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有突出成就,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复习思路本单元头绪凌乱,难以形成整体印象,按线索复习比较好。主要线索:1、政治:A.政局: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重要制度B.政治经济改革2、经济:封建经济发达和向边疆地区扩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民族关系:战与和4、科技文化繁荣。辽宋夏金元政权政权民族存在时间创建者都城辽契丹916-1125年阿保机上京北宋汉960-1127年赵匡胤东京西夏党项族1038-1227年元昊兴庆南宋汉1127-1276赵构临安金女真族1115-1234阿骨打会宁中都元蒙古族12061271铁木真忽必烈(燕京)大都辽(916-1125年)都上京北宋(960-1127年)都东京夏(1038-1227年)都兴庆金(1115-1234年)都会宁、中都南宋都临安(1127-1276年)元(1271-1368)都:大都趋势:各民族政权由并立、对峙逐步走向统一。原因: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南北差距逐渐缩小;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逐步完成封建化。专题: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我国历史上结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西晋、隋朝、元朝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从时间上看:1600-----700从朝代来看:秦汉隋唐元明清从分裂时期看:国家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空间上看:统一的空间不断扩大从地位和作用看:统一王朝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②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文化传统)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⑤一批杰出人物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⑥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⑦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认识:(1)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即使在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分裂国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2)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其间尽管有低潮、曲折甚至暂时的倒退,但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从表面上看,历史的发展是在分合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实质上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巩固和发展)。各政权主要制度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评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举制的发展:表现及作用思考:与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比较——突出解决地方割据问题北宋:中期的改革(背景、内容、结果、教训)思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辽:政治制度(蕃汉分治);文化西夏:政治制度;文化金:猛安谋克制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地方——行省制)——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于中央。(1)集中军权A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兵权。B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枢密使(调兵)。C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D强干弱枝,内外相制。(2)集中行政权A中央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①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行政权)②枢密院——分割军权(军权)③三司使——分割财政权(财权)B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①文臣任知州,防武人干政(重文轻武)②设通判监督知州,二者互相牵制③三岁一易(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A各路设转运使。B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须报中央批准。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④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目的: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巩固政权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过度削弱地方权,导致国力衰微,注意联系当前我国:扩大企业自主权、给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大的优惠政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科举制的发展(1)隋朝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唐朝完善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3)北宋发展科举制①对科举制本身进行调整和变革: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②扩大录取名额(4)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废除考诗赋旧制,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北宋初期改革科举,①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②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出现官员冗滥局面。王安石改革科举,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改革名称内容作用理财措施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表1:名称内容作用军事保甲法农村住户编为保,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战时作战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将兵法固定禁军辖区和训练的将官充实边防力量教育改革科举科举废明经科设明法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者直接受官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表2: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改革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背景: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2、目的: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3、结果:①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②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失去王权的支持而最终失败4、教训:①改革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②用人要得当,改革措施得以有效贯彻;③改革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④改革进程应循序渐进,点面结合。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目的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废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北宋统治危机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成功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反对;用人不当。专题:古今中外改革规律小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东欧改革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辽:蕃汉分治原因:为了适应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辽政府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特点: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实质是民族统治作用:承认汉法设南面官的做法,实际是对先进封建文化的一种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金: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在建立政权之前,还处于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猛安谋克制从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再发展为地方行政组织。其性质是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猛安是千夫长,谋克是百夫长。300户为谋克,10谋克为猛安。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这是“兵农合一”的制度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使金的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为它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条件;开发了祖国边疆。元: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地方建行省制度行省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机构“行中书省”即为执行中书省命令的机构。后来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元朝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1、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重要表现:汉族迁居边境地区边境各族迁居中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被视为汉人;形成回族。政权建立者存在时间与宋关系重要制度辽契丹耶律阿保机916——1125与北宋和战澶渊之盟宋辽对峙蕃汉分治西夏党项元昊1038——1227与北宋和战宋夏和议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金女真完颜阿骨打1115——1234联北宋灭辽灭北宋(靖康之变)用兵南宋绍兴和议与南宋对峙猛安谋克元蒙古铁木真忽必烈1206——1271——1368元灭南宋统一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2、民族政权间的和战3、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经济:接受封建生产方式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政治:接受封建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辽:接受汉族文化,创制契丹文字蕃汉分治西夏:仿效唐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金:猛安谋克制度,迁都燕京元: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少数民族封建化1、含义: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2、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游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制度、法律3、主要原因: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4、方式: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战争与和平的方式)5、认识: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封建文化高度繁荣1、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社会基础:国家相对统一、相对安定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族融合、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频繁教育事业发达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人民的辛勤劳动2、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特点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世界领先,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全面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很大发展面向现实、服务现实。各民族文化交融又各具特色。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对西方传播(东学西传)科技:三大发明的发展及外传、意义;沈括与《梦溪笔谈》;郭守敬与《授时历》理学:朱熹的主张文学:词(南唐和两宋的代表人物及特点)、陆游的诗、话本、元曲注意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1.造纸术:(1)西汉出现丝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