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经济(形势与政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彭向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从1995年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到2007年初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省整体发展战略思路日益明晰。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东南、闽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和支持,进一步指明了福建前进的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2009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海西发展终于被实质性地提高到了国家层面,为海峡两岸未来的合作与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2009年5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厦门考察工作。温家宝说,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靠改革,靠开放,靠创新,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福建的更大发展,为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海西经济区具有地处沿海和台湾辐射范围内的良好区位优势、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理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二)、丰富的资源与优良的生态环境(三)、同根同宗同源的闽台宗教与文化(四)、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海西经济区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与台湾隔海相望的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福建以及邻近的浙江、江西、广东等省份,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望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涉及到以福建为主体的四省23个城市;第二层面即是指福建省;第三个层面则进一步缩小至厦门、金门地区。第一层次涉及省份多、地域广,协调困难,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而第三层次相对于台湾经济总量太小,难以完全发挥对台交流平台的优势。因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海西区更多的是指第二层次,即以福建省为主体的层次。海西区东与台湾一水相隔,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与江西赣州、上饶等地接壤,直通江西、湖北、安徽、湖南等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沿海有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和汕头等港口,厦门与台湾的金门之间最近距离不到2000米。金厦关系密切,不可言喻;只是过去政治扭曲了地理接近性,使得金门民众的生活及发展不得不舍近求远。独特的地理优势使海西成为对台工作、祖国统一和对台交流的前沿,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二)、丰富的资源与优良的生态环境海西区山海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海西与台湾的气候同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我国降水较多的地区。相对独立的地貌、水系及相应的气候、土壤和植被,使得海西地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很强的相对独立性。(三)、同根同宗同源的闽台宗教与文化地缘相近:闽台地缘近,往来便捷,两地空中直航只要半个小时,海上最近距离仅六十八海里,交通成本相对较低。血缘相亲:闽台两地血缘亲,台湾八成民众祖籍福建。现在每年有六十多万台胞来闽,在闽台属超过八十万人。文缘相连: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有着广泛影响,每年有大批台湾同胞来闽朝拜祈福、寻根谒祖商缘相通:闽台商缘相通,商贸往来历来密切,即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人不通船通,商不通货通”。法缘相系:闽台法缘相循。从宋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到一八八五年台湾单独建省之前,台湾一直归福建管辖,一八八五年台湾建省,仍称“福建台湾省”,依然同福建保持着教育、行政、财政等方面的关系。台湾的民间信仰也是随闽移民而移植到台湾,所供奉的神明大都属于泉州、漳州、汀州各地。先民们迁移台湾,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动乱,将其故乡的神明带到台湾,祈求超自然、支配万物的神明庇佑。这些神明有的慈悲为怀,有的驱恶扬善,有的保护安全等,对信仰者劝善积德。如土地公、妈祖、关帝、观音菩萨、三山国王等。台湾民间信仰不同于西方与世俗生活分开的“制度化宗教”,而是一种深层次精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这些神明信仰没有共奉的典籍,更没有固定的入教仪式,而是融汇到人们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中,成为一种世俗化、生活化的信仰活动。(四)、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除政策扶持和天然的地理优势外,海西经济区的发展相对于周边地区来说都要落后,因而其发展空间相对而言更大。无论从总量规模上,还是人均上来看,海西经济区的发展不但远远赶不上台湾,而且还落后于毗邻的珠三角的广东与长三角的浙江。在产业结构上,海西经济区仍然以农业为主,农业所占比总仍然较高,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显然要更为落后,而且还存在龙岩、三明、赣州等不少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设也要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历史上台湾曾有过三波产业转移。第一波是以轻纺行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波是以石化行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波是则以电子技术行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台湾正在进行第四波产业转移,即生产服务行业向大陆转移。(一)、经济发展总体上滞后,区域差异明显(二)、跨多个行政区,需要统筹协调(三)、经济发展与祖国统一大业需要统筹(一)经济发展总体上滞后,区域差异明显虽然海西经济区地处沿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因两岸特殊的政治地缘关系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台海局势,使得国家在这一地区的投入受限,从而制约了海西经济区的资金投资、城镇建设、港口开发等,最终导致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建国初期直到改革开放前,沿海地区被划分为国防一线,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在投资、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发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地区差距拉大;虽然海西经济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同属于沿海地区,但因复杂的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国家在海西经济的政策、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支持力度没有后者大,从而使得海西区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边缘化的挑战,经济发展滞后,成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凹地,这不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二)、跨多个行政区,需要统筹协调经济区是不完全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它是以经济内在联系、经济关联为特征的,与行政区的概念是不同的。尽管当前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覆盖范围说法不一,对其与行政区域的关系也有不同理解,但是不能否认其覆盖面广,突破了多个行政界线的限制。海西经济区以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涉及四省23个地级行政单位,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大。既要加强同台湾、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统筹、协调,又要统筹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如城乡之间、沿海与内陆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革命老区),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此外,还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祖国统一、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的协调。(三)、经济发展与祖国统一大业需要统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战略,更是事关祖国统一大业。提“海峡西岸”是因为还有“海峡东岸”即台湾。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能忽略台湾,这也是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海西区的发展正是建立在海西与台湾的独特区位和两岸地缘近、血缘亲、人缘同、商缘广,法缘久,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和缩小两岸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强两岸经济的融合,从而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因此,海西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双重使命,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1、正确处理好“东南西北”关系,明确区域功能定位2、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发展战略3、建立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4、设立区域发展基金5、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协调6、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正确处理好“东南西北”关系,明确区域功能定位•海西经济区的建设,要处理好“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关系。•东是指隔海相望的台湾;•西是指与内陆腹地的关系,包括沿海与内陆、经济发达地区与革命老区的关系;•南是指珠三角,粤东地区本身就是珠三角的一部分;•北则是长三角,浙南本身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东西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南北关系同质性则大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整体上较海西区要优越,正确处理南北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防止台湾所转移的产业继续流向珠三角、长三角。(二)、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发展战略海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拓宽山海协作;海西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要求积极参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加快在连接各区域的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的建设,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海西经济区的对外开放优势,要求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三条战略通道是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通道,是产业延伸的通道,是陆运、水运、空运相互配套的通道,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条战略通道是统一的整体,覆盖整个海西经济区,相互融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体来说,海西经济区的发展要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协调发展。第一层面是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4市;第二层面是沿海的莆田和宁德2市;第三层面为山区的三明、南平和龙岩3市。(三)、建立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为了贯彻落实海西区域合作,巩固和扩大区域合作成果,提升区域合作质量,加强统筹协调,及时沟通情况,协调问题,应当建立起促进区域互动和整体发展的机制,包括海西经济区所涉及的23个城市和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区域经济联盟和协作体系建设,以及海西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协调各地区的发展。(四)、设立区域发展基金建立海西区域合作新机制,合作逐步走向务实,重点推进了两岸三地的交通、科技创新、环保及能源等平台建设,探索设立区域行业协会、区域发展促进基金(特别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基金)、区域利益分享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发展各类产业、创业风险投资等基金,逐步完善海西区核心区与延伸区、辐射区的合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