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0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三章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实现的。本章从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入手,介绍了市场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源配置的不同手段,接着又介绍了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各类市场的运行特点,重点分析了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及其功能。第一节供求与市场一、供给与需求每种商品的市场都有一个需求方面和一个供给方面。在商品市场上,商品的生产者不断制造商品和出售商品,形成商品供给的一方;商品的购买者因各种消费需要形成商品需求的一方,这两个方面通过媒介物货币和市场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互相制约,构成商品市场活动的基本内容,形成商品市场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关系。(一)供给所谓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或售卖者投入市场、或能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数量。商品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商品的价格。市场的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受利益机制的制约,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企业生产的商品也就越多,其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价格越低,其供给量就越少。商品的价格与其供给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其他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对商品的供给有一定的影响。如其他相近商品价格提高,就可能引起生产者转产其他价高利大的相近商品,从而缩减原有商品的生产和供给。第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产要素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该产品利益的大小及该产品供给量的多少。第三,生产技术状况。主要包括生产规模的大小、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等。在投入量既定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经营该产品的利益,从而增加该产品的供给量。2第四,生产者对未来商品价格变动的预期。市场是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生产者必然要对其所生产的商品的市场前景进行预测,如果预期该商品价格会降低,生产者就会减少该商品的生产;反之,如果预期该商品价格会上升,生产者就会增加该商品的生产。影响市场供给量的这些因素,既可以同时发生作用,也可以单个发生作用;有些因素的作用力是同向的,有些则是相互抵消的。(二)需求所谓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它与实际的社会需要是不同的。实际的社会需要只是社会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并不考虑其是否具有支付能力。而与供给相联系的需求不只是社会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或购买者对商品价值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只有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同市场供给存在实际联系的现实需求。从量的规定性来说,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变动性。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商品的价格。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想以现有的收入来满足更多的需要,以一定的货币去购买尽可能多的商品,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一般而言,人们总是愿意购买价格较低的商品。所以,商品价格的变化影响着社会对这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一是所需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需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刺激需求,价格的上涨会抑制需求。需求量同所需商品自身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这一需求定律对一般商品而言是适用的,但对某些特殊商品而言则不一定适用。比如对某些人们用于表示身份的炫耀性商品来说,往往是价格越低需求反而越少;二是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如果其他商品和所需商品之间具有可替代关系,即商品之间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同一种消费需要,如柴油和汽油。那么,如果可替代品价格下降,会导致对被替代品的需求的减少;如果可替代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被替代品的需求的增加。如果其他商品和所需商品之间具有互补关系,即不同的商品都是用来满足同一种消费需要,如照相机和胶卷。那么,如果互补性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所需商品的需求的减少;如果互补性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对所需商品的需求的增加。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其对商品的需求增加;收入减少,则其对商品的需求也减少。消费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呈正方向变化。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而非必需品的需求变动对收入的变动则较敏感。即通常情况下,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将会减少,而用于购买非必需品的支出所占的比重将会增加。3第三,消费者的偏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发生了变化,同样会引起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如新产品的出现,或某种商品成为流行商品,往往会引起人们需求的更新,从而增加对新产品和流行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对老产品或过时商品的需求量。成功的广告就经常是通过激发人们新的偏好而起作用的。第四,对未来的预测。如果消费者预测未来物价将上涨或收入将增加,则可能引发对当前需求的增加;如果消费者预测未来物价将下跌或收入将减少,则可能引发减少对当前的需求。此外,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促销手段,人口变化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社会因素也会引起社会需求的变化。(三)供求规律作为商品交换过程两个方面的供给和需求,供给表现为让渡使用价值取得价值的过程,而需求则表现为让渡价值取得使用价值的过程。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都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运动,都必须借助价格来进行。在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商品的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趋于平衡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我们称之为供求规律。供求规律体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它借以发生作用的基础是价值规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部分产品卖不出去,商品价格跌落,使生产具有紧缩的趋势;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畅销,价格上涨,使生产具有扩张的趋势。所以,供求规律也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过程中作为内在规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商品供求不平衡则是普遍的、绝对的。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但是,从一个时期的整体来看,供求变动的实际趋势又总是趋于一致或均衡。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价值规律对供求的调节作用。在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供给和需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会引发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一方面需求对供给具有作用和反作用。例如,需求减少,供过于求,因而市场价格就会降低到商品价值以下,此时生产者无利可图,结果生产要素就会被抽走,供给就会减少;反之,如果需求增加,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会高于商品价值,生产者有利可图,结果流入这个部门的生产要素就会增多,供给就会增加。另一方面供给对需求也具有作用和反作用。例如,供给减少,低于需求,市场价格就会上涨到价值以上,结果就会引起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供给;反之,供给增加,超过社会需求,市场价格就会降到商品价值以下,结果会引起生产者缩小生产规模,供给减少。正是由于供给和需求之间这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供求关系的变动一方面会造成市场价格同商品价值的偏离;另一方面又会抵消这种偏离的趋势。由于供给和需求的4不平衡具有互相对立的性质,并且这些不平衡彼此接连不断地发生,所以它们会由相反方向的运动和矛盾而趋于平衡。二、市场的内涵及其功能市场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市场的最初形成来看,市场首先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在原始社会初期和中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商品交换,因而也没有市场。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人们需要一个集中的地点和统一的时间来进行交易,于是便产生了市场。随着交易的扩大,市场也不断扩展,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市场,如各种商店、集市贸易等。可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期,市场只是一个空间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但是,市场又不仅仅是指一定的交换场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交易手段的日益进步,交换既可以在有形的空间、一定的场所进行;也可以在没有任何场所的条件下进行。例如,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形成了全球范围的信息网络,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不再局限于一定的交易场所,而是交易的一种渠道和纽带。此外,市场并不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它还有丰富的特定经济内容。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的经济活动,就构成它的内容,包括由买卖双方的交换活动构成的供求和价格关系(买卖关系)的总和。因而从市场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把握,市场应是商品交换的方式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市场,主要是商品市场。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易活动开始由短期交易向长期交易延伸;商品交易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交易关系越来越复杂;市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地区市场逐渐向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扩展;进入市场的商品不断增多,除了劳动产品之外,劳动力、资本等成为交易的对象。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包括一切物质劳动产品的市场,即商品市场,也包括一切非物质劳动产品的市场,如技术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等。市场是由市场要素构成的,其中,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市场主体,即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它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营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在通常情况下,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性机构。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也包括一些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既可以利用自己的中介地位,直接销售商品,也可以单纯为买卖双方提供商品信息,解决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差异,使商品交换能够顺利进行。市场客体,是市场交换的对象,即市场上待售的各种商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客体多种多样,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三、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一)资源配置的含义5这里讲的资源,不是指未开发的自然资源,而是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所谓资源配置就是社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去,而且配置得最为有效或较为有效,产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资源必须用于生产社会最需要的产品;二是在符合前一个要求的前提下,资源必须分配给最能发挥其效能和生产水平高的企业。前者是要求产业结构、地区布局和产品结构合理,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的抉择问题。后者是要求企业结构合理,保优汰劣,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最优结合,发挥最大能量。这是不同资源由谁利用,用什么方法生产的抉择问题。从内容上看,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即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2)区域配置,指各种产品生产在地理上的分布状况;(3)技术配置,指资源在不同技术等级的企业间的分配比例关系;(4)规模配置,指资源在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二)资源配置的方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尽量多的有用产品,这是人们进行生产的普遍的内在要求。不管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都无一例外。在现代的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计划方式,另一种是市场方式。凡是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为主的,就叫计划经济,凡是资源配置方式是以市场为主的,就叫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各有其长短优劣。1.计划配置计划方式是按照行政指令和指标的分解、调拨,由政府来配置资源。它一般是政府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主要依靠行政指令的手段来实现。它的主要特征是:(1)高度集中的行政性指令计划由中央机构制定,以行政指令形式层层下达到企业,集中决策权力掌握在中央机构手中。企业只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经济决策权。(2)生产要素统一调拨,按计划供应,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企业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单位,或者说只是一个工厂,而不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3)计划平衡决算的差额或缺口成为显示产品稀缺程度的主要信号,固定价格仅仅是一种国民经济核算手段。企业既没有产品定价权,也不对价格作出任何反应。(4)收入统一分配,企业利润全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