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和“双师型”教师的多重社会属性都需要建立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第三方专业组织、教师和学生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组成的认定主体,尤其是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双师型”教师既是高职院校推进类型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不仅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边界,而且在实践中需要排他性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一、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推动建设独立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制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制度与普通本科院校要求基本一致,并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双师型”方案》明确提出了“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在此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进行政策单列,制定并出台“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1.认证制度体系化,建立国家、省、校级自上而下的职业院校教师资格制度目前,各省份高职院校已基本具备“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能力,且xx、xx、xx、xx、xx和xx等省份已经出台省级层面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等相关政策,但各地在认定对象、认证条件、认证程序等方面差异较大,缺乏共识。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出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并组织开展认定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双师型”教师认定无标准、程序不规范、工作难开展的问题。考虑到国家层面标准是“双师型”教师的最低质量标准,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层面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优势、高职教育发展需求和当地职教师资基础,出台地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为本区域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提供指导。在高质量的发展理念下,高水平职业院校可根据国家、省级的政策文件,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并出台有利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同时,要做到国家标准和各级各类“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互洽和衔接,与专业教学、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发展要素的互相支撑。2.认证主体多元化,构建校、行、企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认定主体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和“双师型”教师的多重社会属性都需要建立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第三方专业组织、教师和学生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组成的认定主体,尤其是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作用。曾赛阳等人通过对已出台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政策的6个省市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或高职院校,张红等人通过对全国23个省份153所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发现,76.87%的教师所在高职院校认定工作主要由学校完成。鉴于此,在政策层面,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相关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在实践操作层面,建立多元参与的认定主体,不仅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便于高职院校第一时间洞悉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技术发展前沿,而且可以让行业企业了解高职院校的建设成果,吸引行业企业的技能大师、劳动模范等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技能传承。同时,也可以避免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上,高职院校“既是运动员也是教练员”的尴尬局面。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内容体系,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设1.依据“双师型”教师内涵,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培训体系首先,立足“双师素质”的知识能力要求,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现有的“职称”“职业资格”等均不可以与教师的“岗位职业能力”直接挂钩,依据教师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建立岗位职业能力培训系统,将成为“双师型”教师全过程培养与认定工作的关键一环。因此,基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基于实践知识与技能培养与提升的常态机制。在培养培训内容上,可结合1+X证书制度对“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其次,根据教师类型差异及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推进分类分层培养培训改革。如美国职业学校师资职后培训分为两种:新教师培训和在职教师进修。其中,新教师培训又分为受过师范教育和未受过师范教育两类,引导期分别为1年和5-6年。“双师型”教师培训中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规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2.立足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首先,明确教师发展中心生存和发展的宗旨。高职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多样化和利益群体诉求多元化、高职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等系列问题,教师发展中心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多元需求为导向。其次,明确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核心职能。《评价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鉴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机构建设的依附性和职能的偏颇性,教师发展中心要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内容,兼顾个体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教学技能提升及应用技术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等内容。最后,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跨部门性和多学科性。鉴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点,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不仅需要与各个二级学院进行密切合作,邀请各个专业领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参与,而且需要与专业合作紧密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进行合作。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需要将“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质量文化、师徒文化等融入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内容,并作为必修课程之一。三、加大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双师”结构的主体之一。1.加大从行业企业引才的力度,强化教育教学知识体系培训首先,大力引进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实际情况以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的身份,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来。同时,根据学校专业领域优势和未来发展规划,重点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在学校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牵头的大师工作室,负责实践教学、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培训等任务。此举不但可以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规模的扩大,而且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双师结构。其次,对于引进来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着重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方面的职前职后培训。从企业直接招聘过来的技术技能人员,他们本身的优势是比较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前沿,技能教学能力较强,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为弥补教育教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的缺乏,行业企业人员在正式办理入职之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专门培训,入职之后也要鼓励多参加各种专业组织开展的专业培训。对于兼具“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身份的兼职教师,还要注重对其契约精神、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训,以帮助兼职教师突破身份局限,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2.建立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过渡机制,改革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首先,建立转换过渡机制。鉴于学校和企业在发展目标、职业要求和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也不同,需要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联合为教师的顺利过渡提供相关的专项项目,帮助企业高技能人才顺利向职业教育教师的过渡。对于新引进的企业技术技能人员,院校层面也需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情怀、文化认同等方面加强培训,鼓励他们发挥专业领域技术技能的优势,通过育人的方式获得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享受职业幸福感。其次,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真正实行“放管服”,改革对职业院校的约束性政策,允许有实力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财务基础,制订有吸引力的薪酬方案,吸引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同时,建立基于弹性工作制度的兼职教师绩效办法,对于绩效考核为优秀且工作量与专任教师大体相当的兼职教师,纳入学校流动编制管理范畴,并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适当向此类教师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