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3)是社会的使用价值;(4)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1)不由使用价值决定;(2)不由供求关系决定;(3)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决定。3、价值的特征(1)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是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的。4、具体劳动的特征(1)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对自然的关系;(2)具体劳动决定社会分工;(3)是个永恒范畴。5、抽象劳动的特征(1)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社会生产关系;(2)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3)是个历史范畴。6、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7、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b.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合作、老丁组织、生产管理等)d.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e.自然条件的优劣等。8、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9、一般价值形式(交换价值)公式及缺陷(1)公式:(2把斧子,或5米布,或其它商品)=1头羊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如这头羊),成为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2)缺陷是:一般等价物不固定。10、货币价值形式的产生及其公式货币价值形式发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公式是:(2把斧子,或5米布,或其它商品)=1克黄金1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区别与联系:①职能不同;②产生过程不同;③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不同。二者的联系:价格标准以价值尺度为前提,为价值尺度职能服务。12、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功能: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13、纸币A与银行券B的关系联系:是本身无价值的货币符号。区别:①形成方式不同。A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产生;B产生于信用关系,是在货币支付手段基础上形成。②发行方式不同。A强制发行;B贴现发行。③兑现不同;A不兑现;B可兑现。④币值稳定性不同。A.不稳定;B不贬值。14、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①对社会成员收入的影响。不利于工资收入者;有利于企业利润获得者。②对财富分配的影响。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③对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公众抢购,诱发物价进一步上涨,形成恶性循环;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降低;而企业通过商品加价,使产品销售价格上涨,利润增加;而虚假社会需求刺激企业过度投资,盲目扩张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下降。④对资本积累的影响。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工资增长率时,企业通过商品加价转嫁损失,工人一部分收入会转化为企业利润,使工人消费效用降低,企业资本积累增加;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利息率时,企业乐于借款,资本积累增加。⑤对经济增长影响。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因为刺激企业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因为要素供给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扩张受到抑制。15、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于信用贸易。16、商业信用的特点①对象是商品资本;②主体是职能资本家;③依赖于再生产周期性。17、商业信用的局限性①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速度的限制;②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限制。18、银行信用的特点①不受单个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速度的限制;②对象是货币资本;③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债权人是银行。19、消费信用的形式:赊账(用贷记信用卡先购后支付)、分期付款、发放消费信贷等。赊账、分期付款为商业信用;消费信贷为银行信用。20、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货币-商品)与资本流通公式G-W-G’(货币-商品-更多商品)的区别(1)形式不同。前者先卖后买,后者先买后卖。(2)内容不同。前者两端是商品,价值相同,使用价值不同;后者两端是货币,价值量不同。(3)目的不同。(4)运动限度不同。21、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1)剩余价值(利润)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2)剩余价值又不在流通中产生①等价交换不能带来剩余价值;②贱买贵卖也不能带来剩余价值;③剩余价值不会发生在购买阶段上;④剩余价值也不会发生在售卖阶段;⑤剩余价值产生于购买到的特殊商品—劳动力上。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条件。2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a.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劳动;b.劳动产品归资本家。23、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特点:价值增值过程24、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的范畴。2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本质: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因为:(1)循环论证;(2)与价值规律或剩余价值规律相矛盾;(3)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在生产过程开始前,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劳动是潜在的,不能出卖的;买卖结束后,工人的劳动归资本家,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无权出卖自己的劳动。26、影响利润率的因素P’=M/C=m’••••••••v•n/C(书本70页)(1)m′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v)大小;(3)资本周转次数n;(4)不变资本节约c(C中包含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27、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1)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2)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3)生产价格变动最终取决于价值变动。28、影响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因素1、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2、部门利润率水平;3、社会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29、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P’=M/C=m’••••••••v•n/C)1、剩余价值率的提高;2、不变资本各要素价值的降低;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4、对外贸易的发展。30、借贷资本的产生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补充: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点:1、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2、借贷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3、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31、影响利息率变动的因素A、平均利润率;B、借贷资本供求;C、习惯和法律等传统因素;D、其它因素(政策、借贷时间等)。32、借贷资本的来源(1)固定资本折旧;(2)闲置流动资本;(3)剩余价值积累中的闲置;(4)食利阶层的货币资本;(5)居民储蓄。33、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34、绝对地租的来源: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35、农业绝对地租的形成。(1)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大于生产价格,农业利润率高于工业利润率,剩余价值大于平均利润;而农业內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限制了工业资本进入,使利润率不能平均化;土地所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土地租用者可以按照农产品价值出售,而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因此,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即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2)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业绝对地租只能来源于对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扣除,或来源于农产品直接加价,即高于价值出售。36、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1)地租额的大小;(2)利息率高低;(3)经济增长速度;(4)城市化进程;(5)土地产出效率;(6)地理位置;(7)地产市场发育程度。37、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资本积累表现为资本“增量”,由于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受到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②增长速度不同。③在社会资本中的作用不同。(2)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①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②资本集中促进资本积聚。38、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即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赤贫阶层。39、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特点(1)经营规模小;(2)自由竞争;(3)银行资本力量弱;(4)市场调节为主。40、垄断组织的形式(详细看)(1)短期价格协定;(2)卡特尔。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为垄断销售市场而订立的协定。内容有: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和价格,保持生产、销售、法律上独立。(3)辛迪加。同生产部门的企业为共同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订立的协定。参与企业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由总办事处统一办理,但保持生产和法律上的独立性。(4)托拉斯。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形成的联合组织。参与企业丧失生产、商业和法律上的独立性,各企业成为托拉斯的股东,由董事会负责经营管理。(5)康采恩。由不同部门许多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企业保持形式上独立,实际上由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集团(一般为银行资本家)通过参与制控制。体现了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的特点。二战后,康采恩成为占优势的垄断组织形式。60年代,混合联合公司成为新垄断组织形式。41、垄断利润的基本来源是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42、垄断价格制定方法A.领先价格制。是由一家寡头率先定价,其他寡头跟从。成为价格领袖具有以下三种优势中的一种:市场占有份额最大;生产效率最高;信息最灵通,对市场供求反应迅速。B.目标价格制:等于成本价格加预定投资利润率。C.完全成本订价制: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销售额指标,再在这一指标上分摊固定成本,加上目标利润和管理支出。D.产品生命周期订价制:在产品生命不同阶段制定不同价格。43、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外部结合(1)剩余价值生产方面的结合。包括向私人垄断资本低价出售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向私人垄断资本提供补贴、资助、优惠贷款,向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基础设施、社会保险等良好环境。(2)剩余价值实现方面的结合。国家订货、采购,国家出面协调国际贸易中的摩擦,促进私人垄断资本扩展国际市场。(3)剩余价值分配方面的结合。通过减免税帮助私人垄断资本获取超额利润。44、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调节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国际经济调节的一种主要形式。45、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简答)1、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私人垄断资本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而高新技术产业风险高、投资额大,要求国家投入;2、公共产品生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大、利润低、要求国家投资;3、克服经济危机、稳步经济的需要。46、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1)公有制决定劳动者完全平等地位;(2)决定劳动者互助互利合作关系;(3)决定产品分配性质。47、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国有制形式1.全民所有制的涵义及其特点。(1)生产资料归国家和全民所有;(2)产品部分用于满足公共需要,部分实行按劳分配。2.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必须采取国家所有制。(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是由国家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3.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分离(1)全民所有制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需求复杂多变;(2)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经营积极性。48、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新特点(1)采取商品货币形式;(2)实现程度受价格、货币币值、供求关系等影响;(3)企业是按劳分配的主体。49、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1)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标志;2)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50、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1)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2)由初级阶段国情决定;(3)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51、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含义(1)是社会收入分配的主体;(2)是基本收入分配方式;(3)是个人收入的主体;(4)是其它所有制企业劳动收入参照系。5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要性(1)由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2)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3)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步;(4)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重要途径。53、其它带有非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a.个体劳动者劳动收入;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指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是劳动者的价值和价格。c.按经营成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