好。)总结: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把“三元”转化为“二元”,使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再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即板书: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消元(代入、加减)消元三元变二元最佳方法:①②③1、有表达式的用代入法;2、缺某元,消某元;3、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或整数倍的用加减消元法。例分析:p114习题1二、主体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分析:解三元一次方程组①②③分析:方程①只含x,z,因此可以由②③消去y,得到一4/14个只含x,z的方程,与方程①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解:②×3+③,得11x+10z=35④①与④组成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把x=5,z=-2代入②得因此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板书:(可略)解三元一次方程步骤、格式:1)、三元变二元(有的可直接变一元),利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或其他简便的方法,把三元变二元的方程组;2)、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3)、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4)、把这三个数写在一起就是所求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小学数学教案7【第二篇】教学目标: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5/14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和估算。教学过程一、归纳整理,相互交流1、谈话引导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2、小组讨论由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3、交流展示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1、数一数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讨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2、比一比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3、估一估6/14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小组讨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1、算一算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2、猜一猜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3、估一估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学生掌握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四、巩固练习: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五、总结评价: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小学数学教案7【第三篇】一.教材依据本节课所讲的《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7/14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二.设计思想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甘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探究所学的内容,完全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本节教材我想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即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例2是已知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子的体积。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前面学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已进行了学习,对其特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熟练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8/14四.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六、教法选择利用多媒体、观察法、实验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七、学法指导观察实验—合作探究—达标反馈—归纳总结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水和沙土。九.教学过程复习旧知1.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请学生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2.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创设情境,引发猜想1.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动画情景故事(配音乐):盛夏的一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热得喘不过气来,都想吃点解暑的东西。漂亮的小白兔去冷饮店买了一块圆柱形的冰麒麟,聪明的狐狸拿着一块圆锥形的冰麒麟想和它交换……(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块冰麒麟等底等高)9/14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问题一:小白兔上当了吗?问题二:狐狸和小白兔怎样交换才算公平?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然后帮帮小白兔好吗?自主探索,动手实验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1.小组实验。按照实验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展示)每四人为一小组,各小组长带领三个成员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2.全班交流。组织收集信息——引导整理信息——参与处理信息3.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各抒己见。4.公式推导。全班同学集体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实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活动试着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1/3。用字母表示为:v=1/3sh5.思考:如果要计算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6.问题解决。10/14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课件出示:等底等高)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例2:建筑工地上有许多沙子,堆起来近似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有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具体解题过程让同学们自己大显身手,个别学生可以上讲台板演,然后教师作最后讲评。练习巩固课件出示,师生共同完成。一.判断。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二.填表。已知条件体积圆锥底面半径2厘米,高9厘米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圆锥底面周长6.28分米,高6分米拓展延伸: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11/14厘米?质疑问难,总结升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锥的体积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作业布置课本25页第3、5、8题小学数学教案7【第四篇】设计说明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12/14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教学过程⊙游戏导入1.摆一摆,说一说。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预设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13/14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预设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预设生:12-7=5(个)。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14/14预设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