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森林认证: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的简称,又叫木材认证,它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具。它是一个书面证书产生的过程,这个书面证书是由一个独立第三方来证明生产木材的森林的所在地和经营状况林业的概念: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林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业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林业经济管理:是指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林业管理体制: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调节的整个体系,是推动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保证管理机构、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统一。森林: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以乔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森林资源:林木、竹子和林地,以及林区范围内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总称。林地资源:用于生产和再生产森林资源的土地,是林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包括有林地、宜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林地、苗圃地等。它既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森林资源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不可缺少和不能再生的生产要素。森林资源再生产:以森林的不断培育,采伐利用为主体,同时培育、饲养林区动植物、微生物等周而复始的过程。森林资源评价:是以森林资源提供林产品和生态功能的能力为中心的量和质的估计和计算,同时还要揭示彼此之间的关系,生产潜力,对人类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意义。林业经营形式: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通过林业生产、再生产过程诸环节,体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要素组合的方式,规模及责、权、利关系。它既是所有制形式的具体化,又是生产力组织形式的具体化。林价:活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产权:指财产所有者依照法律对某一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产权制度: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组合而成的而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林业产权:指林权所有者或使用者对森林资产所拥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置自己土地的权力。这种权力受国家法律保护,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产业政策及其核心:改变产业间资源配置及在一定的具体产业内干预产业组织形式的政府政策的总称。核心:形成了以“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为两个轮子的产业政策的大致轮廓。林业生产布局:林业生产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企业: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并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实体。林业企业:指为适应市场需要,在森林资源再生产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和人民对各种林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从事培育、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其相关多种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是法律所确认并保护、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上层建筑: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体制确立;职工队伍建设;物质利益分配;经营战略、方针、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等。组织生产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各项专业管理,包括生产、技术、营、设备、物资、劳动、财务、安全等活动的管理,形成林业企业管理的完整系统。投资回收期:是指全部投资从该项目每年获得的收益中收回来的年限。现金流量图:是用横轴表示时间,把各个不同时间点上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用大小成比例、方向分别朝上和朝下的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的图形。世界林业发展的四个阶段1.毁林开荒、盲目破坏森林(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时期)2.掠夺式采伐原始森林,片面发展林木采伐业(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时期)3.保护森林、节约木材、重视森林更新4.从财力和物质技术上加强营林,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二次大战以后1945年后)全球、中国的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全球:森林总面积:39.52亿ha森林覆盖率:30.30%中国: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生态林业的经营方针可概括为“地域分工、分类经营、总体协调、效益最佳”林业现代化的内容:林业生产技术现代化林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林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林业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它的形成是社会分工、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中国森林认证问题:中国已是一个主要的“消费国”,中国也会成为木材的主要供应国,虽然现在主要用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开展以绩效为基础的认证,将帮助中国避免以前因毁林和不可持续的森林实践而产生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公众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森林经营单位、林产品加工企业、经销公司缺乏实施森林认证的能力;尚没有中国的认证机构;缺乏认证和审计专业技术人员;认证产品市场不够发达;认证费用较为昂贵。林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的总称比较国有林、集体林,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南方集体林区。国有林区:国有林业经营规模大,劳动力以林业职工为主,技术力量雄厚集体林区:集体林区的林业经营规模小,劳动力以零农为主,技术力量薄弱南方集体林区:国有林:产权归国家所有,集体林:产权归集体所有世界林业的主要经营类型(模式)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美国瑞典日本)旧中国林业特点:没有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森林资源不清,大片边远地区森林无人管护,成为不可及资源;可及的天然林只采伐,不管护。人工林只是农业的附属部份,农民无力经营。开发的小片天然林为官僚资本家所有,受帝国主义侵略。工人在没有人身安全保障条件下进行原始的,危险的伐木放排,生产工具相当落后。人工林多数为封建主所有,劳动人民占有很少,(南方)农民有经营森林的经验,也发展了少量商品经济。加工业很落后,只在城镇有少量家具生产。林价作用:林价制度的建立,从理论上奠定了林业商品经济的基石。运用林价作为一种林业调控手段,强化资源管理,体现国家政策。实行林价,可以化林木生长的长周期为短周期。实行林价,有利于调动营林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中国森林变化特点。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人工林资源快速增长。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个体经营面积的比例明显上升。林地的自然特性1.林地是林业生产中最主要的不可代替的基本生产资料。它与其它生产资料相比,有以下特点:(1)林地面积是有限的(2)林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差别性(3)林地生产力只要使用得当是可以不断提高的2.森林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大的生物群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具有以下特征:(1)森林是可更新资源,它有自我繁殖能力,生产能力强。(2)森林经营的周期长(3)森林的生产性和抗逆性强(4)森林不同用途的兼容性林地资源经济属性:(1)生产性(2)有限性(3)地域性和不可替代性(4)开发利用的可选择性(5)生产经营的排他性(6)使用效益的多样性森林资源的经济特性1.土地报酬(收益)递减现象2.林地供给的有限性的稀缺性3.林价变动的缓慢性林地资源经济评价方法1.林地市价(买卖价)2.林地费用价3.林地期望价森林资源评价的意义与原则:1)可以鉴定森林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以及进一步发挥森林资源生产潜力的可能性(2)可以鉴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状况,改进生态系统功能(3)可以鉴定生产结构与林业布局的合理性,更有效地发挥资源优势(4)可以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依据(5)是森林资源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利用科学技术效果原则(2)森林生态原则(3)经济合理原则(4)地域分异原则(5)实践可行原则(6)比较原则(7)永续利用原则环境性林业资源的供求特征和运行轨迹1.需求特征(1)需求的层次性(2)需求的不排它性(3)需求的集团性2.供给特征(1)与商品林业资源相比,供给的主体特殊(2)作用周期特殊(3)评价考核标准不一样(4)采伐的意义和年限上的差别(5)供给途径特殊3.供求关系的特征(1)供给与需求之间反应链较长(2)供需矛盾的外在表现工业人工林及其特征(与普通人工林的差异)指采取集约经营方法,实行速生、丰产、短轮伐以解决迅速发展的轻化工、建筑等工业原料而经营的林分。特点①培育经营目标是事先确定,目标的功能是排它性的。②集约化③生产组织上专业化生产,要求生产的林分是整齐的,产品规格化、收获均衡化、作业机械化、品种速生化、伐期短龄化。④和加工部门结合在一起⑤局限性技术要求高,职工素质难产品一般都不是大径材,应变能力差土地要求立地条件好投资多生态遗传因素如何长期不变适应人的需要,可能发生病虫害工业人工林和普通人工林的差异在于:1、目标是满足原材料需要2、它生产的是树种一致,质量一致的规格木材3、用较低的成本、较短轮伐期、大批量生产木材。4、集约经营。林业经营内涵和原则:(1)繁衍林种、树种以及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动植物等生物物种;(2)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充分地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3)综合开发的合理利用一切森林资源;4)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产品及国地保安、卫生保健、疗养旅游等日益增长的需要,使生态与经济向良性循环发展(1)必须着眼于林区范围内的一切资源,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2)必须走商品化道路,做到宏观与微观效益并重。3)必须以资源的培育、保护、管理为前提,然后才是开发利用,确保永续经营林业分工论引起的林业变革:①森林资源结构与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结构相适应;②区分事业型管理和产业型经营③现成地享受自然的生态经济效益根据人类需求开发与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④全面的粗放经营重点的集约经营;⑤具体用途不确定的用材林用途明确的并与工业部门相结合的集约经营的工业人工林;⑥使用传统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经营森林林业生产结构的内容和决定因素林业生产结构内容:(1)林业部门结构(营林、森工、森林环境资源开发部门)(2)林种结构(3)林产品结构(4)林业的兼业结构决定因素:(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决定因素(2)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3)人口和社会需要(4)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作用林业生产布局的原则①服从全国统一计划和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②均衡性原则③林业生产专业化和综合发展原则。④保证林业与工农交通业生产在地区上密切结合的原则。避免严重脱节现象⑤加工业接近原料基地原则我国林业生产结构的发展趋势①随着全国各地普通造林,出现了许多新的人工林区。②随着山区林区交通业的发展,使原来集中在林业生产布局变为分散布局。③随着林区电力和其它工业的发展,林区发展了林产品加工业。④随着林区综合经济的,由单一林业生产发展为林农工商交通服务业,林区农村布局为城乡结合的布局。如何理解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1)经济的进步(2)经济的稳定(3)经济的公正(4)经济的自由产权特点:1)产权是依法占有财产的权利(2)产权具有排他性3)产权的行使具有限制性(4)产权是一组权利(5)产权有助于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林业产权的特点和问题:1)收益的外部性(2)排他的有限性(3)界定和保护的困难(4)交易的复杂性(5)资产的流量性(6)收益预期的不确定性(7)计量的困难性产权主体缺位,产权要素划分粗糙,权责不清或不匹配,产权缺乏维护和保护经济轮伐期限的影响因素:1、利率2、更新成本3、土地生产力4、年经营成本5、森林非木材产品及服务价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