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经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源自:您的位置:首页财经珠三角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和预测(中)中国网|时间:2007-04-28|文章来源:中国网三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十五”时期,珠三角经济虽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转型和转移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阻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从短期因素看,是因为有劳动力结构性不足、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国际贸易条件恶化等制约因素;从长期看,则是因为存在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升级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1.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十五”时期,珠三角的经济增长尚未摆脱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模式,经济增长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靠粗放型扩大再生产来实现。首先,从全社会范围看,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提升缓慢。2001一2005年,珠三角的投资效果系数(当年新增GDP/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0.38,0.37,0.48,0.46,0.51,投人产出比率(当年GDP/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3.26,3.26,3.03,2.99,3.4,1980一1990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的投人产出比率平均分别为5.8,3.4,4.3,4.9和5.7,相比之下,珠三角全社会投入资金的运作效益显得偏低。其次,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工业仍呈高消耗、低效率。2005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产值比重为26%,比2000年同口径比重下降1.17%。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传统行业所占的比重达20%以上,其技术含量有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率为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以上。珠三角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中间消耗价值大,附加值低,赚取的利润少。珠三角的产业大都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主要是在生产环节,而营销和研发大都掌握在外商手里。珠三角地区生产出口的科技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3%左右。这是珠三角加工业虽然规模很大、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很多,但却不能相应带来工业增加值和全部新增社会财富增加的根本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珠三角是外源型经济为主导,“三资”企业所占比重大。2005年“三资”企业占珠三角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7.58%,其增加值率只有25.71%。这与珠三角“三资”工业中的一般加工企业较多,企业只看中珠三角的低成本优势,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有关。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依靠外资和外力以及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已经遭遇了产出效益逐日下降的问题,各种要素投人的获利空间将受到进一步的挤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成本不断抬升的时代,谋求新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珠三角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2.“双优势效应”正日趋弱化,新竞争优势尚未培育起来珠三角尚未完成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众所周知,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源自“双优势效应”,即同时具备国内格局当中的先发优势和世界格局当中的后发优势。“双优势效应”实质是在国家改革开放渐进战略和经济全球化梯度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形成的。从国内来看,珠三角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作为沿海开放的先行地区,在全国最早承接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引进了加工制造业,较早启动了市场经济改革,推进了农村城市化,从而具有强大的先发优势。从国际看,珠三角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市场广阔,从而具有突出的后发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珠三角具有强劲的比较优势,从国内外吸纳了大量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进入21世纪后,珠三角的“双优势效应”弱化明显。从国内看,随着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许多地区在承接国际大企业和新兴产业方面走在了珠三角前面。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产业投资趋势调研课题组新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尽管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仍旧是跨国公司未来三年直接投资中国的首选地区,但从选择投资区域企业数分布看,长三角占47%、环渤海占22%、珠三角占21%、东北地区占9%、中西部地区占8%。珠三角已经位居第三。同时,其他区域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资源整合步伐更快,珠三角的先发优势已不再明显。从国际环境来看,珠三角的资源环境供给瓶颈亮起了红灯,成本不断攀升,而一般制造业尚未走出模仿学习阶段,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又很薄弱,难以承接高层次的国际产业分工,后发优势也因此今非昔比。3.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进人21世纪后,“电荒”、“油荒”、“劳工荒”接踵而至,要素供给不足,土地、劳动力、能源配置等均出现瓶颈。成本不断上升,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珠三角经济发展进人高成本时代。一是土地不足,地价上涨问题突出。珠三角土地面积只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可谓寸土寸金,大部分城市正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同时,广东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1995年每平方米是57.4元,2000年达到203.0元,五年将近翻两番,之后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2004年为223.5元。二是能源成本持续上升。资源供应的紧张和资源价格的持续攀升不仅挤占了企业的利润,而且给珠三角后续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如国际油价从2004年开始不断飘升,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对使用石油或石油副产品较多的陶瓷、建材、服装、塑料等行业带来很大的困难,部分企业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原材料成本上升。2005年,广东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5.0,与2000年相比,指数上升15.4个百分点。而同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相比偏低,2005年为101.5,与200()年相比还略下降2.6个百分点,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三是劳动力紧张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自2004年珠三角开始出现“劳工荒”以来,劳工不足问题一直纠缠着珠三角的企业。其中,东莞、深圳、广州短缺劳工占全省需求量近五成,已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拖累了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力资源成本上升。2001一2004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职工人均年工资从12365元提高到15490元,年均上升7.04%,高于同期物价水平。现在,珠三角最缺民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三来一补”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收取加工费,廉价劳动力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它们消化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能力非常有限。如东莞为缓解用工短缺,从2005年3月起,当地每月基本工资从460元调高到570元,涨幅超过20%,导致当地数百家工厂关闭。四是人民币汇率上涨带来的成本问题。到2006年末,人民币汇率上涨了近3%,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从年初的1.07左右下降到最新的0.998,港企对内采购成本一年内上升近10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攀升造成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压力。五是生产的技术成本上升。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投人比重逐年增加,淘汰旧设备增添新机器的资金支出周期缩短,各项技术成本因此而增加。目前,广东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1998-2005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单位销售成本(每百元产品销售收入需要支出的销售成本)分别是83.1,83.3,83.9,84.9,85.1,85.3,86.3,86.3,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东莞、深圳及其他珠三角地区,有85%以上的台商感到了产业转型的压力。而在福建和华东地区,这个数字低于70%。六是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环保成本上升。靠发展“三来一补”产业实现工业化起飞的珠三角,劳动密集、污染严重的电镀、印染、制鞋等行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污染治理积重难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并且已经成为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尽管近年来广东在环保上工作成绩显著,但是“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善”。当前,广东省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5倍。特别是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两大指标,“十五”末期比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分别高出了24%和62%。因环保问题引起的群众信访、上访持续增长,已经成为社会治安、劳动保障后的第三大社会关注问题。为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政府对企业生产的环保要求逐年提高,开工前必须先解决排污问题,企业要加大在治理废气、污水、废料等方面的费用支出。4.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升级处于“阵痛”期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虽由200()年的21.47亿元增至2005年的52.15亿元,但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却没有大的突破,仅提高0.3个百分点。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2004年,珠三角4009家大中型企业中,只有26.6%的企业有科技活动,有R&D活动的企业只占15.4%,有七成以上的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而且在企业技术改造活动中,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广东在引进和消化技术方面的投人比例只有1:0.7,而韩国则达到I:50。“三资企业”的技术研发多在境外进行,内资企业尚处于吸收、消化阶段,企业自身拥有的技术,大多是外观设计为主,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不多。关键技术受发达国家技术封锁而引进困难,自主研发水平又提高缓慢。“两难”问题使珠三角的产业技术升级突围困难。5.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严峻近几年,广东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日渐频繁,贸易摩擦案件呈上升趋势。2002一2005年针对广东企业的贸易救济案件累计71起,占全国总数的40%。从纺织品到鞋子,从空调到刻录光盘,以及彩电、自行车、陶瓷、玩具、皮具、钢材等产品行业接连遭遇反倾销调查,频率一年比一年高。欧美等发达国家频繁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环保标准、劳工标准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正在成为广东外贸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广东对欧盟出口的机电产品70%左右受制于欧盟《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的指令》和《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快速增大,欧盟在实施与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和有毒有害物质相关的两个指令后,又将退出EUP标准,对进口电子产品规定明确的能耗要求。此外,欧盟还在酝酿出台“劳工标准”,并将此与欧盟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协调挂钩。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领域。同时,珠三角经济的外向度较高,受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相对较大,日益调升的汇率导致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各类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这种冲击和压力,尤其是出口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国家加工贸易政策的持续收紧,使珠三角低端加工贸易企业面临出局的危险。继一系列加工贸易产业新政策出台之后,比目前的禁止目录更严格的《加工贸易产品限制目录》,将于2006年底或2007年初公布。这个新政将对占全国加工贸易份额四成的珠三角地区产生巨大冲击,近20%的加工贸易企业将不再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其中仅深圳一地受影响的企业就达2000多家,涉及进出口总值40亿元人民币。广东的数万家港资加工贸易企业中,有4000余家面临停工危机。与此同时,亚洲一些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引资能力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珠三角利用外资构成竞争。由于这些国家的出口产品与珠三角处于同一层次上,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珠三角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摘自《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由中国网独家发布,其他媒体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转载,否则将负法律责任。[编辑信箱][打印文章][大中小][关闭窗口]用户名密码匿名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资源,环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悬赏分:200-解决时间:2008-11-1214:27知道的麻烦发我邮箱,谢谢啦davidshao3638@163.co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