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经济学概论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的概念•“经济”一词的含义,则泛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获取各种物质财富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切谋生活动。盘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最佳使用稀缺的资源以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2、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的出发点•资源是指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物品有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之分。前者指无需努力就可自由取用的,空气、阳光等;后者包括资本、土地、劳动、企业家才能等,是必须付出代价(成本)才能获取的稀缺资源。•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需求而言,满足这种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3、选择---经济学的产生•选择就是资源配置,就是将稀缺资源用于满足人类何种需要做出权衡、抉择。•由于稀缺性,怎样使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人们最急需和最迫切的欲望,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只有去“选择”。•选择:为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怎样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从而引起选择的必要,经济学因此产生。•公交先行\公交专用道•土地资源(工厂、房地产、耕地、森林)•个人(时间、金钱。。。。。)•资源稀缺•稀缺性是个绝对、也是个相对的概念。•绝对是指在任何社会和时代资源都存在稀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稀缺: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中国经济”是什么样的?•过去—现在—将来1200-1300从人均GDP比较中国与西欧——公元400年起点相当;——400-1200/1300:中国领先——14世纪到19世纪中,中国停滞,西欧起飞;——1850-1950:中国西欧差距扩大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30页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一)、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奇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总量增15倍;人均年平均增长8.6%;城镇化推进了20个百分点。•1978年3548.2亿元,2007年231228.4亿元2007宏观经济总体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过热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2008??2009??2007年以前在三大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引领以及外贸出口与投资的推动下,GDP增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也进入了一个略微偏高的通胀时期,宏观经济存在由高位稳定转向趋热的势头;整体上呈现出“高增长,略微偏高的通胀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亿元0246810121416%GDP增幅200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82277亿元,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108489亿元,增长33.0%。固定资产投资•2008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48167亿元,增长26.1%;农村投资24124亿元,增长21.5%。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87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中部地区投资45384亿元,增长32.6%;西部地区投资35839亿元,增长26.9%。•200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农村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95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0%;中部地区投资49846亿元,增长35.8%;西部地区投资49662亿元,增长38.1%;东北地区投资23733亿元,增长26.8%。200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消费•200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200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200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2007年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8.3%,肉禽蛋类增长40.9%,服装类增长28.7%,汽车类增长36.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0.5%,日用品类增长26.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2.6%,通讯器材类增长8.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3.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3.6%,家具类增长43.2%,化妆品类增长26.3%,金银珠宝类增长41.7%,中西药品类增长25.1%。•2008年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7%,肉禽蛋类增长22.3%,服装类增长25.9%,汽车类增长25.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9.9%,日用品类增长17.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7.9%,通讯器材类增长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2.0%,家具类增长22.6%,化妆品类增长22.1%,金银珠宝类增长38.6%,中西药品类增长14.8%。•2009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2.3%,粮油类增长13.0%,肉禽蛋类增长8.3%,服装类增长20.8%,日用品类增长15.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7%,通讯器材类下降1.3%,化妆品类增长16.9%,金银珠宝类增长15.9%,中西药品类增长2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3%,家具类增长35.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6.6%。进出口-50-40-30-20-10010203040502008.012008.022008.032008.042008.052008.062008.072008.082008.092008.102008.112008.122009.012009.022009.032009.042009.052009.062009.072009.082009.092009.10出口同比增长率(%)进口同比增长率(%)2008-2009年我国进出口月度增速情况•2007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出口大于进口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2008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货物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货物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2009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20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货物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货物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亿美元。•出口下降2008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美元国家和地区货物出口额比上年增长%货物进口额比上年增长%欧盟292919.5132719.6美国25238.481417.4中国香港19073.41290.9日本116113.8150712.5东盟114120.711707.9韩国74031.011228.1俄罗斯33015.923821.0印度31531.220338.7中国台湾25910.310332.3国家和地区出口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进口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欧盟2363-19.41278-3.7美国2208-12.5774-4.8中国香港1662-12.887-32.6东盟1063-71067-8.8日本979-15.71309-13.1韩国537-27.41026-8.5印度297-6.1137-32.3中国台湾205-20.8857-17俄罗斯175-47.1213-10.72009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增加,它是对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反映。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征:“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1、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及其利用的方式,或者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与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构方式。•2、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1)依据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来划分:粗放型增长。粗放型增长依靠的是资源投入的单纯扩张推动,而投入产出效益则保持不变。•特征是谋求量的扩张,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却经常忽视经济增长的效益质量,导致的结果是增长的成本呈现递增态势,短期内虽然会加速经济规模扩张过程,取得较快的数量增长,但长期内则会付出大量投入的代价,导致经济增长的无效率状况□集约型增长。集约型增长则强调资源的适度投入增加,利用提升资源效率获得产出的增加。•特征是获得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产出,是一种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2)依据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不同来划分平衡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两种基本的恶性循环:A、人均收入低导致需求不足和市场狭小恶化投资预期,降低投资水平,资本形成少,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国民收入低。B、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资本不足劳动生产率低收入低。打破恶性循环,关键在于突破资本形成不足的约束,影响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投资预期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根据萨伊定律,只要平衡地增加生产,在广大范围的各工业部门同时投资,就会出现市场全面扩大,从而提高需求弹性,通过供给(投资)创造需求,从恶性循环摆脱出来。实施平衡增长战略,有必要采取一揽子政策。•主要包括:在对资本品部门和消费品部门及各自内部进行投资时,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进行制度改革并推进社会态度的转变;–提出详细周密、符合具体技术、政治和社会条件的改革和经济增长时间表;–严格控制不符合平衡增长意图的投资;–运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消除发展的障碍主要代表人物•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R.Nurkse,1953)•罗森斯坦-罗丹认为,改变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囿于落后的经济基础条件,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和所有工业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使各个部门协调、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工业化和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经济才能得以发展。•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陷入了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收入的贫穷恶性循环的怪圈,才导致现在的贫困,并因此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他强调要加强/瓶颈部门的发展,进而实现各部门平衡发展。非平衡增长(核心区―边缘区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Hirschman,1958)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非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均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