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讲话稿、读书班心得体会发言稿2篇供借鉴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讲话稿供借鉴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们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布置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借这个机会,我想就报告中涉及的有关内容与线上线下的国际友人和各位来宾做个分享,供大家参考。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高水平?我的理解,核心是要处理好两类问题,分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与民营的关系,进而放大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和红利。首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通过市场基础制度的完善,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守夜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体现在维护市场、弥补市场、发展市场方面有所作为,以有为政府促进形成高效市场。其次,处理好国有与民营的关系。非公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被概括为“*”。任何经济体的增加值按照活动主体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产生的增加值和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增加值。而市场主体中,又可分为公有制主体和非公主体。具体到中国经济,目前非公主体产生的GDP大致占*%。而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意味着公有制企业产生的增加值也要在GDP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大致在*%左右。这样大致形成了政府、公有主体、非公企业三类经济主体的经济贡献分占*:*:*的格局。对于社会整体来说,“*”不仅描述了非公经济的贡献,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结构特征的准确刻画;“*:*:*”不仅是合理的,也是稳定的。这样,政府和公有制企业的经济贡献加起来占*%,可以起到有效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非公有制企业经济贡献占*%则有利于保持经济活力、涵养就业、促进创新等。二、坚持实体经济为重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得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万美元后,再逐步下降。二是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低于*%,再加上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整个第二产业在*年前应该保持在*%以上。三是与制造业关联的研发开发、品牌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要由现在的*%-*%逐步提升到*%-*%。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如能使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到*”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以上、制造业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的*%以上,将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当这几方面条件都已经满足后,与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左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三、立足我国国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但中国有个基本国情,就是胡焕庸线。根据胡焕庸(19*)的研究,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这一条线将中国版图在人口地理上大致分为两部分,西北部是“大漠长河孤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人口却只占总人口的*%;而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的人口。胡焕庸线所刻画的中国这种人口地理特征,其根本原因源自中国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征,这种地形和气候上的分野决定了人口地理的分布格局,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绩效。我们应在尊重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更多通过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来破解胡焕庸线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20*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亿人,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万亿元(占GDP比重为*.*%)。而这*.*亿人绝大多数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侧,这里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可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将农业这个第一产业打造成“第六产业”。所谓第六产业,就是按“*+*+*”的思路,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赋能第一产业,形成从“田园”到“餐桌”的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搞成美国式的大农场主农业缺乏一定条件,但或可通过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搞适度规模经营。但不管怎样,继续困守在农业领域、就农业谈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出路在于要发展农业深加工业、涉农服务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以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来改造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这就是以工业的思维、互联网的思维在经营农业。二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中国农民目前*%的年收入来自劳动收入,几乎没有财产性收入。20*年*月,新的《土地管理法》获得通过并颁布;20*年*月,中办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些法律、政策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盘活农村“三块地”,实现土地资源依法有序流转,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农民和农村因“三块地”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会逐步增加,城乡差距也会因此得到较大改善。四、坚持全球视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激活城市群、都市圈得以发展的动力源。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那些交通便利、气候湿润、适宜贸易的地方往往率先形成城市和城市群,而中国三分之二的边界是陆域,三分之一是海域。自*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海洋运输也在全球运输版图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也因此形成了基于海洋运输体系的全球分工格局和经贸秩序。原本横亘在欧亚大陆间、以骆驼和马队为载体、延绵几千年的陆路贸易通道日渐被海上运输方式所替代,欧亚间的陆路交流基本停顿。然而,自20*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这种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开通和运行将几乎中断的欧亚大陆桥变成了沿线国家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如果说过去*年的现代化是海洋贸易、海权经济、海港城市一支独大的现代化,那么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将形成海洋贸易与陆路贸易、海权经济与陆权经济、海港城市与陆港城市比翼齐飞的现代化新路径新版图。目前,在中国与世界每年*万多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中,有近*万亿美元是与东盟、欧盟、中东地区、日韩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的,这些贸易的运输方式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行之前,除了空运,*%都是海运。今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近*万亿美元的货物完全有可能由陆路运输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基于上述运输和贸易新版图,中西部地区将建成如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群、*城市群、*城市群甚至昆明城市群,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也就自然形成了。中国的城市群都市圈将呈现由海港城市和陆港城市共同驱动形成的新格局。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内外双循环联动效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为此,部署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以推动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贯通内外循环。一方面,要以内外贸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经营资质等相衔接,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促进内外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围绕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同时,要在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在政府行为法治化方面迈出新步伐,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二是以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为重点建设贸易强国。中国已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上发力。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将会逐步提升,服务贸易中数字贸易的比重也会逐步提升,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将与货物贸易一道共同支撑中国贸易强国建设。三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全域全方位对外开放。要加快形成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沿线主要枢纽为支撑、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国际经贸合作大通道。这些通道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链接在一起的同时,也将带动相关区域的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除此之外,各地还可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等特色合作,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四是实施“自贸港+自贸试验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战略。近年来,中国参与的RCEP已顺利签署,中欧CAI完成谈判,已正式申请加入CPTPP和DEPA。这就要求自贸港、自贸试验区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和更实的举措开展创新探索和压力测试,重点围绕高水平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经验,形成新示范。五是以“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预计未来*年,随着中国跨境贸易、大宗物资进口、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逐步推行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将取得重大进展。以上五个方面,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支撑,是我们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选择。供参考读书班心得体会发言稿供借鉴通过自学、专题辅导、专家解读、研讨交流等形式,我系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和所思所悟,谈一下心得体会。一、加强理论学习,持续深化思想认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深邃,是举旗定向的政治宣言、守正创新的理论巨作、继往开来的时代答卷、求真务实的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一是带着使命学,始终在政治上做到坚决拥护。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新时代以来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创造了新的时代伟业,“三件大事”彪炳史册、影响深远,“十六个方面重大成就”举世瞩目、意义非凡。实践证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根本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上绝对忠诚,思想上清醒坚定,行动上紧紧跟随,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明确方向学,始终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是夺取新时代新征程各项事业伟大胜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是紧盯目标学,始终在行动上实现同向同力。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防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