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外交统一战线民族政策过渡时期49—561949——19521、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政治前提、组织基础[1949年人民政协的内容、意义]、军事、理论基础、民心);概况[开国大典];意义[国内、国际];面临的困难(国内:军事、政治、经济崩溃[原因国帝战、表现];国际:美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2、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发展创造条件·追歼逃敌全国基本解放(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文件、意义);·抗美援朝赢得稳定国际环境(原因、性质、文件、意义);·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制度(原因、目的、时间、文件、内容、特点、意义);·镇压反革命稳定社会秩序(必要性、内容、意义);·三反五反运动(原因、内容、意义)1、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必要性、双重性质、实质、意义)·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财政开始好转(稳定物价:原因、目的、措施、意义;统一财经:必要性、措施、意义)·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使之纳入国营经济的领导(调整的原因、政策、意义)·发展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村: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城市:工矿企业推行民主改革[政策内容]和生产改革[政策内容];劳动模范[孟泰、耿长锁])国民经济恢复·表现:到1952年底,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意义:巩固了政权、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初:一边倒:开展积极外交,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1、国际环境的变化:资本主义体系严重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美国对华外交孤立2、外交原则:实行独立自主外交3、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屈辱外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和特权);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扩大中国国际影响)3、外交大事:·第一年与17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与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外交成熟(内容、意义)·第一次与世界五大国身份出席1954年日内瓦会议·1955年出席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促使会议圆满成功(地点、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意义)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概况: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人大出现前代行人大职能,制订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作用:对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重要作用1、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2、确立民族政策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3、1953——1956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一届人大制订1954年宪法(时间、会议、宪法内容、性质、意义)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特点、实质)和制订一五计划(内容、特点)·三大改造:农业(原因、方针、原则、方法、形式);手工业(同前);资本主义工商业(必要性、政策、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概念);改造的意义与局限3、一五建设成就·原因:·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交通运输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模范国际环境: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中国,苏联给予中国很大援助阶段特征:在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革命任务变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2、政治制度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变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3、经济基础变化: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合作社、个体农业手工业、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过度到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4、阶级关系变化: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或改造(民族资产阶级);5、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探索时期56—6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探索开始·1956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背景、内容、意义)·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正确方向(时间、内容、意义)·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整风制订方针(内容、公式、意义)·整风运动(原因、目的、性质、主题、内容、评价)2、失误与曲折·政治上:1958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必要性、扩大化的原因、影响);1959反右倾斗争(时间、会议、后果)·经济上;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原因、表现、影响)3、调整与发展·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方针、意义)·七千人大会,但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方面尚未彻底纠正,并在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继续蔓延,终于酿成文革动乱(目的、时间、内容、评价)教训与启示要坚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1、5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原因三个)2、十年建设的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中共的领导、人民的积极性等)·成就:两个钢铁基地、三个油田、两条铁路、尖端科技两个·先进模范:四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的一大片方针:1、外交环境的恶化·美国继续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在台湾问题上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发动侵越战争)·中苏关系恶化(原因[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中苏两党论战—要求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撤走专家—边境武装冲突])2、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外交重点:发展与亚非拉的友好关系·意义: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原因:三大改造后,民资和小资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中共与民主党派相互监督,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意义: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1958年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支持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建设时代背景:国际:中苏关系恶化;世界反共浪潮;国际局势紧张;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面临两大问题(社会主义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和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问题)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也有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第一阶段(56—57):由于八大正确的路线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阶段(58—60):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导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第三阶段(60—66):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文革时期66—761、文革的原因国际(美苏争霸、越南战争、中苏关系恶化、国际局势紧张);客观(国家政治生活中个人崇拜;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利用);主观(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判断);根本(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过程·全面发动阶段:标志(两次会议、文件);实际指挥部(中央文革小组);急先锋(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阶段:“一月革命”(人物、性质);“二月逆流”(实质、影响);少奇冤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评价);干部下放(评价)·林彪集团覆灭:9·13事件(性质、影响)·周恩来主持工作·批林批孔运动·邓小平全面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四五运动(性质、作用);标志3、经验与教训·性质: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危害:政治(干部群众受迫害民主法制破坏);经济(国民经济遭破坏,人民生活未改善);文化(科技文教受摧残,传统文化被毁弃)·教训:工作重心应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健全民主法制、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66—71年:国民经济严重破坏,经济发展持续下降:表现(经济工作瘫痪、政策制度废除、交通运输堵塞、工农业损失巨大)·72—73年:周恩来主持工作期间批判极左思潮,国民经济复苏(措施[批极左、整顿国民经济、解放干部];结果)·74年:批林批孔运动使经济好转局面中断·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措施[全面整顿];实质[系统纠正文革错误])·76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全面整顿中断,国民经济再次挫折2、国民经济领域的一些成就:·成就:油田、大桥、汽车制造厂、铁路·原因:周恩来支持工作时的努力;干部群众对左倾的抵制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1、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原因:美国(美苏争霸处于战略守势;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利用中国遏制苏联;侵越战争陷入泥潭);中国(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牵制苏联;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过程: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联合公报,结束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但还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1978年签署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2、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外交新局面的出现·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建交热潮,打开外交新局面4、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中国支持第三世界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国际背景: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侵越战争,周边国际局势紧张;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阶段特征: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经济等领域出现全面动乱,是党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和危害最大的时期。新时期78—97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国内外形势变化国际: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发展;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需要安定的环境2、调整·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改变了原来一直强调战争危险的观点,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在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积极发展睦邻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对中国的国内建设、对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的重新落实,统战工作进入新时期·1982年提出建立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组成(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特点(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性质(社会主义性质);政治基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义·16字方针:内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意义(完善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制度,加强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理论探索·酝酿阶段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错误1978年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两个凡是错误(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徘徊原因、前进在科教和经济上的表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原因、目的、内容、性质、意义])·产生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进入新历史时期(内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意义)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展阶段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十三大:系统论述中特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1992年十四大:提出90年代改革任务和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形成第三代领导集体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