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研究机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科研究机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摘要:社科研究机构作为当地市委市政府的“智囊团”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各级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支持力度和投资强度不断提升,科研单位产生了相当规模的资金流。随之而来科研经费管理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着科研事业的发展。关键词:社科机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探析一、社科研究机构科研经费使用现状分析2013年广州市科信系统爆发贪腐窝案,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涉及29名干部,处级以上干部就有8人,原局长谢学宁也在窝案中落马。他在过堂受审时供述,向他贿赂者都来自申报高科技项目的企业,其中不乏知名大学的教授。关于科技经费配置和项目管理漏洞问题,成为2014年广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代表在审议广州市科信局2014年部门预算时质疑,“今年科信局能不能把经费管好?”广州市纪委书记王晓玲提到,一些科研项目从招投标到最后成交资金核拨,一个处室全部完成。政府专项资金几个亿,被人为分给几个企业中标,中标企业再回头向科信局的干部贿赂。她认为体制漏洞导致了大范围的贪腐案。现任科信局局长的马正勇表示:目前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效果,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前的工作思路、路径不可行,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由此可见,我国社科研究科研项目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科研经费的管理还相对比较薄弱,虽然有相关的法规依据,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制度不够健全、管理需进一步规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社科科研项目管理未能很好体现社科研究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行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难以适应现实需要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在经费资助方面起步较晚,无论在政策法规支撑上还是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与创新上,都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一是政策法规较为滞后,支持人文社科繁荣发展的作用有限。目前,各地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执行的是2007年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各地社科规划部门也是据此制定本省市的管理办法。而此管理办法(包括地方的管理办法)的一些规定已难以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亟待作更加符合人文社科研究特殊性的修订。二是现行的专项资金拨付体制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效果。专项资金拨付,主要通过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大部分资金都是通过财政国库网上拨付科研单位零余额账户。但是,由于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到资金配套有一个过程,因此,很多专项资金拨付到科研单位的时间都比较迟,甚至有的将近年底才拨下来。这一状况导致出现项目资金突击“花钱”的现象,甚至造成会计年终时形成大量的资金结余,形成结余结转资金,而资金结转往往需由财政部门下年度审核后才再下达,致使经费的使用被迫出现了“空挡期”,且大大影响了当年度项目预算的执行效果。同时,这也不利于专项课题的中期检查,不利于专项课题经费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三是一些应急项目(如上级领导交办、具有较强时效性的课题等)立项与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既便于及时高效开展应急项目立项研究,又能保证科研经费使用安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时效性强的项目的经费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问题,以破解财政预算管理与应急项目立项的矛盾。2.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够科学规范虽然一直强调预算管理,但由于科研专项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加上经费管理有欠规范,导致预算与实际执行不符的“两张皮”情况不时出现,使预算编制难度加大,乃至影响经费使用的安全。一是预算申报环节过于盲目和仓促。专项经费的预算与执行往往出现“两张皮”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以及预测难以达到准确无误,造成支出违背预算。多数情况下,在专项课题立项申报的过程中,项目课题组存在前期工作准备不足,仅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编制经费预算;另一方面,财务部门缺乏对项目的认识和理解,无法对专项课题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判断。由于不能正确地反映专项课题费用的实际所需支出,致使预算金额与实际支出金额产生较大的差异。二是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据有关研究人员的调查,高校及科研单位,一方面存在着经费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由于部分经费负责人缺乏经费使用管理经验,计划意识不强,经费使用中常常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现象,导致出现经费沉淀严重,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加上公务卡的推广使用,使经费花出去的难度增大。专项资金拨款一般都是有期限的,如果项目到期,科研经费没有用完的部分,按规定是要收回的,这就导致有些科研单位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三是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缺乏约束力。一些专项资金项目立项后,由业务主管部门根据资金分配额度,确定预算安排方案。而在项目立项时,对预算的认识理解不足,对资金使用进度和使用方向核算不准确,甚至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经费使用方案来加以约束,导致一些资金在使用时有较大的随意性,超出项目预算科目书规定的开支范围,例外支出费用、重复购置设备的现象较为普遍。3.课题劳务费的相关规定亟待合理改进人是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主体因素。但在实际管理政策的制定上,对如何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问题仍然重视不够。国家现行的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只对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参与人员、临时聘用人员计列5%~10%的劳务费;对外聘的`专家计列5%~10%的咨询费,而课题组成员则不得领取劳务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规定,忽视了社科研究的特殊性,轻视了社科研究的脑力劳动价值。由于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作为依据,使社科项目的科研人员不能名正言顺地领取脑力劳动报酬,因而造成了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乱象。一是经费报销存在“虚假”现象。目前,高校及社科研究单位在科研经费使用报销中存在一些“不真实”的现象,比如:四处拼凑票据如俗称的“小三票”(餐票、车票、办公用品发票)来报账,虚构项目组成员以套取人员劳务费,把不相关人员家庭成员的旅游车旅费放在“会议调研费”中报销,虚列各种符合名目的发票套取经费,甚至弄虚假合同把经费转走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财务部门往往无法对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有效监督。而且票据报销使支付的现金量较大,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财务规定。二是财务审核难度加大。由于会计核算往往处于事后阶段,只能视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合理给予报销,却很难衡量和把握项目资金的支出是否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有无浪费现象。在报销经费时,财务审核票据主要是进行票据合法性审核,很难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进行核查,项目负责人或项目资金使用人有可能将项目以外的合法票据放在项目中报销,从而形成套取、冒领专项资金的现象。4.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和监督机制强化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发挥项目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但在科研经费的实际管理中,往往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主要表现为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预算、轻审核,重预算编制、轻决算审计等。尤其是对中期的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的管理、检查、监督比较薄弱,有的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责任单位在经费拨付后,没有及时建立跟踪性的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全过程的追踪问效,以确保项目运行的顺利和专项经费使用的效益。一些项目虽然进行了绩效评价,但是评价往往限于在项目完成后,评价的结果只是作为项目主管部门的档案保存,对项目本身没有什么影响。同时,对于专项项目的多样性,进行绩效评价的项目所应用的指标体系设置却欠缺科学性、适用性,使得绩效评价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不利于调动项目责任人的积极性。二、对策与建议自2013年新的国家领导班子上台之后,中央制定了八项规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开支,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打造阳光财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研经费的浪费挥霍情况,同时也为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供了依据。因此,本人想提出以下建议:1.财政部门首先要从源头上关紧“水龙头”,全国人大代表,东岳集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说:“我们现在的科研经费不是少了,而是太多、太好拿,经费成了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现在科技项目和经费分配仍以政府配置为主,这种以行政为主导的方式往往造成花了大钱而收效不大。”因此应严格测评项目支出依据“据实拨款”,不可随意拨款,拨款这个环节口子开的太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项目组乱花经费的后果,这其实和我国的医疗体制在某种意义上导致医生“逼良为娼”的情况相似,没有一个规范的、可操作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研人员到处找不真实的发票来充课题费用。在2012年国家税务局推行了机打发票抑制了了大量的假的发票,但是科研人员为了能将课题费转为己有,不惜降低知识分子的身份通过付给开票单位税点的形式换取发票继续套取现金;2.要改变“钱随项目走”的经费分配方式,通过绩效评价让每位研究人员获得相应的科研经费,经费使用要公开透明。要改变项目立了项、经费就能拿到手的局面,完善科研立项环节的评审论证制度,实行同行评议机制和评审回避制度。3.加强预、决算管理,使一切课题的分拨、开支公开透明、阳光化。杜绝课题经费的分拨成了领导的一种特殊权利,谁与领导关系好谁就得到的课题多,谁与领导关系差就基本上得不到课题经费,甚至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有些科研单位课题经费分拨使用的不透明造成了领导和科研人员之间拉帮结派的恶果。据笔者了解,在很多科研单位财务人员要求要严格执行预算,先由课题组做好预算,经课题负责人、科研处处长、分管科研工作的院领导签字确认后再到财务领取课题经费本。在实际报销时严格按预算表执行,但是由于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所以就会出现大量中途修改预算的情况。这样不但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还埋怨财务人员太过呆板。如此一来,科研人员就提出了荒唐的办法,那就是在课题经费支出完之后再做预算。这样做预算还有什么意义?不就是为了应付差事吗?4.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严格实行产出考核,据笔者了解,很多科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没有做到绩效考核,甚至是不闻不顾。在年初的时候将国家财政资金像送人情一样分配给科研人员,科研人员拿到科研经费后就忙于到处找发票报销,想方设法将财政资金转入到个人腰包。至于课题成果就是上网随便下载几篇文章,东拼西凑就算是大作交差应付了事,根本对国家、对社会发挥不了任何作用。5.加强科研成果评奖制度,老实话,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还是把大量精力投入在科学研究当中,也确实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就,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和观念在国内外都非常有影响力。因此对他们给予相应的奖励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现在也有很多鱼目混珠的情况,很多科研人员写出的科研成果水平非常一般,但是靠付给杂志社大量的发表费用就可以成功发表文章,作为自己的科研成绩参加单位的评奖,且付给杂志社的发表费用又拿到财务以课题支出的形式报销,这是一种极其不合理的现象。6.建立科研经费审计制度,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为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和跟踪反馈,科研单位应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人员。每半年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核课题负责人在经费使用上执行预算方案的情况。对支出已超出预算范围者,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冻结其账户,并与课题负责人及时沟通。在课题执行中,应对课题进展随时跟踪监督。大中型课题经费应按进度拨款,便于对课题的进展进行监督。在跟踪监督过程中,发现课题经费不按规定使用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发现严重问题又无法纠正的,应停止拨款,并追回剩余经费,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课题完成后,要督促课题负责人及时做好经费决算。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