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的英雄事迹范例【汇编8篇】【学习指导】这篇学习资料“张思德的英雄事迹范例【汇编8篇】”由三一刀客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第一篇】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生平简介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张行品也成年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后来也流落他乡。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当了特务连的班长。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困难、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张思德的英雄事迹【第二篇】“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枣园村西山脚下的一个小操场上,毛泽东同志参加了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是对张思德29年短暂生命历程的高度赞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张思德精神代代传。在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当地人民群众在张思德精神的鼓舞与感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让家乡旧貌换新颜。在陕西延安,“延安枣园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当地群众中。为民的模范务实的榜样木质房梁上雕刻的“福禄”二字依然清晰可见,点点青苔爬上了门外水井的石壁。井旁,“张思德诞生地旧址”石碑在蒙蒙细雨中伫立着,庄严肃穆。1915年4月21日,张思德出生在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镇)禹台山下的韩家湾村,并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原本,人们只唤他的小名“谷娃子”,直到1933年10月4日,谷娃子在仪陇县东南重镇立山场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红军队伍。“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一位红军战士问道。“我叫谷娃子,今年十八了。”“谷娃子应该是你的小名吧?你难道没有大名吗?”“有。我娘说我是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的,给我取名张思德,可是从来没有人叫过。”“张思德这个名字好!从今天起,从我开始,大家都叫你张思德了。张思德——”“哎!”张思德响亮地回答。那一天恰逢中秋佳节,比节日更值得庆祝的是,张思德从立山场镇将红军迎到了他的家乡六合场。红军在六合场成立了乡、村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少先队,张思德当上了少先队队长。从此以后,这位一身正气的少年就“跟定”红军了。1935年,张思德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长征期间,张思德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并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并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延安要修建大礼堂,战士们与群众在一起安装房屋的梁柱时,梁柱意外倒塌。工地一旁的张思德一个箭步冲上去扛住了大梁,避免了对群众造成伤害,自己却被砸伤。正巧毛主席路过现场,立刻赶过去查看并慰问张思德,“好同志,共产党人就应该有你这种扛大梁的勇气”。毛主席由此记住了张思德。1942年11月,张思德调任中央警卫团第1连当战士,在毛主席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延安时期,粮食严重不足,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为了让班里的战士多吃一些,每次总是吃饭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出去干活儿。1944年,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距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农场组织烧木炭。上工前,他总是提前到工地悉心准备;休息时,就和当地群众聊天,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大家解决问题。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士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将另一名战士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出生于平凡而普通的人家,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张思德是一位平凡的英雄,他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张思德干部学院执行院长何绪德用六句带有“实”字的句子总结了张思德的一生,“他拥有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英勇憨实的顽强斗志,清廉踏实的优秀作风,诚信忠实的崇高品质,为民务实的奉献情操,张思德是一位价值丰实的时代楷模”。榜样有力量学习有方向在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让年轻的讲解员潘雪婷记忆犹新。“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巡视展馆时,看到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老人的照片前,围满了小学生。人群中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向孩子们讲述黄旭华的事迹。”潘雪婷说,老人是黄旭华曾经的同事,参观时意外发现这里挂着黄旭华的照片以及他的事迹简介。“当老人讲到为潜心研究核潜艇,黄旭华30年未曾回家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连称不敢相信。老人告诉孩子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在工作时尽忠职守、兢兢业业,也可以体现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听到这里,潘雪婷深受感动。在仪陇,为人民服务的故事还有很多。81岁的唐向东老人精神矍铄。在当地,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活着的张思德”。1967年担任张思德纪念室解说员时,因长相相仿,雕塑家曾以他为原型,完成了展示张思德英雄事迹的98幅绘画和一组雕像。讲起过往经历,唐向东感慨万千。“11年的军旅生涯,张思德站过岗、送过信、开过荒、烧过炭,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色,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爱岗敬业。”唐向东说,自己曾辗转近10个工作岗位,每次他都以张思德为榜样,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全心全意完成任务。“这是比‘当模特’更骄傲的事!”在延安,有支“延安枣园张思德电力服务队”,这支10余人的队伍承担着两个乡镇近两万人的供电任务,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思德”的身影。在仪陇,有“张思德服务联盟”,涵盖了电力、供水、燃气等18支服务队上千名队员;在甘肃、陕西等地,也活跃着“张思德服务队”,旨在将“为人民服务”精神发扬光大。他们用高尚人格塑造起践行张思德精神的时代群像,深度折射出先进典型的时代价值。每年,有300余家来自各地的单位走进张思德干部学院学习张思德精神,接受党性教育;今年1月至10月,张思德纪念馆已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人们正在不断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谋乡村振兴强县域经济“我们村早在2016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村里回来了一位致富能人,建了养牛场,种上了牧草,一门心思带领村民把肉牛产业搞起来。”思德镇韩家湾村党总支书记陈明亮快人快语,“活动室、停车场、红色文化走廊马上就要建好了,到韩家湾村来旅游,不虚此行!”陈明亮口中这位致富能人名叫欧海国,在外务工的他去年和堂弟回村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伊可乐养殖专业合作社,兴建了一个能养300多头牛的养殖场,还聘请3名乡亲负责管理,月工资2500元。高峰期,有近30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每人每天能领到近90元工资。“韩家湾村近70%的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我们希望通过发展养殖业、红色旅游业吸引大家回乡助力乡村振兴。”仪陇县思德镇党委书记伏海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炊烟袅袅,农房田舍掩映其间,韩家湾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伏海告诉记者,张思德干部学院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教育实践基地,这些都是村里的发展机遇。思德镇距离仪陇县城近90公里,驱车前往,盘山公路居多,车程近一个半小时。“我们离县城虽然远了点,但是谋发展的劲头一点没落下。”伏海说,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弘扬张思德精神,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时时刻刻将为百姓谋求幸福生活放在心里。思德镇近年来以龙头企业带动、群众自建产业园等形式,流转1000余亩土地,建设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中药材、青花椒、柑橘等产业,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土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2020年末,当地群众人均年收入达7000余元,较2014年底增长了3倍。在仪陇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体现在干部群众中不断出现典范、标兵,更体现在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仪陇组织实施了当地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力度最强的脱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