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人物事迹材料【精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功勋人物事迹材料【精编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功勋人物事迹材料【精编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功勋人物事迹材料【第一篇】中宣部近日决定,追授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xx院士“时代楷模”称号。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彭xx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今年3月22日,彭xx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彭xx作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一生践行共产党员的承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从零开始摸索起步,克服重重困难,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xx的父亲是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彭xx3岁母亲牺牲,4岁父亲就义,童年两次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回顾过往,彭xx饱含深情地说。1940年,15岁的彭xx来到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学习时,彭xx常对同学们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还流血牺牲了,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亲,怎么对得起党?”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xx赴苏联留学,专业是化工机械。他所有的功课成绩全是优秀,毕业时获得了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1956年,就在彭xx即将本科毕业时,中央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xx毫不犹豫地回答。从那一刻起,彭xx就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1983年,彭xx再次听从调度,被任命为中国首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建设总指挥,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直到晚年,彭xx仍然心系国家发展,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现如今,老朽已木讷,但有三个心愿: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三是盼望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我来签字,我负责”1962年2月,彭xx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当时,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许多人对核动力的了解几乎为零,对某个技术上的问题常常意见不一致,甚至经常发生激烈争论。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彭xx就对研?“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我负责!”1965年,中央决定选择青衣江畔的一片山区作为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厂址。1966年2月,来自北京715所和194所的人员组成九〇九基地“工艺队”进驻现场。1967年4月,模式堆主厂房破土动工,建设正式启动,彭xx任现场副总工程师。1970年7月,反应堆开始缓缓提升功率。功率每提高一档,出现的险情也越多。问题不断增加,反对继续提升功率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彭xx力排众议,继续提升功率。8月30日,他决定实现主机“满功率”。“大胆”并非有勇无谋,“拍板”并非胸中无数。有人问他:为什么敢于拍板?他说:“有个秘诀,一定要用数据说话。”有人问他,那么多次拍板,有没有拍错的时候?彭xx毫不掩饰地说:“有啊,怎么可能没有?错了,我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干事业就要有点冒险精神。只要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干什么?”“我充其量就是一枚螺丝钉”1970年8月30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这一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主核动力技术的国家。大家欣喜若狂时,总设计师彭xx却在蒙头大睡,在这之前,他已连续五天五夜没合眼。为了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彭xx付出了太多,也从来没顾虑过自己的身体。一次现场调试时,彭xx突然病倒了,剧烈的胃疼让汗水湿透了他的全身。经医生诊断是急性胃穿孔,若不及时处理就有生命危险。手术立即在工地现场进行,彭xx四分之三的胃被切除了。手术时,医生发现,彭xx的胃上有一个已经穿孔但自愈的疤痕。手术后,彭xx被接回北京,但他住院仅一个月就又开始了工作。然而,对于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彭xx总是轻描淡写。在他看来,恬淡自守就是最大的幸福。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也从来不爱抛头露面。他总说:“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功勋人物事迹材料【第二篇】历史变迁,时代更迭。90年时光荏苒,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让申xx从一个勤劳朴实的年轻姑娘变成饱经风霜的老者;时间改变不了的,是申xx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90岁的申xx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用决心和行动诠释了她坚守一生的奋斗品格。她,第一个举起“男女同工同酬”的大旗。时间回到1951年,西沟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申xx当选副社长。她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员、带领社里的妇女,“走出”院门和男人一样下田劳动。当时,受封建思想影响,村里还坚守着“好女不出院”的旧训。申xx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终于动员社里22个妇女下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然而,按照社里当时的规定,男人下田一天记10分工,妇女下田一天只记5分工。面对不公平,申xx带领妇女,和男人们展开“劳动竞赛”,用行动争取到“男女干一样的活,记一样的工分”。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xx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倡议,后来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她,坚持走完善农村经营体制的道路。1983年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多年来农民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984年,申xx针对西沟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暴露的问题,大胆进行改革,探索出了一条“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发挥的“双层经营”新路子。她,不断探索山区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之后,山东、浙江等省的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让申xx对山区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西沟要发展,必须办企业。1985年,西沟村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矿资源优势,建成了装机1800KVA的铁合金厂,当年实现利润150万元。之后,申xx又带领西沟人先后建成了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2012年,由于铁合金厂炉体小,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申xx和西沟人痛下决心果断拆除,并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对西沟发展重新定位,决心发展红色、绿色生态旅游。目前,已完成了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西沟展览馆改造改陈,引进沙棘种植、加工、研发项目,建成西沟香菇大棚、光伏发电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光互补+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她,竭诚奉献老区人民。申xx是唯一一位第一届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坚持“当代表就是代表人民利益,当代表就是给人民办事”的信念,60多年的代表生涯,她所提的建议很多都涉及“三农”,包括山区交通建设、保护耕地、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等,一桩桩、一件件凝结着她对农村的深情,折射出她的为民情怀。90岁高龄的申xx,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她仍在为平顺人民、为上党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忙碌奉献,她用自己的人生历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功勋人物事迹材料【第三篇】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