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讲:社会环境中的林业一、现代经济社会对林业(森林)的需求二、新世纪林业的主要发展特征2一、现代经济社会对林业(森林)的需求(一)生态经济的全面需求观(二)现代社会对森林的需求3(一)生态经济的全面需求观现代社会对森林的需求是一个需求系统。全面需求——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和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总和。1、不同生产力阶段对全面需求的认识传统生产力阶段,遵循传统经济学理论,人们追求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给社会提供产品消费,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世界林业大会:第1届(1926)—第6届(1966),议题是木材生产、木材贸易等经济问题。第7届(1972)至今,全球对森林的需求由木材第一转向生态环境第一。42、传统经济观抑制了人类的全面需求传统经济观:引起了人类对经济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供给的有限性这一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结果是制约了人类的全面需求。主要表现在:对森林生态资源压力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自然再生能力被破坏;对优美生态景观的需求也受到威胁;过度消费抑制了现代社会的全面需求。3、现代社会的需求系统基本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生态环境需求5(二)现代社会对森林的需求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结构需求生态需求经济需求人类生态自然生态及经济生态非木质原材料木质原材料林间游憩及森林旅游;景观;狞猎;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噪音;人类必理平衡作用;人类文化作用防治土地沙化;蓄水,滤水;调节小气候;保持自然,庇护动物;基因保存;保持大气中和平衡;农田防护林产化工原料(颜料、香料…)软木;食用菌、野菜、饲料、花、果;药用植物;经济动物;木材化工原料;削片材;薪炭材;杆林与枕木;竹林6林业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岸根卓郎)国民经济发展工业活动国土开发城市化生活水平提高各种污染扩大水的需求扩大木材需求扩大国土环境恶化生存环境恶化闲暇时间增加各种经济效益的社会需求增加各种生态效益的社会需求增加森林游憩森林医疗保健保持及恢复土地基因保存调节气候及水份净化空气景观7二、新世纪林业的主要发展特征特征之一:林业的功能转化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特征之二:林业的产业形态变化单纯被动式利用型以资源定向培育为主的主动利用型8特征之三、林业的政策性加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特征之四、区域化、国际化趋势9特征之五、社会化趋势(如何引导?)社会林业的本质内容(1)主体的参与性(2)主体的收益性社会林业系统(1)广义社会林业。是以保存生物基因,协调全国、大区域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社会林业。(2)狭义社会林业。指森林的社会功能在特定社区内发挥作用,由社区组织林业活动,社区和参与者直接受益于林业。社会林业的基本类型乡村林业;城市林业;特殊区林业。10城市林业发展的背景城市化——外部经济、外部负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病”;城市中风沙迷漫大气污染严重11人类意识到:“城市发展必然与自然共存”,“将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立在森林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把林业的研究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实现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北美首先出现城市林业概念。欧洲的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开展了比较广泛的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1970年,美国成立了平肖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森林。197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环境林业计划8817号议案;19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城市森林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作用日趋重要。12发展城市林业以保障城市化进程城市群逐步形成37.7%(2001年)60-70%(2050年)中国迎来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需要城市林业来解决城市林业发展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发展城市林业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态需求13中国城市林业的引入与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与建设却是非常迅速的。1989年,开始研究(中国林科院);1992年,首届城市林业学术研讨会(中国林学会);1994年,成立中国林学会城市林业研究会,中国林科院设立城市林业研究室;1995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确定城市林业为“九五”期间林业工作的两个重点之一;1996年,北京市林业局和原林业部共同下达“北京市城市林业研究”项目;1995年开始,北京林业大学招收城市林业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1996年率先为研究生开设“城市林业”专题讲座。2000年开始在全校开设“城市林业”选修课程。14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第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2004年11月18日,贵州省贵阳市)。国家森林城市:贵阳市(2004)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为我国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首个试点。贵阳市环城林带保护办法(1997年10月27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令第30号)15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2005年8月23日,辽宁省沈阳市)国家森林城市:沈阳(2005)16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2006年9月,湖南省长沙市)主题:绿色城市文化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2007年,四川省成都市)国家森林城市:长沙(2006)17临安国家森林城市(第一个县级国家森林城市)18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时间:2009年5月7日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召开。论坛的主题:“城市森林·品质生活”。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由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牵头,国家林业局、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经济日报社共同主办。19第八讲:中国林业改革TheforestryreforminChina一、中国国有林区改革二、中国集体林区改革20一、中国国有林区改革(一)产权制度改革(二)林权制度改革(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四)经营机制改革21(一)产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区的资产:资源性资产和非资源性资产;产权:林权和非资源性产权。(1)对国有森工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企业改制)。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中小企业——民营、股份的、混合的多种经济形式;(2)企业经营方式由出资人自主决定,采取独资、控股、参股或全部转让股权或其他方式经营。(3)在国有资本独大的企业,采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模式。22(二)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要建立“统分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分”:对农林交错、浅山区、相对分散的、零星分布的、易于分户经营的国有商品林——林业职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统”:统一林地经营规划;统一要求制定森林经营方案;统一负责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统一组织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对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公益林和国有商品林由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依法加强经营管理。23(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制约林区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体制性矛盾。最大难题:理顺林区的管理体制。长期:政企合一、社企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改革的核心内容: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改革的实质:还权于政、还利于民、减负于企“还权于政”——政企分开,政府的管理职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还利于民”——使广大林区职工群众在改革中受益;“减负于企”——剥离森工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卸掉包袱,轻装上阵,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24(四)经营机制改革破除国有林区原有的、合理化的经营机制,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创造出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投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新机制。重点:解决用人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如:伊春林区两个林班在同一施业区内森林每公顷蓄积:民营林班——136立方米;而国营林班——只有30多立方米。雷加富,关于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几点思考,林业经济,2006(8):3-625二、中国集体林区改革(一)日本森林组合制度(二)集体林业政策及其改革26(一)日本森林组合制度森林组合制度是日本民有林政策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对以民有林为中心的林业经营和日本林业发展起极其重要的作用。1、森林组合制度主要特征森林所有制:国有林(31%)、民有林[69%,其中公有林(县有林和市町村有林,11%)和私有林(58%)构成]。管理制度:森林组合制度和国有林制度。特征:①森林所有者的50%加入了森林组合。森林组合员的80%加入了农协(原因:日本农村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因此,森林组合成员大多具有双重身份。27②森林组合多以基层行政区域(市町村)为单位设立,与农户密切相关的各种林业业务,由森林组合统一实施。③在此基础上,在县一级区域设立森林组合联合会,并进一步设立森林组合联合会。这种三级组织体系可称为日本式合作社的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基层森林组合(市町村)县一级森林组合联合会全国森林组合联合会282、森林组合发展现状与特点现状:森林组织的作用逐渐低下。背景:受低价进口材的打压、林业经营利益的低下、林业生产经营趋于停滞或倒退;原因是:二战后形成的林业生产主力军现已退出生产第一线,而新一代的森林所有者却变成以非林业为主的兼业农户——“森林所有空洞化”现象;森林组合是“森林所有者的合作组织”这一特征逐渐弱化,具有森林组合活动特征的作业班也逐渐弱化。29特点:(1)森林组合经营规模的缩小化。指标1996年2003年森林组合数1419个970个(合并)组合员人数171万人158万人造林面积323645公顷20135公顷原木产量317万立方米199万立方米生产总值4006亿日元2685亿日元30(2)森林组合组织结构的股份制化。立足于商法的股份制组织原则对森林组合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强化。2002年,林野厅《关于森林组合等组织及事业运营的指导方针》①将森林组合区分成核心组合、普通组合和不活跃组合,对核心组合实施重点倾斜政策;②对森林组合实行大范围合并,实现1县1组合的目标,促进以大地域或流域为单位的合并;③积极强化监督机制,引入组合成员外的独立理事,实行组合干部退休制度等;④作为森林组合的业务,谋求对森林装备的强化和林产品加工、销售业务的重新定位;⑤改革县、全国森林组合联合会的业务内容及组织结构等内容,明确了森林组合今后的发展方向。31(3)森林组合业务的多样化和特征化坚持“人的平等”这一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经营业务范围扩大到:——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设施的提供、造园、村落道路修整等。(1992年始)——适应地域条件的制材加工和住宅建设,国有林业造林和森林抚育的承包经营,蘑菇的生产、销售,菌类、山菜等林副产品的加工,森林游憩等经营项目。(最近)业务内容看,森林组合比例民有林人工造林面积:50%(80年代)——90%(现在)民有林原木销售量中:20%(80年代)——30%(现在)32(4)森林组合作业班员管理的企业化以森林组合作业班为中心的林业经营:70年代末期进入抚育期而亟待间伐(二战后造林),80-90年代进入主伐期林分增加。作业班成员新加入者几乎没有,而高龄化却不断增加。工作时间和福利待遇:作业班成员和组合行政职员相同,提供安定的雇佣条件和充实的社会保障等措施。创造良好的劳动条件和环境等措施:采取以森林组合和县森林组合联合会为依托,购进高性能机械和培养联合采运机手。目标——确保森林组合的年轻骨干劳动力。罗攀柱,日本森林组合制度对我国集体林业股份合作制的借鉴,林业经济,2006(12),73-7633(二)集体林业政策1、集体林业政策的反思2、集体林业政策的改进3、如何进一步完善集体林业政策341、集体林业政策的反思趋势特征:天然林对木材供给的贡献率趋于下降,人工林对木材供给的贡献率趋于上升。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在木材供给上人工林对天然林的替代。各国森林资源禀赋不同,替代的迫切性不同。(1)天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