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称象课后反思_称象教案设计通用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62023年称象课后反思_称象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2023年称象课后反思_称象教案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称象课后反思称象教案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的更具体形象。2、理解“直”的意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及动手能力。3、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6课《称象》掌握了生字词,重点2/16学习了一、二自然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曹冲、曹操、官员。)是啊,象这么大究竟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和曹冲一起去找称象的办法。(二)按自然段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复习出示阅读方法: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1、学习第三自然段1按学习方法,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每句话什么意思。2汇报自学内容(师板书:造秤、宰象)3学生质疑,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随机处理。4比较句子:曹操听了摇头。板书:摇头)曹操听了直摇头。5轻声自读,读出曹操的态度,评读、齐读。2、学习第四自然段1学生按学习方法自读课文,画一画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2汇报自学内容,理解称象方法和步骤,随机进行思想教育。(师板书:船、石头)3引读:这就是曹冲称象的办法,先……再……然后……最后……。4生质疑,师随机处理,留下与课文内容有关有利于突破3/16难点的问题。5实验释疑,突破难点。按小组说出观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根据实验的结果,说出为什么石头的重量等于象的重量。)6朗读课文,巩固理解。(板书:点头)3、学习第五自然段1齐读弄清结果,理解“果然”一词。2再读,读出称象的结果。(三)总结这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后3个自然段,通过眼看、心想、耳听、手做跟曹冲一同找到了称象的办法,并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希望同学们遇到困难时也能象曹冲一样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四)板书设计5.称象造秤——船官员曹冲宰象——石头摇头——曹操——点头反思:我在教学这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4/16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个叫俞克飞的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称象课后反思称象教案设计【第二篇】称象课后反思称象教案设计【第三篇】5/16教学目标:1、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感受他的聪明才智,知道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想出好办法。2、学会13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象、像”“称、秤”,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等词语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语句中的作用。3、会用“又……又……”和“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写句子。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方法的具体步骤。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说说“讨论、果然”的意思。理解3、4自然段。教学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对课文初步产生自己的感悟和认识;学习课文1—2自然段。教学过程:一、谈话揭示课题,激发对人物的认识兴趣。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板书:称)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板书:重量)6/16师:你们看见别人或知道有人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称象)讲的就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师简述曹冲: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3岁。当时他只有7岁,却想出了个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觉得曹冲怎么样?想进一步认识曹冲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实现对人物的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新词,特别是带有生字的词语。2、小小组交流检查。3、集体交流:出示带生字的新词及文中的新词。齐读—指名读。在出现的生字新词中,你觉得哪些字学起来有些困难,提出来与大家交流,请同学帮助你?重点落实:“宰”、“微”、“搬”、“称”和“秤”的区别。4、指读课文,哪个地方你认为读得较为满意了,就请你来展示一下。5、读了课文,你对曹冲又有什么感受?三、学习第1、2自然段,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师述: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想出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为什么要称象呢?我们一起来读1、2自然段。1、学生齐读1、2自然段。读后回答。7/162、了解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出示句子,比较: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头象身子高大,腿很粗。这两句话哪一句好,好在哪里?读好这句话。四、小结。这么高大的象要把它称出来,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讲,确实不易,可是小小年纪的曹冲却称出来了,实在是聪明,那他聪明具体表现在哪里,从中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我们等下节课再讨论。五、作业。读熟课文。抄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教学要求:了解称象的方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想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准备器具:大玻璃缸(代表“河”)、饭盒(代表“船”)、墨水盒(代表“象”)、小石子、天平秤等,演示“称象”实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复习生字新词。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称象的原因,是因为8/16大臣们看着这么大的象都想知道它有多重。大臣们想出了好几种称象的方法,但都行不通,最后是聪明的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曹冲聪明在哪里。二、学习课文,研究怎样称象。1、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曹冲聪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2、交流讨论:1这头大象如此高大,曹冲居然想出了称象的办法。(通过大象的样子,曹冲的年龄来领会)2曹冲当时才7岁,,就能想出称象的办法,确实很聪明。出示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句子中的“才”能去掉吗?为什么?3官员们都想不出让曹操满意的方法,曹冲却想出来了。出示句子:曹操听了直摇头。“直摇头”表示什么?官员们提出的称象方法有什么不足,让曹操直摇头。(不足:大秤提不起;割象,象死了。)表演两个官员的争论。在两个官员争论的时候,你认为曹冲在想些什么呢?小结:是呀!官员们的议论,给了曹冲很大的启示:砍大树造大秤这方法中没有人能提得起这杆大秤的不足使曹冲想到了用船来代替大秤,用水来抬船。宰大象的方法则提示了曹冲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一块一块宰割了的大象。曹冲能善于总结别人方法中的不足,另想方法这才是智慧的闪光点。9/163、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1称象的方法,你认为可以分成几步,清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让学生把概括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赶大象上船、船身上画线、赶大象上岸、搬石头上岸、称石头重量。3开展模拟实验,体会称象过程。请小朋友们用手头的实验材料,操作整个“称象”的过程,要求一边操作一边说清每个步骤。想一想实验过程中,哪个步骤很重要,它关系到整个实验的成与否。(体会课文中“沿着水面、等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等词语用得十分准确)4根据刚才的实验,黑板上的板书复述“称象”步骤。4、拓展思路,引导走进生活。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5、小练笔。读了这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是对曹冲的意见、赞扬等)三、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对曹冲这个人物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我们语文学习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10/16课后反思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简单的设计与不简单的收获——〈称象〉教后感《称象》一课,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我接着说:“请大11/16家把课文再认真读一读,把插图再仔细看一看,讨论讨论!”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不久,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这是我们班一个挺不显眼的学生说出的答案。“对,你很有概括性。”“老师,我能不能用弹簧代替水?放几个弹簧然后再在上面放一张结实的板子。这样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别人都是想办法替换重物,你想到了换一种承重工具。非常独特,只是稍微有点不安全。”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12/16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象一扫描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