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价问题:1、物价变动的原因——影响价格的主要原因(1)价值决定价格。(生产成本)(2)供求影响价格。同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3)市场调节——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和表现;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结果。追求利益投机、炒作、游资、哄抬物价。(4)国家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5)通胀预期——纸币发行量。当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6)货币自身的价值(即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当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上升则商品价格下降;货币价值下降,则商品价格上升。(7)消费心理、国际影响、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习俗等2、物价变动的影响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替代品、互补品)②对生产: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农产品涨价:利:○1.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2.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投入,促进3、如何稳定物价,保障民生?①最根本的: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②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市场秩序。提倡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经济手段:发挥财政作用,补贴,价格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法律手段:加强市场监管,打击投机行为③企业: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诚信合法经营,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承担社会责任。④消费者:依法维权⑤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使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公正合理二、分配公平1、为什么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理论依据:①是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经济水平、稳定物价——影响消费因素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消费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主义生产目的④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稳定发展⑤保持社会稳定、科学发展观、和谐现实意义: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2、怎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1)生产决定分配,根本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4)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实现公平分配。(5)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6)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7)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两只手相结合。三、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4)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完善企业的兼并破产制度,实行强强联合,组建大企业集团。(5)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诚信经营,开展正当竞争,争创名牌。(6)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个人的关系。(7)自觉运用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商品;(8)处理好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9)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承担社会责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10)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1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农业(一)为什么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2)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3)我国农业是现状: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①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低,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②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③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低水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二)如何发展农业?(1)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首先,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①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②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3)关键是发展农业科技技术,把农、科、教三者结合,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4)要增加对农业的资金和物质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5)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尽早实现农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7)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①要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种养结构。②要加快调整农村产业机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其附加值。③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④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探索城镇化道路)(8)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么做?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②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③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④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⑤科观三种手段宏控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1.有利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2.有利于船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3.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4.有利于增加就业,拉动内需,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护。*资源环境: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铁路:1.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促进资源合理配置2.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促进东部现代化,带动西部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4.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扩大内需*生产与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①消费调节生产,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真正完成。②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消费水平、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物质与精神消费相协调。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改变落后生活习惯,提倡绿色消费,以保护环境为核心。4.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六、就业(一)党和国家重视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原因(1)理论依据: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2)就业形势: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的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3)积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就业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二)如何扩大就业?(1)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看①从根本上来说,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②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就业形式的多样化。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⑤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等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⑥国家要依靠加强劳动用工的管理,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看①劳动者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主动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提高个人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提升就业能力,走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之路。(3)从企业角度看: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七、国家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财政、税政、银行如何调节经济)①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参加者加以制约和引导,对经济发展其重要的调控作用②财政: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数量、方向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③税收:以税收为手段,对纳税人、征收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政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可以调节收入分配,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④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并利用贷和不贷、贷多贷少、利率的升降等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调整经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