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目标与要求掌握社会生产的构成要素从总体上把握生产了解再生产的类型熟悉人类社会历史中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教学大纲基本内容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大约有200多万年的历史。不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多少差别,它们总是有着许多共性和支配它们的普遍规律。本章通过对社会生产过程一般的分析,阐明社会生产的构成要素和主要过程,以及支配任何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重点、难点理解生产的两重性质生产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了解再生产的理论社会生产发展过程的历史演变第一节社会生产的构成要素一、生产和需要二、生产的物质过程三、生产的社会过程一生产和需要人类对物质财富的需要决定了物质生产的必要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物质财富的需要可以分成两类,即分成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生产的物质过程–生产的社会过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认可的需要价值的实现二、生产的物质过程生产过程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实现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的各要素–最基本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就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改变自然物,使它适合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得以进行的客观的物质条件。没有生产资料,生产就无法进行。–科学技术与管理–其它要素:企业家才能劳动组织及其变化–劳动过程就是将各要素有机结合的过程–劳动过程的组织就是劳动过程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从劳动过程内部的分工到社会分工反映了劳动过程的生产组织过程到社会生产的组织过程的演变劳动过程的结果–劳动过程也是消费过程–产品与物质财富三生产的社会过程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生产–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发展变化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社会内容的基础–人与物的占有关系–由此引人与人的关系–所有制是基础劳动力的占有关系也是决定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特点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社会方式由一定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和劳动力的占有关系决定。在生产资料归劳动者自己占有的情况下:两者结合的具体方式,还取决于劳动力占有的状况。在生产资料不是归劳动者所有的情况下:两者结合的具体形式,也取决于劳动力的占有关系。对产品的占有关系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社会生产是生产和需要的统一,是生产的物质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二节社会生产的总过程一、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二、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的决定作用–交换、分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三、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社会分工的涵义社会分工的发展一生产总过程的基本环节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和分配是中间环节。它们都以所有制为基础直接的生产:交换:生产要素的交换产品的交换分配:生产条件的分配产品的分配消费:生产要素的消费对产品的消费二各环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着主导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另一方面,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变化。生产的决定作用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分工是交换的前提–决定交换的对象水平结构–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决定分配–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决定分配的方式–决定分配的性质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决定消费的水平与结构–引导和影响消费的变动三个环节对生产的反作用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有利的影响–阻碍作用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交换对生产的积极作用–交换也是惊险的跳跃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三生产社会化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生产者固定地从事某种生产活动的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几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同一生产过程的分工–分工的深度分工的广度(协作)分工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基础和标志–世界范围内的分工状况–中国在这个分工体系中的角色亚当·斯密论扣针的制造一个人抽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成18种操作。有些工厂,这18种操作分由18个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个人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佣10个工人,在这个小工厂……每个人(平均)一天成针4800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20枚针,说不定一天连1枚针也制造不出来。第三节生产和再生产一、再生产的含义二、再生产的类型三、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一、再生产的含义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动态性连续性个别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从个别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内容–社会再生产是总体–内容丰富且关系复杂二、再生产的类型简单再生产–什么是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研究的起点扩大再生产–什么是扩大再生产–现实中的扩大再生产二者的关系–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和结果根据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相互关系的原理,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时,必须切实坚持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的原则;先安排好当前生产,有余力再安排基本建设;先安排好更新改造,有可能再安排基本建设;先安排好设备维修,有必要再安排设备制造等等。三、扩大再生产的模式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内容方式结果第一,有利于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是调整与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途径;第二,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结构合理化,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第三,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内容方式结果第一,可以广泛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组织形式,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可以节约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设备条件,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可以在更高水平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结合,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如何理解两种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两种模式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同一时点上两种扩大再生产也会并存(企业、地区间、国家间)第四节社会生产的历史过程一、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二、农业经济时代三、工业经济时代四、知识经济时代一、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二、农业经济时代何时是农业时代–地球史的新生代第四纪初期(离现在约一百万年)–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原始的时代——采集狩猎时代农业时代的生产力特征:以工具变化为例–火最早的工具–手工工具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农业时代的经济结构–狩猎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农业时代的文明与成就–工具的发明食物的革命手工技艺的发展总结:农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是手工生产力,手工工具日趋完善,从而为转化为机器生产奠定了基础。人们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农业,辅以手工业。科学技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虽尚未构成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但为近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诺思的农业革命模型ABCDQ1O劳动的边际收益人口/劳动力狩猎采集的边际收益农业的边际收益EQ2两个参数的变化引发劳动力的转移1、一种参数变化就是狩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向折线的左边移动(比如由A点到C点),表明狩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引发更多的劳动向农业转移。2、另外一种参数变化就是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价值折线向上移动(比如由B点到D点),表明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也会引发更多的劳动向农业转移。随着人口的扩张,每一新增加的劳动力都配置给农业部门,那么,农业部门将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结论:狩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劳动力规模的扩大都会导致人类从一个单纯的狩猎者逐渐向农民转变。三、工业经济时代以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为标志这一时代的特征–机器体系成为基础–生产组织的重大变化工业革命时代的两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的时间标志结构的变化–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的时间标志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时代的文明与成就总结:工业经济是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人类生产力由手工生产力上升为机器生产力,以此为轴心,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体转变为以工业为主体,能源基础已不是简单的自然力,而是经过再开发的二次能源,劳动方式也不是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而是工厂制、公司制的集体劳动。总之,工业经济时代是以机器——电力技术体系取代手工——体力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了飞跃式的科技进步,使人类生产力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质变。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起点–渐变的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为先导–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集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表现–经济结构就业结构资源配置GDP构成参考文献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2、《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詹姆斯.麦克莱伦、哈罗德.多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