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会计核算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会计核算基础重点内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会计基础第一节会计对象和要素一、会计对象二、会计要素一、会计对象(一)会计对象的概念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事项都是会计对象。只有会计主体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对象。(二)会计对象的内容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中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而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会计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因此,会计对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会计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三)企业资金运动过程资金投入资金使用(资金循环与周转)资金退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资金运动负债投入资本货币资金成品资金生产资金储备资金固定资金缴纳税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货币资金二、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进行会计计量的依据,也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一)资产1、概念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特征: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或者事项所产生形成的。A本质是一种经济资源B由过去的经济业务形成D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C拥有所有权或控制了使用权资产(一)资产3、资产的确认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4、分类: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存货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二)负债1、概念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2、特征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3、负债确认条件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4、分类:按偿还期长短流动负债: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非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债务。(三)所有者权益1、概念也称股东权益或业主权益,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2、特征所有者可以凭借其权益参与企业经营,分享企业经营成果;但债权人只能按约定的时间取得利息补偿,不能参与经营,更不能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在企业生活经营期间内,企业一般不需要向所有者归还其投入的资本,除非发生、清算、减资等特殊事项。企业清算时,只有当所有的负债得到清偿后,所有者才能实现对其资产的要求权。3、所有者权益来源构成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留存收益:企业历年净利润留存企业的部分。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三)所有者权益4、所有者权益确认条件: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负债的确认5、内容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等。盈余公积: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未分配利润: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四)收入1、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包括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收入)2、特征收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收入能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有)。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3、收入确认条件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4、分类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收入。如销售产成品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材料销售、技术转让、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无形资产出租、运输收入等。(五)费用1、概念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2、特征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二者兼有)。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3、确认条件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4、分类:费用按其用途和得到补偿的时间不同分为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产品生产成本:与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有关并计入成本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等。期间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六)利润1、概念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2、来源构成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3、确认条件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利得和损失后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4、利润内容: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加营业外收入减去支出后的余额。净利润:利润总额减去应纳所得税后的余额。第二节会计等式一、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1、会计等式的概念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公式,是会计要素之间内在经济联系的数学表达式。2、资产和权益之间的关系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之间存在着必然相等的关系。通常用公式表示为:资产=权益(等式一)3、会计等式的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等式二由静态会计要素组合而成的反映企业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等式。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动态等式)等式三由动态会计要素组合而成的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等式。等式的扩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等式四费用利润收入二、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1、经济业务的含义也称为会计事项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的经济事项。具体分为交易和事项。经济活动能够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不能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的经济活动经济业务非经济业务2、经济业务的基本类型⑴资产与权益等额同时增加;⑵资产与权益等额同时减少;⑶资产之间等额此增彼减;⑷权益之间等额此增彼减。3、经济业务的九种情况1、从银行提出现金2万元。2、从银行借款偿还欠款10万。3、资本公积转增资本50万元。4、甲企业要求代为偿还所欠货款30万元,作为其投资的减少。5、乙企业代我企业偿还借款1笔10万元,作为对我企业的投资。6、向银行借款1万元,存入银行。7、以银行存款归还银行借款20万元。8、收到甲企业投入的设备1台,价值40000元,当即投入使用。9、丙企业收回投资200000元,以存款支付。案例分析长江公司2005年初拥有库存现金10000元银行存款50000元,轿车100000元,房屋1000000元,欠银行借款200000元,欠交税金100000元,投资者投入资本800000元,未分配利润60000元。思考:(1)指明资料中具体项目的归属类别(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说明数字之间的关系。(2)若长江公司用银行存款30000元偿还欠银行的借款,该业务会引起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什么变化?案例分析:分析每项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如何变化1、购入机器设备一台金额20000元,货款尚未支付。2、借入短期借款40000元,存入银行存款户。3、购入材料一批,计8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尚未支付。4、从银行提取现金1000元。5、以银行存款偿付欠供货单位货款50000元。6、以银行存款归还短期借款30000元。7、收到购货单位欠款20000元,存入银行。8、收到投资者投入600000元,存入银行。9、向银行借入50000元,直接偿还供应单位账款。第三节会计核算前提一、会计核算前提会计核算前提又称会计基本假设,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一、会计核算前提(一)会计主体1、定义: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空间范围。2、要点:实质上是规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不同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可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等会计主体。3、案例:公司老板从公司划走300万购买别墅供自用。W公司将其发生的费用在F公司报销?一、会计核算前提(二)持续经营1、定义: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此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2、要点:在此前提下才能运用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是现行市价或清算价格。会计核算内容的前提条件;如固定资产按历史成本入帐与提取折旧,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等;以“非清算基础”为基本前提。一、会计核算前提(三)会计分期1、定义:指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长短相同的期间。2、要点:利于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是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会计报告期间。我国会计期间按公历年度(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划分。一、会计核算前提(四)货币计量1、定义: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2、要点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内容为外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择一种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报表编制必须采用人民币;要求币值稳定。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第四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八点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一)可靠性1、定义: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发生的或者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二)相关性1、定义: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2、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工作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应考虑各方面的要求,能够满足各方面决策的要求;对特定用途的信息,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不一定通过财务报告来提供。(三)可理解性定义: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四)可比性1、定义: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2、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同一会计主体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会计主体同一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五)实质重于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