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资本循环和周转第一节资本循环第二节资本周转案例海尔在1998年实行了一场“业务流程再造”工程。在一次关于“业务流程再造”的高级经理人培训会议上,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目光炯炯地看着讲台下的中层干部们,提出了一个象脑筋急转弯的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把石头掏空”,有人喊了一句,张瑞敏摇了摇头。“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又有人答道,张瑞敏又摇了摇头。“做一块假石头”,这个回答引来了一片笑声。张瑞敏还是摇了摇头:“石头是真”。“速度”,海尔集团见习副总裁喻子达回答道。“正确”张瑞敏脸上露出了笑容:“《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网络时代,速度同样决定了企业能否越上新的高峰!”这一细节形象地表明了海尔“业务流程再造”是解决企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的速度问题。海尔“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从采购和销售这一资本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入手。通过改革,海尔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了,不良资产减少,利润增多。海尔国际化的物流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必须把资本不断地投入到经营活动中,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售,最终收回投入的货币并取得价值增殖。现实企业经济活动的这个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过程。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过程。第一节资本循环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三、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四、流通时间一、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产业资本: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AG——W……P……W’——G’Pm产业资本的运动是一种循环运动。即从一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回到原来的起始形式。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的循运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增殖。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运动形式:AG——W……P……W’——G’Pm职能形式: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阶段)第一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货币转化为商品购买阶段资本运动的实质: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处在这一阶段的货币,既执行一般货币的职能,又执行资本的职能。这里的货币所购买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且,两者的数量比例要适应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使预付货币具有了价值增殖的能力。货币资本是资本运动的第一个职能形式。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运动形式:AG——W……P……W’——G’Pm职能形式: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决定性阶段)生产阶段资本活动的实质:生产剩余价值。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发挥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又发挥生产资本的作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创造了包含价值增殖的新价值。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运动形式:AG——W……P……W’——G’Pm职能形式: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关键性阶段)销售阶段资本运动的实质:通过出售商品,收回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并实现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单纯从形式上看,这里的商品与一般商品没有区别,但由于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所以,它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商品资本。资本循环的公式:AG——W…P…W´——G´Pm资本循环过程既是两个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三个阶段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产业资本在循环中不仅存在三种形式,经历三个阶段,而且具有三种不同的循环形态: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是反复进行、没有终结的。三种职能形式只是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形式,因此,可以将其中任何一种形式作为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这样,资本就有了三种循环形式:G—W…P…W’—G’G—W…P…W’—G’货币资本循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公式:G—W…P…W`—G`特点:清楚地表达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片面性:循环起点与终点的货币形式,产生了货币会自行增殖的假象。生产资本循环: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公式:P…W`—G`·G—W…P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商品资本循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公式:W`—G`·G—W…P…W`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商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三、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循环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指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产业资本循环条件: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关系: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四、流通时间概念:资本循环一次需要的全部时间,包括两个部分,资本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流通时间(广义)流通时间(狭义)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狭义)购买时间劳动期间(A与Pm相结合)非劳动期间(原料储备,停工,自然力作用)出售时间G—WW…P…W`W`—G`资本生产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里停留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处在生产领域,但是没有和劳动力结合。包括:①备料时间②停工时间③自然力作用时间资本流通时间:是资本在流通领域里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出售时间。资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相互排斥:资本在流通时间内不能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不能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通领域里持续的时间越长,资本在生产领域里不断执行职能的部分就越小。所以,缩短流通时间,能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非时间上的继起性空间上并存性正常循环的条件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W')生产剩余价值(P)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G)职能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职能形式售卖阶段(流通过程)生产阶段(生产过程)购买阶段(流通过程)阶段W`—G`…P…W`G—WPmA过程第一节的图式第二节资本周转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三、预付资本总周转四、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和途径五、资本的筹集和运用一、周转时间和次数资本周转速度:用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或周转次数来表示。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公式:n(周转次数)=U(年)/u(周转一次的时间)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关系: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千方百计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特点:一次预付,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特点: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价值也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价值转移方式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一次全部加入到新产品中周转时间较长较短回收方式和期限一次预付,分批逐渐收回;回收期限较长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回收期限较短物质更新方法不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必须不断购买和更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总资本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固定资本特有的周转方式,使得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数额越大,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两种划分依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固定资本的磨损、物质更新与价值补偿固定资本的磨损:物质磨损(有形磨损):固定资本物质要素的损耗。精神磨损(无形磨损):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损失。由无形损耗造成的固定资本贬值不会将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因而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对资本价值的消灭。固定资本的物质更新和价值补偿:固定资本损耗(指正常的有形损耗)的补偿是通过折旧来完成的。折旧:按照固定资本平均损耗的程度,把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出来,以折旧基金的形式加以积累,逐步进行价值补偿;在固定资本失去使用价值时,用以进行物质上的更新。按照固定资本报损耗程度,逐年以一定的比例提取的资本价值,叫做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每年提取的折旧费占固定资本原值的比例,叫做折旧率。折旧费=折旧率=×100%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一般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折旧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剩余价值(利润)减少过低影响机器设备正常更新为避免和减少无形损耗造成的损失,现在多采取加速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本进行补偿。加速折旧的实质是用一部分剩余价值弥补技术进步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损失。固定资本的物质替换分两种形式:(1)一次性地进行物质替换。(2)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物质替换,即对固定资产的某些损坏部分进行大修理。案例:固定资本折旧[资料1]资本主义各国的固定资本更新:日本的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年龄为10年,美国为17年;美国现有机床的34%使用年限超过20年,日本使用年限在10—20年的占35%,在10年以内的占61%。[资料2]在经济改革前,我国工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状况:我国工业的折旧缓慢,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折旧率一般在10%—20%,我国在1979年以前,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仅在2.9%—3.7%之间,1979年后折旧率也只有4%多一些。按照我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基本折旧率4%计算,我国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在25年。但是,实际情况比这还要严重得多。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工业企业中的基本折旧基金几乎一半以上普遍被挪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如1980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折旧基金用于基本建设的占80%左右。所以,我国工业固定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在30年以上。以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最高的上海为例,80年代初,全市三四十年代的老设备占全部工业设备的一半左右;全市手工业局的设备,60年代以后的只占9%,50年代以前的占91%,其中30年代以前的占15%,40年代以前的占41%;在全市造纸设备中,50年代以前的占72%;此外,一些工业局拥有的金属切削机床和锻压设备,使用15年以上的约占1/3;1980年,上海市机电一局有设备56000台,其中9000多台使用了20年以上,约占2/3。我国长期以来,对机器设备这类固定资产,很少考虑技术进步因素而提前报废的。以我国机械工业为例,1981年,我国机械工业的固定资产达1211亿元,拥有各种机床250多万台,生产的机电产品达2.8万多种。但是,这250多万台机床中,有40%以上是过时的普通机床,在这2.8万多种机电产品中,急需淘汰的约占60%,属于70年代先进水平的只有5%左右。改革后,1992年后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逐年提高,以工业企业为例,1982年为4.3%,1985年为5%,1988年提高到5.3%,1989年达到5.5%。我国现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平均折旧率为5.5%。案例点评(1)固定资本的折旧关系到固定资本的更新,而固定资本的更新又影响到企业和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固定资本的折旧关系到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又影响到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因此,确定合理的折旧率至关重要。(2)资本主义各国的固定资本更新速度不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削弱,而日本的经济在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其中原因之一是,日本的各个经济部门的装备设施得到及时更新,固定资产使用年份远比美国要短得多,甚至是世界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