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成本会计专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十章成本会计专题2第一节适时生产制度•一、JIT与传统生产制度的区别•二、实施JIT的益处•三、实施JIT的基本要求•四、适时制的运用环境分析3第一节适时生产制度一、JIT与传统生产制度的区别1传统生产制度的特点(1)推动式的生产方式(2)车间设备集中,容易产生“缓冲存货”(3)人工的过量使用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2适时生产制度的特点(1)拉动式的生产方式(2)分设“制造单元”,满足生产需求(3)使用看板技术,追踪成本流程4第一节适时生产制度二、实施JIT的益处(1)显著改善产品质量。JIT的首要目标是获得百分之百的优质产品。(2)缩短生产周期。(3)降低存货以减少资金占用。(4)降低企业总成本。(5)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实力。(6)提高生产效率,不断适应市场变化。5第一节适时生产制度三、实施JIT的基本要求(一)全员参与(二)全面质量管理(三)均衡化生产6第一节适时生产制度•四、适时制的运用环境分析•(一)JIT运用的外部环境•(1)市场和顾客需求。•(2)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3)交通和运输状况。•(4)供应条件。•(5)供应商方面的环境要求。•(6)自然环境。7•(二)JIT的内部环境•(1)生产方面的要求。•(2)与生产步骤协同的拉动式生产。•(3)生产转换迅速而且相对节约成本。•(4)高质量水平的原料与产成品。•(5)有效的设备预防性维修。•(6)良好的企业文化。•(7)多技能的工人和多功能的设备。•(8)先进会计系统的支持与配合。8第二节倒推成本法•一、倒推成本法的概念•倒推成本法(backflushcosting),又译为倒流成本法、逆算成本法,是一种简化的生产成本计算方法,尤其适用于JIT制度的企业。所谓倒推成本法,简言之,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掉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的方法。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正好相反。传统的生产成本的记录、归集和分配,是随材料与产品实体的转移而转移,即生产成本的会计分录和生产成本发生的实物流是同步的。9第二节倒推成本法•二、倒推成本法的账户设置与会计处理•第一,设立“原材料与在产品”账户。由于在产品在倒推成本法下数量极少,没有必要分设账户,因而将其与原材料合并为一个账户。当购入材料时,直接记入“原材料与在产品”账户。•第二,设立“加工成本”账户。所谓加工成本,是指直接人工成本与制造费用。由于在JIT制度中,直接人工成本的金额很少,因而与各项制造费用合并记入“加工成本”账户。10第二节倒推成本法•二、倒推成本法的账户设置与会计处理•第三,分配制造费用的时点。在传统成本制度下,有关制造费用的分配时点,一般都是在产品生产完成或月底时,而且都是先记入“生产成本”,再转入“产成品”。然而,在倒推成本法下,有关制造费用的分配,都是在产品生产完成时才予以分配,在纯粹的JIT环境下,产品生产完成时即为出售产品之时,因此,可将使用(等于购入)的材料与加工成本直接计入销售成本即可。但是,这种纯粹的JIT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此,若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或存在加工未完成的在产品时,则可将销售成本账户中的一部分转出,作为“产成品”与“原材料与在产品”账户中的一部分。11第三节作业成本法•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传统成本计算法是以某一总量(如以人工总量、材料总量、机器工时总量等)为基础,计算统一的间接费用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12第三节作业成本法•(一)作业与作业中心•作业从广义上说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会创造附加价值,有的不会创造附加价值。因为作业成本计算的目的在于计算产品成本,因此,狭义的作业应当指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另外从作业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应当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计算中所指的作业是指会发生成本且具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将类似的作业归集在一起便构成了作业中心。建立作业中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归集每一类作业的成本,简化作业成本计算。•(二)作业链与价值链•作业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13(三)成本动因所谓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一般统称为分配基础。当作业选定,且作业的成本已归集后,就应解决如何将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上的问题。14二、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的区别(1)传统成本计算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在成本计算时,是以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计算成本的,而作业成本计算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的成本会计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减少损失和浪费,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不断降低成本。采用作业成本计算将作业、作业中心、顾客和市场纳入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形成了以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对象体系。(2)传统的成本计算只是为了计算成本而计算,就成本论成本;作业成本计算则把重点放在成本发生前因后果上。(3)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在有期初期末在产品成本的情况下,完工产品成本包括有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不便于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4)传统成本计算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不准确,而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则相对准确,从而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5)传统成本计算模式由于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准确,因而,影响了企业的成本决策。15第三节作业成本法•三、作业成本法的计算程序•(一)选择成本基础•(二)追踪资源或将同性质的活动归集为作业中心•(三)按作业中心归集成本•(四)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五)确定作业中心成本分配率•(六)计算产品成本16第三节作业成本法•四、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评价•(一)作业成本计算法与成本会计第三次革命•(1)成本会计发展的重点由如何事中控制成本、事后计算和分析成本转移到如何预测、决策和规划成本,实行最优化控制。•(2)成本会计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技术领域,实行目标成本计算和质量成本计算,特别是用目标成本控制设计成本,从而把经济与技术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成本效益,这是成本会计发展的里程碑。•(3)成本会计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发展,反馈成本信息更及时,为成本会计适应现代化管理对成本信息日益膨胀的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能做到人工操作所做不到的工作,开拓了一个成本会计的新天地,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17•(二)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优越性和缺陷•(1)作业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历史的,从成本管理的角度看,作用并不大。•(2)作业成本计算法在成本动因确定方面,需要人为地判断,具有主观性,可能出现误差。有些作业费用的成本动因很难按产品品种来划分,如与供应商相关的供应材料的费用。•(3)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分配的间接费用是那些由生产作业所引起的制造费用,但并没有解决与作业活动不相关的间接费用如何分配的问题,如取暖费、保险费、厂房折旧等。•(4)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对一些产量驱动型的制造费用是按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进行分配,实际上这样分配的结果是不正确的。•(5)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成本计算一般是以整个工厂为单位,将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加上各成本库分来的作业成本求得产品总成本,这样不能提供生产部门的成本。•(6)作业成本计算法只适用于制造费用比重大、项目多的企业,对于非此类企业相对意义较小。18•(三)关于在我国实行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探讨•1作业成本计算法运用的条件•(1)要有积极的成本管理意识•(2)要有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3)现代化的技术支持•2作业成本计算法在我国企业运用的必要性•(1)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内部经营管理发展对成本管理改革的要求•(3)作业成本会计使得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成为可能•3我国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可能性•(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推行作业成本计算法创造了条件•(2)现代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采取作业成本计算法•(3)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实行作业成本计算的重要保证19第四节质量成本会计•一、产品质量和全面质量管理•(一)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的定义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指产品的“适用性”及“符合规格”两种。前者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定义质量;后者则从制造者的立场来解释质量。因此,可将产品质量进一步分为设计质量与制造质量两种。20第四节质量成本会计•(二)全面质量管理•(1)强烈地关注顾客——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2)坚持不断地改进——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3)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控制重点•(4)向员工授权和质量培训——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5)精确的度量及合格供方的评定——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6)零缺陷与一次成功——全面质量管理的显著特征•(7)依靠核心能力,适应多样化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的竞争原则21•二、质量成本核算与报告•(一)质量成本的内容•(1)预防成本(preventioncosts),是指为了防止生产不合格产品所发生的成本。•(2)检验成本(appraisalcosts),又称鉴定成本,是指为检查和评定材料、在产品或产成品等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所发生的费用。•(3)内部失败成本(internalfailurecosts),国内又称为内部故障成本、内部差错成本等,它是指产品出厂前,因不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4)外部失败成本(externalfailurecosts),是指产品出厂后因未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或损失。•(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externalqualityassurancecosts),是指企业为证明和检验其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符合顾客提出的特殊和附加的质量保证要求而发生的费用。22(二)质量成本核算1双轨制,即把质量成本的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截然分开,单独设置质量成本的账外记录,由各质量成本控制网点进行核算。2单轨制,即在原有的会计科目表中增设“质量成本”一级科目,然后在它的下面设置“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四个二级科目;各二级科目下还可按具体内容设置明细科目,从而把质量成本的核算与正常的会计核算结合在一起。23(三)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报告是衡量企业在特定期间的质量成本构成情况的报表。质量成本报告是内部报表,供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最高领导者了解质量成本的大小及构成,以便进行有关决策。24三、质量成本分析(一)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包括:(1)目标质量成本分析,主要指实际质量成本完成预算的情况。(2)质量成本构成分析,主要指各质量成本要素占总质量成本的比率。(3)质量成本相关比率分析,主要指各质量成本要素占销售成本或销售收入的比率。(4)质量成本变化趋势分析,主要指一年内各个季度间或几年内总质量成本的变化趋势。25(二)质量成本分析的方法1帕累托分析法2因果分析法3边际分析法4阶段分析法26•图10—3质量成本与产品质量水平的关系27图10—4阶段分析法示意图28第五节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产生、发展与评价人力资本的稀缺性要求会计把人力资本纳入其核算范围,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人力资本理论,而全面反映企业资源要求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核算范围。严格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4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企业经济研究所的赫曼森(Hermanson)教授在《人力资源会计》一文中率先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此后,美国许多会计学术团体,如美国会计学会(AAA)、政府会计师协会(GAA)及全国会计师协会(NAA)等一直致力于人力资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迄今为止,其发展过程可以被划分为4个阶段,即1964—1970年的初创阶段、1971—1976年的发展阶段、1977—1980年的短暂停滞阶段和1981年至今的恢复活力阶段。29第五节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产生、发展与评价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不仅使得所提供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