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育心得【参考4篇】关于“父亲教育心得【参考4篇】”,本文作者为大家分享的“父亲教育心得【参考4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请不吝动手下载收藏,感受到的点滴细节常常会带来不同的思考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思考,或许就能够写下1篇精彩的个人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的原因在于记录我当时的所思所想,以备后续参考。父亲教育心得篇【第一篇】一个周六的上午,听了一场“有图有真相”的讲座。主讲老师讲了几个事例,令我印象深刻: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儿子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不买,任性气大的儿子就抓母亲头发。母亲央求道:“快放手,好痛。”一个20来岁的女孩赶来解围,忽被他一声“你滚”喝退。男孩更加疯狂,开始伸手掐住母亲的脖子,母亲被掐得面色通红,有气无力,只好向儿子妥协。事例二:“14岁的小女孩当着众人的面,连扇父亲十余个耳光”。南京,14岁的小女孩当着众人的面,连扇父亲十余个耳光,拳打脚踢,飞起来踹。父亲一直没有还手,也没有生气。原来女孩父母离异,父亲过度“关爱”女儿,女孩没了自由,于是痛恨父亲,出现大打出手的一幕。讲座临末了,主讲老师总结了一句话:“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子不孝,父之过,母之过。父母自己作贱了自己。”个人觉得话虽刺耳,但一语中的。最近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影院卖得大火,听说主演曾被称为“印度的良心”,是印度最出名的演员之一。连大名鼎鼎的中国导演冯小刚都憋了两个小时的尿看完影片;刘国梁带着中国乒乓球队看完影片后,马上打电话要求妻子带孩子去看。受此影响,我和妻子也去了电影院观看此片。在电影院中,我觉得有些尴尬,因为我发现大多是父母带孩子一起观看影片,而我居然没带孩子。影片给我带来了很大触动,看完影片,回到家,马上带儿子去电影院,让儿子也看了一遍。社会在进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需要成长。作为家长,如果你一味地抱怨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要反思一下:你自己跑得够快吗?现在,虽然有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且有很多有效的方法,但也有不少家长说一套做一套,教育孩子头头是道,到自己身上就一塌糊涂了。作为家长,如果你不懂得自我升级,那么落后的将不只是孩子自己。我希望,每一个父母在凝神瞩目看着孩子的眼睛说“你是我的骄傲”的同时,孩子也能对我们来一句:“爸爸妈妈,你们也是我的骄傲!”而这一句简单的话语,需要我们家长真正成长起来才能得到。父亲教育心得篇【第二篇】我赞成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观点: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出现在一个国家。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现在很多家庭的伦理是倒过来的,在家里不是老子说了算而是儿子说了算。我的学生中,在家里父母说了算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很优秀,品行修养更高。“你吃我的喝我的用我的,凭什么不听我的”!霸父经常这样训斥孩子,最终,这位家长就成了学霸之父。事实证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中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庭中,孩子成才率是极高的。家庭中的民主,要慢慢培养,当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家长接近的时候,才可以通过商量,达成一致,让孩子明白,民主来之不易。很多家长以民主的幌子打着爱的旗帜去教育孩子,这是放纵,一个未成年人打败了成年人,结果相当可怕。父亲教育心得篇【第三篇】别太相信学习是快乐的。高端学习都是枯燥的,不讨厌就是兴趣。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很少,如果真有快乐,那也是通过学习考出高分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所以,品质和意志才是真正的好老师。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属于大多数人中的某一个吧。凭什么学习是快乐的?学习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好成绩基本上都来自学生的好习惯,什么时间专注的做什么事,日积月累,某一天不小心他成了第一名,他自己都想不到。而我们教育总是想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不停的对孩子让步。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不要纠结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父亲教育心得篇【第四篇】《摔跤吧!爸爸》看过的人几乎都在探讨影片中表达的男女平等、父爱等等精神。可是问题来了——咱们别忘了,马哈维亚是女儿的摔跤教练,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女儿的老师。那么,咱老师能够从电影中获得哪些教育启示呢?马哈维亚(阿米尔·汗饰)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梦想就是世界冠军。因为种种原因,直到退役他都与金牌无缘。从那以后,马哈维亚的梦想就变成了:让即将出生的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谁知天意弄人,妻子一连生下四个闺女!女儿们一天天长大,马哈维亚也一天天心灰意冷。有这么一天,邻居家的父母竟找上门来告状:你看看!你看看!你女儿把我俩宝贝儿子打成了啥熊样儿!不成想,马哈维亚看着闺女们痛扁两个滋事男孩的一招一式,心里那叫一个乐呀!——天无绝人之路,他发现女儿们继承了自己的强大基因,简直是天生的摔跤手!马哈维亚也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想着要得世界冠军,却忘了,其实谁都可以得冠军——言下之意,没有儿子,女儿不也一样吗?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如果马哈维亚没能想到这一点,那么电影到这里就基本“全剧终”了,不过难得的是他想到了,于是,故事正式开始——马哈维亚开始对两个闺女儿进行魔鬼式训练,后来还把没啥天赋的大侄子拖下水给女儿当陪练……在童婚盛行、女性严重受歧视的印度,起初马哈维亚的举动令全家遭到了村民的嘲笑,女儿们走上赛场参加比赛的过程也屡遭波折。不过,女孩儿的命运也随着父亲的坚持而被彻底改写,甚至被同龄早婚的女孩子羡慕……尽管在离开父亲来到体育学院后,大女儿吉塔经历了职业上的蛰伏,但最终还是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获得了世界冠军,女儿成为了马哈维亚的骄傲!总之,这是一部在169分钟内让观众又哭又笑的好电影,毫无尿点,而且绝对燃点与泪点齐飞!大女儿吉塔在赢得了全国冠军并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之后,开始跟随新教练训练,同时接触了小村庄从没体会过的花花世界。慢慢地开始迷信新技巧,按照新教练的指导,渐渐淡忘在父亲那里学到的战术和技巧。在一次回家的时候,打败了父亲,并且以为这足以证明自己已经足够强大。没想到后来吉塔在国际大赛中屡遭败绩,在痛苦迷茫中终于与父亲和解,并依靠父亲的指导和鼓励,赢得了世界冠军。其实,马哈维亚的技巧还是老技巧,战术也是老战术,父亲只会越来越老,越来越打不赢如日中天的女儿,可是他依然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在被女儿摔倒之前,马哈维亚一直相信,作为老师只有战胜了学生,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可是和解之后,他和女儿的心态改变了,他们都明白了,老师只求要胜过学生,那不过是一场比赛;而老师去引导学生觉醒、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什么吉塔的教练总是不喜欢马哈维亚在观众席上对吉塔进行指导?因为马哈维亚的指导总是与他的意见相左——他叫吉塔注意防守,马哈维亚却要吉塔勇敢进攻;他让吉塔主动出击,马哈维亚却叮嘱吉塔要稳住……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两人会做出不同的指导?吉塔的'教练,国家级教练,掌握科学方法,也明白训练需要劳逸结合等等,这些听上去似乎比马哈维亚的训练方式更人性化更科学,可是为什么这个教练成了整个影片里唯一“遭人厌”的角色呢?关键还是马哈维亚更能了解学生(女儿)的心态秉性和赛场情况,能做出更灵活准确的教学判断。而吉塔的教练呢,就好比听了好多名师课,读了不少教育名著,掌握不少教学方法,对理论了如指掌的老师,方法论的储备够了,只是运用时在灵活度上还欠缺火候。认真地看了影片,你会发现马哈维亚跟当地的官员“不对付”。为什么?马哈维亚找当地体育局地方官员希望申请一笔资金,为女儿购买专业的摔跤垫,却遭到了官员的冷嘲热讽。生气的马哈维亚受到哥哥的启发用床垫做替代,还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正规摔跤比赛场的样子给女儿看。这一切的斗争和努力,其实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构建教学情境。比如,衡阳的一位中学老师谭湘君,25年来一直在乡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条件差,口语能力更是一大弱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成为摆在多数乡村英语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帮助孩子们提高英语能力,谭老师悉心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设计口语交流活动,通过看图、师生互动,情景模拟等形式,不断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口语水平。“是谁说你不适合55公斤级的?我这就去找他!”马哈维亚听到教练要求女儿控制体重,降到51公斤级,简直要气炸了!当即收拾小包,带上主动请缨做饭的大侄子“杀”到了女儿身边。增加营养、指导女儿训练,对问责的校长苦苦哀求:“她们唯一的错,就是有一个疯狂的父亲”。马哈维亚始终相信学生(女儿),即便在教练决定放弃吉塔的时候,也依然坚定相信吉塔能够在女子55公斤级的摔跤赛场上称霸世界。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对4000多名青少年进行长达7年的跟踪研究,这4000多名青少年分别来自600多所学校的同一年级,年龄为13岁或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在受到老师鼓励的学生中,74%的人在16岁以后继续接受教育,而没有受到鼓励的学生中,这一数据只达到66%。其中教师鼓励对中等成绩的学生群体影响尤为显著。他们当中受过老师鼓励有64%的人获得A等成绩,而没有受到鼓励的只有52%的人得A等成绩。这是第一次量化了老师的鼓励对学生的影响,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值得教育者思考。“就是要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这是影片中爸爸唯一的信念,就像一句口号响彻了整场电影,所以最终当女儿将沉甸甸的金牌拿到马哈维亚眼前时,他终于对女儿说出了那句一直想想说的话“你是我的骄傲”。学生的成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而教育恰恰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老师要努力地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缺陷、领略自我的优势,从而找到真正的自我,锁定奋斗目标。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和优点,给予学生正确的方向和鼓励,指引学生向目标不断奋斗。如果说,《摔跤吧!爸爸》只是一部父亲逼着女儿实现自己世界冠军理想的电影,那么格调绝不会如此之高,收到的掌声也绝不会如此热烈。反而可能成为一部“父亲将梦想强加给儿女”的教育反思片。是什么扭转了这些?是作为“老师”的父亲自己的成长和转变!一开始,马哈维亚只是坚定地相信儿子可以帮自己实现梦想,后来他开始相信女儿一样可以,再后来,在比赛的前一晚,女儿为他明天比赛应该怎样的时候,他告诉女儿,需要用胜利去告诉别人,女孩一定可以做到。马哈维亚从一个平凡的等待得到儿子,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儿子的父亲,变成了一个唤醒女儿独立人格的伟大父亲,而他也收获了一个强大的女儿。究竟是女儿艰苦训练后成为冠军成就了爸爸的年少梦想?还是爸爸的魔鬼训练法成就了女儿的冠军梦?很难说,成为摔跤冠军到底是成就了女儿还是爸爸。但是,在爸爸和女儿的泪水和汗水中观众看到了最终的奖牌凝结了许多,有爸爸坚定的眼神,不顾一切阻止的信念,有女儿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掉在地上的汗水,总之,奖牌是爸爸与女儿共同奋斗的成果。这启示了教育过程中协作与互助的重要性,爸爸与女儿的关系正如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习是一个互相启发的过程,是主体与载体的相辅相成,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马哈维亚逼迫女儿们进行摔跤训练的用心良苦在何时才被女儿理解?应该是在她们被可怜的早婚新娘劈头盖脸训斥了一通儿之后——“我希望有这样的父亲,至少他希望你们能够通过努力去掌控自己的命运!”马哈维亚没有这样说,但他始终在这样做。所以我们才看到影片中爸爸和女儿的冠军梦被叫醒之后的奋进和勃发。不能否认,如今课业压力力盘踞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头顶,繁多的升学压力和考试压抑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读书?当学生问起这样的问题,未尝不是希望教师能够帮自己发现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如果有位老师,愿意鼓励学生笃定信念,勇敢地走下去,不畏白眼,嘲笑和质疑,那么这样的老师,一定是这孩子一生的“贵人”。马哈维亚听到屡受挫折的大女儿打来电话,一开始老头子还固执高冷地不愿理,可是在接过听筒,察觉电话对面的女儿已经泣不成声时,马哈维亚终于忍不住流下眼泪,既有对女儿的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