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劝学教案通用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2古诗劝学教案通用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古诗劝学教案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古诗劝学教案【第一篇】1熟读全文2掌握词语3、疏通文意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2/22读,力争表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意:断句读音语气读1、权谓吕蒙曰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4、自以为大有所益5、蒙乃始就学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但:只见:知道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1、初,权谓吕蒙曰今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22孰若孤自以为大有所益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b、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c、见往事耳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d、既更刮目相待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诗劝学教案【第二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4/2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重点: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难点: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教师5/22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教师6/22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五)、再现故事,品析人物师: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兴趣的人物的语言自由练读。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奇、赞叹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通过指读、齐读、对比读、师生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体会人物的语言,从而总结出人物性格特点。最后让学生脱本进行人物对话,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孙权:平易近人、关心下属、王者权威、重才、善劝吕蒙:虚心听劝、胸怀坦荡、幽默鲁肃:真诚、敬才、爱才、讲礼节归纳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六)、拓展迁移,比较阅读7/22我们学过《伤仲永》,你认为方仲永与吕蒙有何不同?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你觉得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七)、吟诵课文、结束本课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古诗劝学教案【第三篇】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五、学习荀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一、荀子(约前298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8/22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12,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正音〗輮(r6u)省(xǐng)臾(yǘ)舆(yǘ)楫(jí)跬(kuí)骥(j&igra一ve;)驽(nú)锲(qi&egra一ve;)镂(1&ogra一ve;u)9/22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1、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2、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一定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鞣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人工改造,可改变原来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苟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鞣”;金要利,就要“就砺”,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语〗輮槁暴砺省知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10/22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词语〗须臾跂加舆彰疾致水绝生——性*假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1、学习要逐步积累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11/22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从“舍”与“不舍”——论述学习持之以恒。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3、用蚯蚓的用心专一,获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词语〗备跬步驽马锲镂爪牙跪螯三、朗读,练习背诵,方法指导。四、作业1、背诵全文2、课后练习二〖多义词〗疾①强,猛。例:“声非加疾也。”(《劝学》)②快,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③疾病。例:“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④厌恶,憎恨。例:“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12/22⑤妒忌。例:“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⑥痛苦。例:“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致①送达,表达。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②到,到达。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③意志,情趣。例:“树草栽木,颇有野致。”(《魏书·茹皓传》)④精致,细密。例:“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酷吏传》)假①借,借助。例:“假舟楫者。”(《劝学))②如果,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钟期不失听也。”(《与王修书》)③不真实。例:“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绝①断绝。例:“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极,非常。例:“绝有力而甚舍人焉。”(《罴说》)③横渡,横穿。例:“而绝江河。”(《劝学》)〖通假字〗(1)虽有槁暴(有一又)(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一智)13/22(3)君子生非异也(生——性*)(4)鞣以为轮(鞣一螟)〖词类话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对上,对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用心一也“一”,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