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经济效应作者:邢冰,XINGBing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3刊名: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TAXCOLLEGE年,卷(期):2007,09(4)被引用次数:2次参考文献(3条)1.曾康森银行经营管理学19932.夏德仁.李念斋货币银行学20053.李阳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与预期效应[期刊论文]-财政科学2007(02)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丹我国利率政策调整的有效性分析——以2008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例-企业导报2009,(5)本文分析了2008年利率政策调整的有效性,得出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利用货币政策对缓解流动性过剩及经济发展过热的效果是明显的,而在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其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结论.2.学位论文王慧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分析——以2006年至2008年6月为例2008根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式中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中央银行从2006年开始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控制银行信贷,缓解流动性过剩状况。从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这段期间,我国中央银行先后共计十八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八次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上调前的7.5%大幅上涨至17.5%,调整幅度高达14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创下历史新高。无论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出台频率还是力度来看,这段时期中央银行采取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措施都是史无前例的,紧缩的力度也是空前的。本文就是研究这段时期(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中央银行实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接着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制和调控原理入手分析其政策效果甚微的原因。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存款准备金政策理论概述。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势和局限性、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回顾以及我国频繁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原因分析。第三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分析,这一部分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之一。首先对我国从2006年7月至2008年上半年这段时期中央银行采取的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及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回顾,从上调的具体时间、上调的幅度和频率等方面对这段时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定性分析方面,首先界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银行信贷规模的变动情况来测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短期效果,通过M2具体的数值和增减幅度以及银行信贷规模的增减变化情况来测定短期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短期效果。在较长期,由于存在着货币政策时滞性,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测定指标。然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变动情况来考察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较长期效果。认为无论从短期还是较长期来看,这段时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不明显,与中央银行的调控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定量分析方面,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通过选取物价指数(CPI)、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RR)、汇率(ER)、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DR)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这五个变量(样本数据为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建立脉冲反应函数来分析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及时间长短,从定量的角度对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进行评价。主要从研究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以及分析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采用物价指数CPI的高低来表示通货膨胀的大小)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效果。最后的定量分析结论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中长期可以减少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但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幅度并不明显,对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效果也不显著。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幅度较小,但是持续时间较长。第四部分: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低效运行的成因分析。主要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和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来分析成因。首先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考察了这段时间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动情况,虽然这段时期我国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和频率是空前的,但是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并不显著,货币乘数虽有所回落,但是回落的幅度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幅度而言并不明显。接着分析了货币乘数下降幅度不显著的原因,认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存在以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导致了货币乘数下降幅度不显著。其次从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来考察法定存款准备金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外汇占款所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成为我国目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外汇占款推动基础货币大规模被动投放使得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在这段时期居高不下,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在的问题如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法不科学以及没有按照存款流动性分类划分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问题也使得这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控效果打折扣。第五部分是对提高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政策建议。主要有改革我国存款准备金的付息制度、改革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以及建立和完善存款准备金缴存监督机制、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逐步增强利率等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第六部分是总结,对全文的写作内容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内外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对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中央银行实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研究文献则相对较少,并且有关文献研究的不够深入,不太全面。本文对这段时期我国中央银行实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深入全面地进行了研究。二、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这段时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及时间长短。三、本文主要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制和调控原理着手一步步来分析这段时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低效运行的原因,与其他文献选取的角度不同。3.期刊论文杨楠楠浅析我国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10(3)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物价持续上涨,经济逐渐转向过热,银行体系存在严重过剩的流动资金.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自2006年7月份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15次的连续上调.经多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情况,针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货币数量过多、流动性过剩这一热点问题,分析了我国在短期内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学位论文程维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调控研究2009自2005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增速不断加快,到2008年底已到达19460.3亿美元,是2004年年底的3倍多,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给银行体系内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加上银行自身的存贷差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流动性过多不但使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影响其发展;而且对整个经济体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我国在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上主要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从2006年7月开始到2008年6月央行共19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到2008年6月底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7.5%的历史新高。我国中央银行如此频繁且大力度的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但通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存贷差及货币市场利率等经济变量的分析,其对流动性的影响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用陷入困局。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具有局限性,且经济制度、金融制度等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降低流动性,同时我国经济政策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又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国外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已基本放弃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主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我国应向国外中央银行学习,大力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使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逐步放弃存款准备金政策这个对市场冲击巨大的手段,并使经济制度及金融制度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由此更好的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5.学位论文刘亚丽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效果分析2008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最初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为存款机构提供支付和清算保证,保护居民存款安全,保证银行不会因为大规模挤兑而倒闭。随着世界各国金融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在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地位不断上升,由最初的银行支付和清算保证工具转变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时存款准备金制度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为主要形式,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及信用总量,从而保证市场利率,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本文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入手,按照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脉络,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存款机构支付和清算保证阶段、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阶段、辅助性货币政策工具阶段,并总结出来每个阶段相应的特点。同时本文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计提范围、存款准备金计提方式、存款准备金的付息制度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概括性介绍,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按阶段划分,对该制度在发达国家的主要内容、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介绍和归纳。第二章,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关理论介绍,包括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计提范围、存款准备金计提方式、存款准备金的付息制度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介绍了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创造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的关系,为文章的计量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自从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该制度所经历的变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将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历史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1984—1998)央行筹资工具;第二阶段:(1998-2003.9)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第三阶段:(2003.9-2008.6)作用不断弱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单位根检验,多变量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详细分析了不同阶段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作用效果,得出了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存款准备金制度效果不断弱化的结论,最后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效果的因素。第四章,针对世界各国纷纷降低或取消准备金要求的事实,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并从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和付息制度两个方面提出了对提高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合理性建议。6.期刊论文杨楠楠.YangNannan关于中国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思考-经济与管理2008,22(6)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从2006年7月份以来连续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虽然对中国的产能过剩、经济过热起到了一些调控作用,但难以有效抑制银行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针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货币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