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国民收入及其分配一、研究原因(一)分配是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分配包括广义的分配与狭义的分配前者是指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及新创造价值或产品的分配。而后者则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本书所讲的分配指狭义的分配。▲分配经济学——分配活动、分配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三、决定分配关系的因素(一)生产力水平决定分配的水平;(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主要是决定分配的原则和形式。四、国民收入的会计结构或帐户体系:反映国民收入的五个指标(一)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1.国民生产总值(GNP):或称“国民生产毛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国民和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之所以称之为“总值”或“毛值”,是因为它未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本的折旧费。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本国内由本国居民与非本国居民和单位投资所取得的收入总和。而GNP是本国居民和单位在国内、外投资所取得的收入的总和。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投资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投资的收入)。(二)国民生产净值:NN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减去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折旧后的余额。NNP=GNP-折旧(D)。(三)国民收入:NI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收入。(四)个人收入:PI(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PDI=PI-个人纳税额。五、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经济的两大核算体系(一)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为MPS我国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前采用的。它把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作为国民收入的唯一来源。(二)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为SNA西方界定国民收入为全社会一切部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不包括间接税)的总和。全世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并存两大核算体系。1993年后,联合国要求各国从1993年起各国统一使用GDP指标,两大体系改为单一的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1952年—1984年,中国采用的是MPS体系;1985年—1992年,在中国,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并存;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正式取消MPS,采用SNA体系,实现了与国际通用核算体系的接轨。六、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现代社会的三种收入分配机制(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一次分配)定义:指在物质生产领域,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各部门及其成员之间的分配。不同所有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如国企:税金、利润;工资;企业盈利。市场进行第一次分配,是以追求效率为原则的。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结果:形成三种原始收入: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企业或集体的收入;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第二次分配)定义: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分配。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是以追求公平为原则的。原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手段:财政机制。具体渠道有:国家预算(主要);劳务费用;价格杠杆;银行信贷。结果:形成派生收入,并最终归结为: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是以追求公平为原则的。(三)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厉以宁):捐献等。社会进行第三次分配,是以公民自愿为原则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七、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及份额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受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故其国民收入的分配反映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分配的份额上,NI的大部分被资产阶级获得,小部分归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NI的绝大部分归劳动者共同占有,国民收入的分配从属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八、国民收入的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市场机制配置),兼顾公平(国家宏观调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九、中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一)高度重视研究和调整国民财富的初次分配:即从源头上贯彻五个统筹方针,认真研究和把握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它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比例关系的关键。1.改革之初,经济学界多数人认为,投资率以32%左右为宜。但实际上,除少数年份我外,中国的资本形成率都在34%以上。20世纪90年代则在37%以上。进入21世纪后还在上升,均在40%以上。2.这样高的投资率必然把最终消费压到了底线,使得扩大消费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了空话。3.有学者建议从2005年开始,投资率不应超过38%,最好为36%左右,并提高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4.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二)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主要问题是如何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国民收入的调节功能。从当前来看,调节和规范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主要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2.取缔非法收入;3.整顿不合理的收入;4.调节过高的收入;5.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等。(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公益蔚然成风。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产都捐献给社会。2000年1月,盖茨组建了“比尔与梅琳达基金会”,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资产已高达270亿美元。美国现在每年通过120万家免税慈善基金组织做出的慈善公益捐赠有6700多亿美元,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GDP的6%以上。2004年3月18日,国务院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并于6月1日起实施。这为国人捐赠提供了渠道。中国目前慈善捐赠水平较低,占GDP的比重不到1%。我国现有近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总计仅占GDP的0.1%。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相对落后:一是表现在慈善机构的数量较少。目前我国的慈善公益组织大约100多个,而美国1998年豁免减免税收的慈善公益机构就有120万个。筹款能力最强的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年筹款额还不到8000万元,100多家筹款机构的年收入不到GDP的0.1%。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的信息交流不足,接受捐赠的渠道不畅。二是表现在专业性不强,分工不合理等方面。慈善筹款机构、慈善执行机构职能不清,筹款机构忙着自己做项目,执行机构忙着筹款,右手筹钱左手花,不仅降低了专业性,而且效率低下,并容易导致慈善腐败。十、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一)分配理论(或要素价格理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1.分配,即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要素的报酬):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2.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一个基本原则。3.从生产者角度看,生产的成本,即生产要素的价格。4.从要素供给者角度来看,生产要素的价格,即生产要素提供者的价格。(二)分配中的效率问题1.效率及其衡量指标:效率: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效率包括以下两种:配置效率:资源的最佳组合,以消除积压或短缺;技术效率:资源的最充分、最有效地使用。现实运行:双好:双差:前好后差:前差后好:效率优先原则: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就是要求企业把收入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效益越高收入也就越多,从而使收入的分配起到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效率的作用。2.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的定义: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三种表现:3.分配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实现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要素的价格(分配)——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要求:(三)分配中的公平问题1.公平:一般是指社会公认的公正和合理(规范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消除两极分化。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洛伦兹曲线。3.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基尼系数。4.基尼系数及其计算基尼系数:计算公式:E=A/A+B。现实运行:(1)A=0,E=0:收入绝对平均;(2)B=0,E=1:收入绝对平均;(3)0E1:E值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不能忽视两极分化中国人收入差距会越拉越大?当我们观察中国经济时,两条曲线总是格外引人注目。一条是不断下降的恩格尔系数,它表明食品支出在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的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另一条则是一直呈上升趋势的基尼系数,它每一次细微的上扬都会让人愁眉不展,因为那意味着13亿中国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比如在北欧的一些国家,基尼系数在0.3以上,表明差距就已经偏大了;而在美国,他们认为0.4就意味着差距偏大,事实上美国在0.47以上;而在巴西、阿根廷等一些拉美国家,有的甚至已经达到0.5、0.6以上。”——苏海南“在较长时期内,我们在城乡之间实行的是‘抽瘦补肥’,在经济学上叫做‘逆向再分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赵人伟对于中国全国的基尼系数,各种调查有不同的结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0.4上下;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已经超过0.5。在国际上,巴西和南非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59。不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状况不能一刀切。中国是一个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都很大的国家,即社会的均质性很低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应该容许其基尼系数比其他的国家高一些。当然,究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基尼系数超过多少算是超过了警戒线,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什么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赵人伟认为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来看待收入差距的扩大:第一个层次,是改革的成果。打破平均分配吃大锅饭的局面,使那些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当然应该算是改革的成果。第二个层次,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利用价格双轨制进行寻租活动获得了一些不正当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改革的复杂性而付出的代价。第三个层次,是可以避免的代价。例如20世纪90年代有人通过权钱交易,特别是寻租活动获得了许多暴利,在房地产开发中,这种活动尤为显著。应该说,这种状况并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4.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及其实现市场分配不平等的客观必然性: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宏观经济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四)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1.市场分配中效率与公平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