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晚清关中民间信仰与城乡经济活动姓名:朱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萧正洪20040401晚清关中民间信仰与城乡经济活动作者:朱莹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相似文献(6条)1.学位论文刘艳雄晚清湖南商事习惯的变迁——以《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为中心的考察2008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并结合国内研究商事习惯的学术成果,旨在对晚清湖南商事习惯的变迁进行说明。19世纪60年代以来,湖南商事习惯也开始了由封建化向近代化的变迁。第一章《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所反映的商业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论述晚清湖南商业语言、文字的演变历程、商人迷信风习的变化趋势,着重突出商业语言文字和商业迷信的近代化,并概述晚清湖南风俗变化对当地商业的影响。第二章从商业革命的角度,以《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为中心,通过考察封建行会制度的没落,旧式商业向新式商业转化,内向型经营向外向型经营过渡,商业行为的有序化和规范化等问题,揭示晚清湖南在商业规范、经营习惯、商人心理的发展规律和演变特征。然而,晚清湖南商事习惯仍保留着许多封建时代的顽疾和陋习,如牙行势力的顽固、倾向系统的混乱和度量衡无规范等,这些都揭示晚清湖南商事习惯只能徘徊在近代化与封建化的边缘。2.期刊论文刘大先.LIUDa-xian《三侠五义》的价值新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三侠五义》一向被研究界认为是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平民意识和白话语言.但是,如果将其放在满族文学系谱中考察,我们发现它的价值还体现在对于满族文化的隐曲体现:尊重主流秩序的精神、民俗文化意味以及折射出的受众群体的整体精神取向.3.学位论文冯玉珊新加坡华族民俗文化研究——兼与中国明清小说中民俗描写比较2007本文属于民俗研究的论文,民俗的范围很广,它包含一切“人民的知识”、“人民的文化和智慧”的意味。以叙事写人为主旨的明清小说,其文学素材往往就是民间的传承,类型化和地域性的民俗特征,成了小说主题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大部分是来自晚清时代的中国移民,因此中国民俗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可谓影响深远。而民俗文化的产生,往往取决于当时人们的族群特性、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以是之故,研究民俗文化无疑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的写作意图在于:通过研究和比较中新两国民俗文化的由来和演变,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华人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特性。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绪论将说明研究新加坡华族的民俗文化,要与中国明清小说中所描写的民俗文化作比较的原因。此部分包括了新加坡华族的移民史,即华族的来源和社会背景等等。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部分将从明清小说,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古典名著里所描写的宗教信仰、民俗节日、风俗习惯和文艺活动等方面,辨析这些源自明清时代的新加坡华族民俗文化,哪些得到了保存,哪些受到了改造以适应新加坡社会,哪些被发扬光大。第六部分的余论将探讨某些民俗文化经不起时代的考验而被淘汰或衰退没落的原因,以及如何保存并发扬优良的民俗文化等问题。论文的主要创获有四点:(1)通过明清小说中民俗信仰的描写,发现新加坡华人所膜拜的神祗大部分移民自中国,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色彩,但很多已加入了新加坡多元种族的色彩,如中国的土地公“移民”至新加坡后,就成了带有马来色彩的“大伯公”,就连巫籍和印籍同胞也虔心膜拜,贴切地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色及其包容性。(2)通过明清小说中礼仪、节日和习俗的描写,探讨某些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在新加坡如何代代相传和发展的经过,对了解新加坡华族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民俗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裨益。(3)通过比较和辨析,印证了某些民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进一步说明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几千年文化是包涵了极其丰富的智慧的。(4)通过分析和探讨,找出了某些民俗文化“变质”或没落的原因及经过,并纠正人们对一些民俗文化的误解。4.学位论文周玮晚清至近现代常德城市发展及防洪研究2007常德是一个拥有2200多年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长江中游洞庭湖的尾部,东临长沙,西连川黔,南接粤广,北抵三峡,地理位置显要。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本文针对常德城市的起源、发展及近代的变迁进行整体性梳理和深入研究,重点在城市防洪研究。本文从建筑历史和城市规划的角度,运用建筑学专业知识,结合城市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方法,通过三个层次对常德城市展开研究:第一层面:从常德府城和近现代城市所处的大区域范围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展开研究,主要内容有城池变迁、城市布局、街巷空间、城市历史建筑研究和城市人文特征等;第二层面:对常德城市水系及防御体系的研究。第三层面:在上述资料的梳理和研究后,参考其他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探索常德的发展前景,并希望能为常德市申报第5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献一份微薄之力。常德城最初修建是在战国晚期(公元前277年),迄今已有2270年历史。是湖南省最早建城的城市之一,历为郡、州、府、路、县治所驻地。常德从建城以来从来叫法不一,常德也曾历经多次战乱,全城毁而再复兴,城址却数年不变。近现代常德城市全市辖有5个区(武陵区、鼎城区、西湖区、西洞庭区和德山区);6个县(汉寿、桃源、临澧、澧县、石门、安乡);1个县级市(津市市):209个乡镇。是湘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经济、文化中心。近现代常德城市的发展也历经起伏:1924年常德开埠标志着常德近现代化进程的开始;1943年11月16日-12月20日发生“中日常德会战”,常德城遭受空前大破坏。在追溯常德的历史发展和常德近现代发展后,今天的常德以其独特的选址、自然地理环境、开放的文化背景,使其迅猛发展,随着规划思想的更加成熟,它的城市规划将更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现代常德城市的定位,应该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城市保持沿江的组团式规划布局,充分发挥楚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内涵,弘扬地方特色,保护好山水格局,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5.期刊论文程洁.方卫.ChengJie.FangWei从上海洋场竹枝词看晚清民初知识分子启蒙观的演进-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由巴渝民歌演化而来的文人竹枝词,大多以平直的风格记录了一时一地的民俗文化与社会风景,实际上是乡土志,或者说是民族志的另一种记述模式,隐喻了创作者、民族志记录者的意识与心态.创作干租界时期的上海洋场竹枝词,正具有这种活态的、深刻的思想价值,传达出晚清民初知识分子面对近代化潮流的复杂心态,及其启蒙思想的发展、变化.6.学位论文林婧兼收并蓄,东西交融——论老舍作品中的西方文学影响和中国文化底蕴2006本文探讨了老舍这位伟大的中国作家所体现的中西文学及文化的交融,旨在以一位典型的作家的文学创作反映在经济、文化日趋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这种艺术上的融合的普遍性及其给作家所带来的影响,并阐明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保持独特的民族的文化风格乃是文学艺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论文涵盖了老舍所接受到的西方文学及文化影响的几个方面,包括了西方文学在作品内容、人物刻画、写作手法、创作思想上的渗透:基督教思想及《圣经》在其作品中的体现;英语语言对其写作语言上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论述了老舍作品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传承,包括满族文化、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及俗文学在老舍作品中的渗透及老舍作品对北京方言的运用。总的来说,笔者在论文中运用了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在这一基础上,老舍被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进行剖析。笔者不但借鉴总结了中外学者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且提出了某些不同于前人的观点。第一章西方文学对老舍的影响1.1初期的纯粹摹仿老舍先生受到英法等众家的启迪。他自己曾说过:“设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了一个小说家。”其作品始终体现了其对西方文学的吸收,这种汲取是由最初简单的摹仿发展为较深层面的艺术表现手段的渗透,甚至创作思想的影响。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大多选择的是下等社会的人物,而老舍的作品中也浓笔重墨地描写了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生活状况,如人力车夫、穷教师、小商人、妓女等。拿《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与《老张的哲学》作个比较,两篇都涉及了商人、传教士、高利贷者、校长、孤儿……在情节构思上两篇也惊人地相似,各自通过校长史奎尔斯及老张的描写揭露了旧教育的黑暗。1.2艺术手法的移植一一幽默老舍之后的作品《赵子日》中的主人公赵子虽仍与匹克威克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与相近的结局,在大量阅读了英法现实主义小说之后,老舍在单纯汲取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奠定了其小说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一一幽默。老舍最初的幽默形式是滑稽的幽默,我们不能不说这种幽默在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狄更斯。其一体现在人物名字选取上的反讽意味。狄更斯作品中的骗子金格尔(Jingle)名字意为优美的叮当声:而老舍笔下道德败坏的老张则被取名为张名德:其二体现在其人物面貌的刻画上:他们都常常利用夸张渲染的人物面貌制造滑稽的效果。如眼如“小猪”,眉如“倒挂的鸣蝉”的老张;挂着“八戒嘴”的赵子日。1.3创作思想的渗透一一温和的人道主义者然而,若仅从简单摹仿及艺术形式上追寻外国文学在老舍作品中的投影,必然会过于肤浅。外国文学不仅在艺术技巧,更在思想甚至与创作倾向上对老舍产了潜移默化。狄更斯、康狄拉等作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他们一方面勇敢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被剥削阶级的同情,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摆脱自身阶级的局限性,不能看到革命才是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于是他们的作品里社会基本矛盾常常被削弱成人性善恶的斗争。而在我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环境中,老舍一面以幽默的手法揭示旧制度的腐朽,另一方面却又温和地嘲讽地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其在作品中常把历史性社会性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个人的善心或意外:如《牛天赐传》中牛天赐落难时忽然出现了报恩的王定斋,《柳屯的》里的那只母老虎也是突然被县里的官太太给收拾了。这些矛盾不是通过强烈的反抗手段而是悄无声息地栽在了“恶有恶报”上。正是狄更斯等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出了老舍“温和”的创作意识。第二章基督教的皈依与《圣经》在老舍作品中的体现老舍先生1922年洗礼加入了基督教,1923年担任“儿童主日学”主任,讲解《圣经》故事。由此可见,老舍对《圣经》是极为熟悉的。在其作品中,基督教的思考方式与《圣经》的故事背景在无形中融入他的创作思想与内容中。第一,在老舍的作品中运用《圣经》典故的非常之多。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第二,由于老舍对教会生活十分熟悉,在他的小说中,他描写了诸多基督徒的生活,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基督徒的形象。第三,老舍在创作中,在针砭洋牧师的虚伪卑劣,抨击教众的邪恶无耻时,还刻意塑造一些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崇高人格,在他们身上常可见到基督的宽恕、牺牲、博爱等精神特质。第三章中国文化的传承从单一的摹仿到深刻的渗透,从艺术手法的潜移默化到创作思想的影响,老舍在中外文学关系上搭建了一座宏伟的桥梁。更让人惊叹的是,西方文学对老舍创作的影响是与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我们称老舍先生为伟大的人民艺术家正在于其身上体现出的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老舍被称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身上包含着多种中国文化的交织,其中主要为:满族文化与中国民间风俗文化。3.1满族文化老舍是一位满族人,在其作品中难掩满族文化的痕迹。首先其笔下不少人物是满人身份,如:《正红旗下》的福海二哥、《茶馆》里的松二爷、《四世同堂》的小文夫妇等。第二,老舍也大量描写了满族人民的生活。首先,满族内部贫富分化严重。《正红旗下》里描写的两场对比强烈的宴会就使得这一现象跃然纸上。其次,旗人普遍看不起自食其力的劳动和手艺。在《正红旗下》里,福海二哥仅因为“学过油漆彩画”,便被人认为只能算“半个旗人”;《茶馆》中的松二爷,饿到骨瘦如柴,身上只剩下唯一的灰布大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