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体制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姚先国第一章绪论1.1比较经济学与比较经济体制学1.1.1经济学所涵盖的范围A.理论经济学B.应用经济学C.分析工具:会计、统计等D.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1.1.2比较经济学涵盖的范围A.比较经济理论B.比较经济体制:本次课程核心内容C.比较经济发展D.比较经济政策例:德国的经济学学科设置A.Finance(金融学、货币银行学)B.理论经济学:宏观、中观、微观C.经济政策研究1.1.3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一、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二、对世界各国主要经济体制模式的分析: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三、经济转型理论、模式与中国经济改革1.2研究对象:经济体制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1)体制与制度观点1:体制与制度是一样的观点2:体制与制度不同体制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方式;制度是指决定社会性质的社会本质经济关系的组合,与所有制相关;机制是运动中的经济体制观点3:不一样,但不本质区别(2)经济体制的定义经济体制是在一定时期里关于资源占有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其要点是:A.制度安排(institutionarrangement)B.制度系统C.解决社会最重要的经济问题:资源占有与资源配置1.3研究方法三种研究方法:1.演绎:逻辑过程、一般到特殊可靠性强、创新性弱2.归纳:特殊到一般可靠性较强、创新性较强3.比较法:特殊到特殊可靠性弱、创新性强1.4比较经济体制学的产生与发展1.4.1比较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末期•值得一提的学者包括:瓦尔拉斯(1858-1873年)、维塞尔(Wieser,FriedrichFreiherrvon)(1851—1926年)、熊彼特、巴伦尼、皮尔逊1.4.2比较经济学的形成阶段(一)2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论争社会主义的反对派:米塞斯、哈耶克、罗宾斯社会主义同情派:泰勒、兰格、迪金斯(二)30-40年代的比较经济制度研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1883——1950)伟大的思想家,为经济学贡献了许多原创性思想,对今天的经济学发展影响巨大。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经济分析史》米塞斯(LudwigvonMises,1881-1973),哈耶克的老师哈耶克FriedrichA.Hayek(1899-1992),1974年获诺贝尔奖哈耶克: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哈耶克的思想在当代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代表作:通向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法、立法与自由致命的自负•苏东国家的转型证明:“历史是错的,哈耶克是对的。”——媒体的噱头评价。罗宾斯(LordLionelC.Robbins,1898-1984)1929年任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其时哈耶克执教于该系。与凯恩斯观点相左1.庇古的比较经济制度理论2.熊彼特的比较经济制度理论3.勒纳的比较经济制度理论4.以“比较经济制度”命名的第一部专著《比较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合作社运动》1938年出版,作者:罗克斯、胡特1.4.3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深入(二战后)1.4.4最新进展1990年代以来:(1)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2)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变革第2章经济体制的功能2.1制度的内涵•制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可以看作斯社会中个人必须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经济制度可以定义为支配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的行为规范,如契约制度、财产占有和使用制度等。•制度的特点:制度是公共产品;无形产品;制度的供给与需求不是单个人自主行为可以实现的;制度的供给是非竞争性的,供给权垄断在社会的某一政党、利益集团之中。制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制度与组织•制度与制度环境•制度与制度安排任何一项付诸实施的制度都包括三个要素: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或者说制度环境、制度安排与实施机制。2.2制度的起源为什么人类社会需要制度?主要原因是:1.人的理性及其限度;2.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机会主义倾向一、人的理性及其限度完全理性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是,西蒙指出,人是有限理性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1916-2001)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发表的获奖演说题为《企业组织中的合理决策》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三、“囚徒困境”及其制度含义“囚徒困境”说明,利己心和机会主义往往会导致坏的结果,要使博弈能够实现最优结果,必须制定制度囚徒困境伟大的纳什(JohnF.Nash),我们祝愿他早日康复!大家看过电影《美丽心灵》吗?这是以纳什为原型拍摄的,1994年因为对博弈论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此人是个天才。他告诉了我们纳什均衡的存在,泄露了天机,于是上帝惩罚他,让他发疯。2002年访问中国。纳什先生,早日回来!四、关于制度起源的几种观点1.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是什么?科斯RonaldCoase划时代的著作:1936年,发表《企业的性质》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1991年获得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演说《论生产的制度结构》。张五常—科斯的好朋友华人学者,尽管饱受争议,但是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作出的杰出贡献不容抹煞。代表作:《佃农理论》、《经济解释》2001、2002年两度访问浙江大学。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产权理论阿尔钦:1972年,AER上发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指出解决“偷懒”、“搭便车”行为的办法是让监督者获得剩余索取权。——这是从产权角度讨论企业制度的起源。阿尔钦(ArmenA.Alchian,1914-)张五常的老师,产权理论先驱。其名言:竞争、资源稀缺、歧视、行为约束、财产权利,实质上是五个等价的命题。德姆塞茨: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和受损的权利,一个主要功能是将外部性内部化提供激励。德姆塞茨考察了皮革贸易与印第安人土地私有权的起源之间的关系。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1930-EarlydeveloperofCoase'stheoryofpropertyrights.His1967paperarguedthattheallocationofpropertyrightswasapreconditionfortheefficientfunctioningofmarkets.DemsetzpursuedtheseChicago-styleconcerns-i.e.locatingtheemergenceofinstitutionssuchaspropertyrights,contracts,firms,oligopolisticbehavioretc.intransactionscostsandinformationproblems.Demsetz's1972paperwithAlchianwasoneoftheearliestanalysesoftheprincipal-agentproblem.3.诺斯的经济史理论通过考察经济史证明了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巨大影响。综合:一切制度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种产权安排。诺斯DouglassC.North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代表作:《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2.3制度的种类•舒尔茨的分类•林毅夫的分类•我们把经济制度分为以下几种1.确立人们的经济权利的制度2.关于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交易关系的制度3.确立人们的劳动与其收入之间关系的制度4.降低或消除个体经济风险的制度5.保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制度6.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稳定的制度2.4经济体制的功能一般而言,经济体制存在的必要性,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从而提高经济效率。经济体制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确定经济行为主体的权利范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协调作用。•确定经济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经济当事人不符合社会整体效率的行为发挥约束作用。•确定利益分享规则,对经济主体行为发挥激励功能。•确定信息交流结构,对经济运行发挥信息功能。2.5经济体制与经济利益关系经济体制也可以定义为关于经济利益的制度安排,利益分割始终是一切经济体制要解决的终极问题。2.5.1利益源泉与结构2.5.2利益结构的外化——利益集团2.5.3利益实现方式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生产性努力:是指经济当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增加国民财富的行为。•分配性努力:是指并不增加国民财富,但能改变国民财富分配比例的行为。2.5.4利益结构的调节与规范政府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关系重点是:•两种产权的规范与功能性收入分配比例。•个人与收入分配的调节。•对无收入能力者的保护。•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调节。思考与阅读文献1.纳什均衡与一般均衡的不同之处?2.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制度?阅读文献:1.科斯:社会成本问题2.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3.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4.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5.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6.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7.新经济学帕尔格雷夫词典:“交易费用”条目8.汪丁丁:从“交易费用”到博弈均衡9.汪丁丁:制度成本、博弈均衡与知识结构10.新经济学帕尔格雷夫词典:“纳什均衡的哲学意义”条目第3章经济体制的效率及其评价对经济体制的比较有两条思路:•近年来制度经济学家对经济体制从成本-收益角度所作的效率评价;•福利经济学家从“帕累托最优”或福利最大化角度对经济体制作出的评价。3.1经济体制的效率评价•经济体制成本大致包括:1.创建成本;2.运行成本;3.维护成本•对体制效率的衡量(刘世锦,1993):1.有体制与无体制的比较2.同种条件下两种体制的效率比较3.体制变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3.2经济体制的福利评价3.2.1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旧福利经济学即A·庇古在其于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所阐述的理论。庇古以功利主义为基础,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满足。庇古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测社会福利的标志:第一是国民收入的数量,第二是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国民收入总量:庇古主要是考察:为了使一个社会的一定总量的生产资源所产生的国民收入达到极大值,应该怎样将这些生产资源分配使用于各个部门。•国民收入分配:庇古认为在国民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总量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努力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3.2.2新福利经济学1930年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加以修改、补充和发展而形成的福利经济学,一般被称之为“新福利经济学”。它与旧福利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推导出来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而在于使用的分析工具有所不同:旧福利经济学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而新福利经济学则建立在序数效用论基础上。•最优条件的含义所谓最优条件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组织下为达到最大社会福利地位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帕累托最早提出了最优条件的标准,他指出,只有在一定的收入分配的条件下,生产和交换情形的改变使得有些人境况变得好些,而其他人并未变得坏些,社会福利才能说是增加的。或者说,生产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一个人处境变坏。后人把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OPtimum)。这套最优条件包括三个部分:①交换的最优条件;②生产的最优条件;③生产和交换综合最优条件。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的最优条件RCSX=RCSY•生产的最优条件RTSX=RTSY•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RPTXY=RCSXY3.2.3社会福利函数论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埃奇沃思契约曲线CC’上的任何一点都是最优状态。帕累托未能指出哪一种状态下社会福利是唯一最大的社会福利函数(SocialWelfareFunction,SWF)试图解决唯一的最优条件的判别问题。•所谓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社会福利函数的求得要依靠把社会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单一社会偏好次序。然而,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偏好,被

1 / 1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