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过程不会中止,它正在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伴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第一节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经济政治变化一、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义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中各种类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对比、组合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总的图景。这个图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它不断变动发展,并且出现了阶段性的突出变化。二、二战后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经济政治变化同二次大战前相比,战后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起了重大变化。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战败国英国、法国——受战争破坏,成了二等国家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二)社会主义从苏联一个国家发展成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亚洲和拉美十几个国家先后脱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的一度迅速扩展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无疑是战后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性变化。苏联东欧剧变虽然虚弱了社会主义阵地,但社会主义仍然是影响当前及今后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地图(1949)(三)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震荡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即旧的殖民体系崩溃了。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原有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发展中国家。它表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四)战后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分工和各国、各地区间以及经济集团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扩展,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也迭创新纪录。在经济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进程中,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建立起来并开展活动,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成批崛起,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和产业结构传递浪潮逐步推向全球。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上述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政治变化,对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及其演变起过和正在起着巨大影响,是认识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出发点。第二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演变一、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实际上是要说明战后按经济制度性质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不同类型国家并存及其相互关系的客观现实。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了新图景:各国按经济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而按经济发展水平则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此组成的两大体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三个世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矛盾和斗争,正是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得以形成及演变的基础。二、当代世界经济中拥有显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及消长变化在二战后两大体系和三个世界各国即类型各不相同的国家组成的新基础上,随着世界经济各个部分发展的不平衡,在世界经济中拥有显著优势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相继出台,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此升彼降,或者此消彼长,并显示出了阶段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下述四个时期和三次大的转折。(一)第一个时期(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拥有压倒优势的年代,这是超级大国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大战前夕。1937-1948年,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比重的变化是:工业生产由42%(为英、德、法、日四国总和的1.3倍)上升到53.4%(为上述四国总和的2.7倍)。出口贸易由14.2%上升到32.4%。黄金储备由50.5%上升到74.5%。以上顶峰状态,大体上维持到50年代中后期,此后即经历了第一次转折,即转入到下一个时期。(二)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末60年第初到70年代前期)是苏联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并成为世界经济中能在相当程度上同美国相抗衡的力量,再加上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初步发展,从而导致了美国国际经济地位从顶峰上下落的时期。1960年,就一系列中还要经济指标而言,苏联已大大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相关指标苏联为美国的百分数是:国民生产总值——45.1%,工业生产——55%,农业产值——70%,对外贸易额——31.5%,钢产量——71%,石油产量——42%,发电量——33%,粮食产量——74%,棉花产量——53%。考虑到当时两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以及苏联在经互会的主导作用,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明显上升,成为动摇美国经济霸权的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末由法、德、意、荷、比、卢6国组成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其联合经济实力已开始向美国提出挑战。1960年,相关指标欧洲经济共同体为美国的百分数是:国内生产总值——37.2%,工业生产——41%,出口贸易额——超过45%。这意味着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也摇摇欲坠了。一次新的转折已势所难免。(三)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前、中期)是美国国际经济地位显著下降,美、欧共体和苏联彼此抗衡,日本迅速追赶的时期。造成这一转折的关键因素是欧共体的第一次扩大(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及其发展,其它因素包括日本对美国经济的追赶。表2.2.11973年欧共体、美国和苏联经济的比较人口GNP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美国2.101.31万702116.6欧共体2.571.07万2100606.2苏联2.500.68万215--单位:亿或亿美元注:本章数据来自郭吴新《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6页。年份国家GNP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1975日本5013----109.47相当于美国的比重32.8%25.3%56.7%80.7%1980日本10465----201.64相当于美国的比重40.1%48.6%59.1%93.9%表2.2.21975年和1980年日本经济经济指标及其与美国的比较单位:亿美元(四)第四个时期(从80年代前、中期迄今)是在日本崛起为第二经济大国的情况下开始的(第三次转折),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美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先是形成美、欧共体、日、苏四方抗衡的局面,而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继承国的经济力量迅速分散并严重削弱,它们已经离开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从而导致了美、欧共体和日本三大经济力量鼎足而立和彼此抗衡的新格局。表2.2.31986年美国、欧共体、日本和苏联经济的比较国家GNP工业生产出口贸易国际储备美国100100100100欧共体79.9116.6366223.3日本4749.396.636.8苏联54.98042--注:以美国为比较基准,计美国为100。国家GNP工业生产出口贸易国际储备美国100100100100日本56.35475.693.4欧共体95.1114.5311.1394.7注:以美国为比较基准,计美国为100。表2.2.31990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经济的比较表2.2.42000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经济的比较GDP(亿美元)出口贸易总额(百万美元)按特别提款权计算的国际储备总额(百万特别提款权)199020001990200019902000美国58033987293935927811251254424502欧共体/欧盟551897855012244659447000--186166a日本305164753028758147924955179272392表2.2.5IMF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200020012002200320042005世界4.72.22.83.74.1--发达国家3.80.81.72.5----美国3.80.32.22.64.33.4~3.5日本2.4-0.3-0.51.14.51.9~2.1欧元区----0.92.32.01.7~1.9德国2.90.60.52.0----发展中国家5.73.94.25.2----亚洲发展中国家6.75.66.16.3----西半球4.00.6-0.63.0----转轨国家6.65.03.94.5----俄罗斯9.05.04.44.9----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经过90年代到21世纪初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实力进一步增强。当前,美、欧盟、日世界三足鼎立的格局依然存在,但是美国的快速发展和新的经济强国的成长(如中国、俄罗斯等)使世界经济格局正向“一超多强”发展。三、影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些基本矛盾(一)发展中国家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广大发展中国家(南方)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北方)之间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是战后世界经济中越来越引人注目的问题,它对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及其今后走向有着重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南北矛盾的焦点一直是双方围绕着国际经济秩序问题进行斗争。1.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产物,它以“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为基本格局的旧的国际分工体系为基础,以控制和剥削广大亚非拉地区为目的,以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机构和政策为内容,从而满足帝国主义垄断资本集团的需要。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维护旧国际经济秩序的三条主要途径:对石油输出国进行长期系统的掠夺。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价格的剪刀差,大肆掠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矿业原料。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投资及贷款,从而不断获得巨额利润与利息。2.国际经济新秩序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以及《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按照上述三个文件,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包括:(1)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公平互利,和平共处。(2)一切国家都享有平等地参加解决世界经济、金融、货币问题的不可剥夺的权利。(3)一切国家都有权对其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行使永久主权,包括对跨国公司进行控制、监督和管理,直至采取国有化措施。(4)建立商品综合方案和实行价格指数化,改善和建立新的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商品国际贸易机构。(5)反对国际金融领域里的苛刻贷款条件和不公正的资金分配,改革国际金融货币制度。(6)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对其本国发展最合适的经济和社会制度。(7)发展中国家有权建立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联合组织。3.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北矛盾的激化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南北双方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第三世界最不发达的穷国数目增多。西方发达国家把大量有害废料运往发展中国家随意抛放,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污染。(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及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及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在战后形势变化下,这方面的矛盾又有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战后初期,其他四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需要依附于美国,在军事上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伞,因此,它们之间的矛盾基本上集中在经济领域。在经济方面,如前所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从美国独霸到美、欧共体分庭抗礼再到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发展进程。在这整个过程中,美、日、欧三方之间以及各方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此伏彼起,绵延不断。自1975年起,西方主要国家每年召开一次首脑经济会议,此后还多次召开七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西方大国国际经济协调体制。但实践表明,这种国际经济协调收效不大,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之间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领域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调和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的三个中心即美、日、欧共体之间的竞争与斗争,进一步激化了。各方的矛盾突出表现在贸易领域的摩擦加剧以及各国国内经济政策不一协调等。日美贸易摩擦集中于美对日巨额逆差——1980-1991年年平均超过420亿美元。日本与欧共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主要是欧共体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激增——1991年达276亿美元。欧美贸易摩擦是以贸易不平衡为导火线相互指责。(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