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所有制结构与企业产权1.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预期(目前不合理——怎样合理)A.根本动因a.未来生产关系所有制产生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而矛盾运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b.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包含其自身的生产力,以经济危机的形式破坏生产力来达到平衡,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达到灭亡的边缘。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要在极其成熟发达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在该制度下的生产力已经释放到极限,制度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度要更适合生产力发展程度)——(疑问:为什么现今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出现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B.社会成员状态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该制度规定、安排上无差异,都是平等的(公有制的悖论:有“公”就不应该有“有”,“有”是一种排他性的状态),马克思提出社会共同占有制度(产权上无差异)。C.分配制度a.分配就不按所有制、所有权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生产什么就分配什么;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共同所有制下不可能按所有制分配。所以当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是按需分配。但目前社会物质财富并不丰富,而且人的思想意识并不先进,那么,就要实行按劳分配制度。b.历史上:按需分配出现在原始时期,但当时的需要时满足人生存起码的需要,是低下生产水平的反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D.资源配置方式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源所有制决定了配置方式的变化:由盲目的市场调节变成了自觉的计划(统一),这是一个非市场过程。E.所有制形式a.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是社会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b.争论:个人所有制是社会共同占有的表现形式?(刘:个人所有不是物理上的占有,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表达)。一个人的——一个的人的全面的自由的成长将成为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哲学意义上分析整体、个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是无差异的(脑力、体力上),阶级也没有差别,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致的,个人的选择,就是社会的选择,个人成为世界的统一。属于个人的就是属于共同的,因为社会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上的,当时的理想社会中可能并没有矛盾的存在了,达到了个人与社会在历史上的和谐,这是人本的历程。目前:个人的利益愿望与社会总不一致,要么社会制定规则要么就是个人产生反抗要求实现个人利益,最后谁在社会中争先,取得统治力量,他就能实现个人的利益。当大多数人结合,有了共同利益,那么就会产生对少部分利益不同的人的统治;而当少部分人聚集后发生革命并取得成功后,就会建立新的统治。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两者的一致,人天合一的境界,没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了。与这种社会状况相适应的所有制就是社会共同所有。2.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建立(实践问题)A.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第一次实践),漫长的争论与探索a.苏联所有制演进过程(1).列宁时期(前)列宁提出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私有制不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情况,只有采取公有制。通过没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财产建立强大的国有制,农民的小商品经济也被废除。布哈林: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后一个有阶级有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垄断主义是最后一种形式,三大阶级开始趋于消亡,要从各方面削弱国家的只能,所以坚决反对国有制,认为一切权利归苏维埃,工厂属于工人(仅仅是一种定义,但不可操作,主体不明确)。农村个体户的权力也被影响。列宁是领导人而布哈林是学者,布哈林的理念不考虑操作性。列宁政策下(1918-1921:军事共产主义),不尊重农民的产权和商品,搞余粮收集制,使破坏了生产力,农民起义频发,农民纠察队等出现,大大破坏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物资极大匮乏,黑市猖獗民不聊生。(2).列宁时期(后)从而,列宁改行新经济政策,承认农民私有产权,恢复市场交易,城市允许个体工商户的存在,国民经济恢复市场交换,最后国民经济恢复。列宁主张多种所有制共存并运用市场,但列宁指的是过渡时期的情况。布哈林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提出了批评,后又接受之。(3).斯大林时期布哈林在斯大林模式建立之初开始强烈反对(尤其是余粮征集制度)。斯大林时期发展过快,经济失衡,斯大林认为粮食的短缺是因为富农的破坏,所以开展了打击富农的计划,但布哈林认为由于过度集权,政府投资冲动太多所以根本上应该改变集中决策的现状,但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实现工业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私有制——资源配置市场化——工业化(西欧等国家的历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苏联的加速道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制——资源配置计划化;农村合作化(集体化)——工业化30s中期确定了斯大林基本模式,成为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范例。b.斯大林模式内容:(1).公有制:分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协调方式:计划机制替代市场机制(3).刺激激励机制:按资本要素进行分配转变为按劳分配(4).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以数量指标替代价格指标(5).决策机制:用几种决策者替代分散决策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a.部门:政务院(管理经济产业),大计委(高岗),后来两者合并成为国务院,1950年的《关于统一全国财经……的决定》宣布公有制的落实,基本雏形的建立,是继承苏联模式并自身巩固之的结果。b.方式:实行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和没收,至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制度建立。c.与苏联差异:速度快,未破坏生产力,发动群众更完全(效果显著,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之处,具体可见陈振全文章)3.围绕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要争论(改革实践的着眼点)A.社会主义所有制是否有生产力基础(它是否超越了生产力现状)?问:社会主义革命应该是在高度发达的国家和集体中发生的革命,这就提出了疑问,这个假设缺乏历史基础,是否只是一种空想,其结论能否,或是否需要倒置?答:第一不能机械地理解,马克思认为不同的生产力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关系,但事实上,都是先有了资本主义制度才有了经济方面的工业革命,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才能使生产力进入大发展阶段。如果制度未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支持,就会一直运动知道达到稳定配合,再相结合的过程。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生产关系先改变,再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生产力的基础。如在历史上美国的特例:美国并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时期,而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迈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成为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部分。这就说明人类制度的演进不是机械的,可以产生跳跃,又比如西藏直接从封建农奴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在其中又不能植入过于浪漫的空想主义。农民缺乏摆脱贫困的知识,但是他们具有革命的热情,就是所谓的愚昧与热情并存,这就容易陷入浪漫的空想主义。改革就是不断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回归现实。B.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能否兼容市场?问:计划能否实现帕累托最优、市场的最优配置?如果计划不能取得这样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无效率的,是没有前途的(苏联前期引发的大争论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可以参看米赛斯和兰格的争论。米赛斯是西方经济学家,他认为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充分信息条件不完全,中心占有信息计划是不完全的,所以效率就会受到之一,那就不得不进行分散决策,使得决策接近信息,那么决策就更加真实,就不能由一个中心来计划,而必须是私人分散行为,所以要建立私有产权制,私人产权是一种约束和激励,集中决定着无充分信息,导致风险集中不分散,一旦出现问题,后果是灾难性的。所以有人指出社会主义是无前途的。个人没有私人产权就没有民主,所以西方学者认为“国有制是高尚的谎言”,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等,都反映了这一点。没有民主是社会上对社会主义批判的根源。社会主义改革者目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达到市场配置的效率。但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后的答案一般都是放弃公有制。要实现市场竞争效率是否一定要放弃公有制?从实践、历史的角度看,最后,苏联开始私有化浪潮,放弃了公有制。如科尔索(《短缺经济学》),布鲁斯等都致力于实现私有制与市场的兼容可能性。但最后回归于放弃公有制。马克思认为公有制没有市场经济,所有实践却都是二者合一的,最后引出了不可能的结论,只有中国仍然坚持二者合一。C.社会主义的所谓中国特色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实现公平和效率刘:只有救中国才是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理论和教条),能够解决问题的实践,就可以称作社会主义,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更是一种创造。中国未曾经济资本主义阶段,但是中国的反封建是否完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定义、理论,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关于认识社会主义方法的争论。D.公有制下能否民主?西方攻击:公民无财产权,民主制度缺少经济制度保障。民主是一种授权,无权则无民主。4.市场经济对于所有制、企业产权的基本要求(市场机制需要微观基础,市场才能发挥作用)A.要求企业产权为单纯经济权利(1).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产权必须是单纯的经济性质的权利,不包含宗法、法律、行政等权利。不同权力运行规则不同,只有经济权力能够通过市场配置来实现,其他如果通过买卖来实现,就是违反规则的表现。纯粹的经济权力可以买卖,它是借助载体来实现的,实现权力分配和扭转,市场交易不是物理变化而是一种产权让渡,所有权的转移,产权必须要符合、满足市场规则,不然市场就不起作用。(2).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提供了产权交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奴隶社会末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却没有出现产权交易的原因:(对应的生产力基础不同,铁器时代的欧洲已经出现了剩余,而中国青铜时代就出现了剩余,这就是亚细亚之谜)。市场一直到近代才出现,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私有制,人们对财产的私有权是法律的行政的宗法的超经济关系的奴仆。土地不能买卖(属于国王),庄园主对土地仅有所有权,人获得这种能力(超经济关系)不是靠自身的劳动和经济能力,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爵位和行政能力(这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如果被剥夺这种权利也是因为被剥夺了继承权。当时,经济是别的权力的衍生,没有独立的运动,不按买卖规则运行。财富运动无独立空间,而是服从于其他规则,其他规则统治经济规则,所以社会上没有交换的可能性,财富不按经济规则运行,所以产生了有私有制而没有市场的情况。(3).而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一切都要先服从资本的利益,现在,所有超经济权利都成为资本的奴仆,发生了历史的颠倒,资本的规则为统治规则,此时市场规则才作为配置资源的首要原则。(4).目前中国有大量国有企业,国家并非单纯的经济关系,国有制企业要先服从国家利益的规则,而非先服从经济规则,国家约束它的行为,那么,对国有制的改革是不可能使之100%成为市场机制,但是改革必须做到使大部分资源由市场配置。所以在中国,国有制企业不应该占主体,否则就不能称作市场经济。(国有和公有不同,国有制的性质决定它不能占主导地位,要建立非国有的垄断)B.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的产权必须有明确的界区(边界明确)a.产权边界明确的含义经济学意义上,是围绕产权的利益、风险、责任必须主体清楚。在法学意义上,则是需要产权的排他性在法律上明确。b.原因(1).微观上,如果产权不明确,则交易方利益、风险不对称,容易引发两者扯皮等情况,两者争夺收益、逃避风险、推卸责任,交易摩擦增大,西方经济学将这种现象成为在权责利不明确下引发的交易成本问题。产权明确是使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成功的必要基础。只有产权明确,交易的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并且使交易矛盾的解决成本降低。产权不明确会隔断交易,甚至其产生的过高的成本会使交易取消。(2).宏观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结果是从分散到收敛的过程,人人都做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结果就是社会均衡配置资源,达到同样资本同样利润的结果,也就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即斯密看不见的手),产权就是其实现的前提。因为只有产权明确,人们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资源才能有效流动,否则,微观主体不能做出符合经济规律的选择,价格信号就会发生扭曲,无法得出市场配置下的正常反应,是非正当的过程。C.要求企业产权在权能上形成制度性的分工(产权是对财产的权利,是一种权利束而非单一的权利)a.分工所有权:对价值排他性的占有;支配权(决策);管理权b.划分实例:股份公司制度。在股份公司制度下,股东权就是所有权。股东将自己的决策权委托给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